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38章 第二批留学生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第38章 第二批留学生

作者:凉拌日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19:06:28 来源:小说旗

1737年一月底。

清华大学内,第二批留学生已经整装待发。

果亲王允礼站在队伍前方,神色庄重又带着几分温和。

“诸位学子,此去西洋,路途遥远且充满未知。

但你们肩负着为大清求知探索的重任,万不可懈怠。”果亲王的声音在清华园内回荡,沉稳有力。

“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荷兰王国在学术、技艺等诸多方面皆有其独到之处,你们要用心学习,将先进知识带回,为我大清的变革添砖加瓦。”

留学生们纷纷点头,脸上满是坚毅。其中一位名叫赵铭的学生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王爷放心,我等定不负陛下与朝廷的期许。

此去法兰西,必潜心钻研,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随着一声令下,留学生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

他们先是乘坐马车抵达港口,一路上引得百姓纷纷驻足观望。

登上远洋的客船,海风呼啸,海浪拍打着船舷,留学生们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中五味杂陈。

这是他们第一次远离家乡,踏上未知的土地,但心中的使命感让他们无所畏惧。

有了第一次出访西洋经验,弘历此次直接派遣三百名留学生,分别前往法兰西、西班牙和荷兰这三个国家,以期能汲取更多的西方知识与技术,为大清带来更多的变革与进步。

紫禁城太和殿内。

户部尚书海望迈着沉稳的步伐出列,手中捧着详细的财政收支簿,声音洪亮地向众人汇报大清中华元年(1736年)的财政状况。

“启禀陛下,过去一年我大清财政收入共计5600万两,较之前年份有所下降。”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一些大臣面露担忧之色,相互交头接耳。

海望见状,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陛下、诸位大人,这收入下降,主要是因新政推行初期,为减轻百姓负担,取消了诸多杂税,且在开放口岸、改革海关等事务上投入颇大。

不过,随着新政逐步落地,成效已然初显。

海关收入正稳步增长,商贸活动愈发繁荣,依臣等预估,明年财政收入必将迎来显着上涨。”

弘历微微颔首,神色平静,目光扫视着群臣,缓缓开口:“朕早知改革之路艰难,初期财政收入有所波动亦属正常。

只要方向正确,举措得力,短期的下降不足为惧。

如今海关新政成效初显,商贸日益兴旺,便是好兆头。

诸位爱卿,可有何见解?”

鄂尔泰上前一步,恭敬说道:“陛下圣明!

正如户部所言,新政推行虽遇波折,但前景光明。

如今外商来华贸易日益频繁,国内商业也被带动得蓬勃发展。

只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海关监管,明年财政收入上涨可期。

臣建议,可进一步鼓励民间商业发展,给予更多扶持政策。”

张廷玉也站出来附和:“臣赞同鄂大人所言。

当下应顺势而为,加大对新兴商业领域的引导。

比如,支持一些与海外贸易相关的产业,像纺织、瓷器加工等,提升我大清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此促进商贸进一步繁荣,增加财政收入。”

这时,一位保守派大臣面露犹豫之色,上前谏言:“陛下,虽说新政看似有成效,但老臣仍有些许担忧。

如今商贸发展,人员往来繁杂,恐会滋生诸多问题,还需谨慎行事,莫要让大清陷入未知的风险之中。”

弘历听后,目光坚定地回应道:“朕理解爱卿的顾虑,但时代在变,我大清若想繁荣昌盛,就不能固步自封。

只要我们把控好尺度,加强管理,这些风险皆可控。新政推行是为了大清的长远发展,切不可因一时担忧而退缩。”

就在此时,兵部尚书傅鼐出列,脸上难掩兴奋之色,高声奏报:“陛下,臣之前奉命组织的商队,前往安南、吕宋等国开展贸易,已圆满归来!

此次商队收益颇丰,收获白银50万两,还运回粮食100万石!”

此消息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众人惊叹不已。

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对这一成果表示震惊与赞叹。

“这可是大功一件啊!”

“50万两白银,100万石粮食,对我大清来说可是极大的助力!”诸如此类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弘历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称赞道:“傅鼐,此次你功不可没!组织商队远赴海外,不仅带回了丰厚的财富,还充实了我大清的粮食储备。

这充分证明了海外贸易的巨大潜力。”

傅鼐连忙跪地谢恩:“陛下过奖,这都是陛下英明决策,臣等不过是奉命行事。

此次商队能顺利完成任务,全赖陛下的信任与支持,以及商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鄂尔泰趁机说道:“陛下,傅鼐大人此次商队的成功,再次印证了拓展海外贸易的正确性。

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海外贸易规模,与更多国家建立商贸往来。”

张廷玉也点头称是:“臣附议。可派遣更多商队前往不同地区,丰富贸易品类,让我大清的商品走向世界,同时引进更多对我大清发展有益的物资。”

弘历思索片刻后,下令道:“准奏。着令户部与兵部协同合作,制定详细的海外贸易拓展计划。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更多商队出海贸易。同时,要妥善安排这批粮食的存储与分配,保障百姓的口粮供应。”

“陛下圣明!”

1737年二月底。

弘历端坐在养心殿内,手中翻阅着各地呈递上来的商业数据,脸上满是欣慰之色。

看着通商口岸贸易额的节节攀升、海关税收的稳步增长,以及国内商业市场的日益活跃,新政在商业领域取得的显着成效让他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些数据不仅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更象征着大清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向着繁荣富强稳步迈进。

“传朕旨意,嘉奖户部及各地负责商业事务的官员,他们在新政推行期间恪尽职守,成效卓着。”弘历放下奏折,对着身旁的李玉太监吩咐道。

随后,弘历微微仰头,目光望向窗外,商业改革的成功让他信心倍增,此刻,他将改革的目光重新放回到军制整编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