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星纹觉醒:从筑基丹快递开始 > 第66章

星纹觉醒:从筑基丹快递开始 第66章

作者:夜月日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00:45:45 来源:小说旗

1.

一年后,孟氏集团正式宣布,旗下\"永恒香\"品牌推出全新“土地面包系列”。这一系列面包以全球不同地区的风土特色为卖点,完全采用当地农场直供小麦,结合精准发酵技术和适度工业化流程生产。

新品发布会上,孟氏集团全球cEo李怀山站在台上,意气风发地宣布了这一计划:

“我们用百年工业积累,还原土地的原生语言,为消费者提供真正‘脚踏实地’的味道。”

他还特意提到,这一系列产品将从种植、收割到包装的全过程引入可追溯系统,每块面包的包装上,都会印有一段土地的故事——从小麦田的经纬度,到耕种农夫的姓名。

与此同时,李怀山在演讲的末尾,特意提到了几个月前的盲品测试——那场击败孟氏“土地微生物面包”和“技术复刻风味面包”的“金穗面包”:

“要感谢那些坚持初心的面包人,他们提醒我们,工业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效率,而是土地的真诚。”

---

2.

陈阳的面包坊则正迎来一个新的挑战。

林鸢拿着一叠数据报表走了进来,\"陈老板,这是今年国内外‘风土面包节’的邀请函——14个,比去年多了两倍。\"

\"看来,‘土地’确实是未来的关键词。\"陈阳合上报告,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金黄的麦田。一阵风吹过,麦浪轻轻翻滚,远处的村庄静谧安详。

林鸢笑着补充:\"对了,陈启刚发来的消息,孟氏集团和联合国粮农署联合发起了‘土地面包传承计划’,邀请他当项目顾问,说要用他的土法发酵技术推动全球乡村经济和面包文化传播。\"

\"他呀,\"陈阳笑了笑,\"终于走上我当年的‘不归路’,开始用匠人精神感动世界了。\"

林鸢挑了挑眉:\"那你呢?‘金穗面包’已经成了全球乡村面包的标杆,接下来有什么动作吗?\"

陈阳若有所思地走回到桌前,拿起一个刚烘焙好的面包,说:\"接下来......我想重新定义‘面包’。不是用原料,不是用工艺,而是让人知道,面包本身,是一种关于土地、记忆,和未来的语言。\"

林鸢歪头问:\"什么意思?\"

陈阳没有回答,只是将话筒里林鸢和陈启的讨论声放大,远处,隐约传来陈阳儿子稚嫩的声音:“妈妈,什么是面包的故事?”女孩回答:“每一口面包里都有一片土地。”

---

3.

几天后,陈阳应邀登上了一场国际食品文化大会的讲台。他的演讲题目是:\"面包:超越食物的文化信使\"。

面对台下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学者、面包师和消费者,他慢慢开口:

“我们总以为,食物的最终形态是味觉上的享受。但当我研究面包超过20年,我发现,面包真正的意义从来不在味道本身,而在它背后的故事。”

他拿起一片金穗面包,将它放在灯光下,展示那略带裂纹的纹理,和微微泛黄的麦香外皮:

“这,就是金穗面包,它不是用技术复刻土壤的味道,而是用农人的双手,将土地的呼吸揉进了面团中。每一片小麦的形状,都是太阳赋予它的痕迹。而它,承载的是人类与土地、与时间的对话。”

台下,一位非洲面包师突然站了起来,眼里闪着泪光:“陈先生,你的演讲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帮奶奶做面包的日子......那时候,每一块面包里都有太阳的味道。”

陈阳微笑着点头:“真正的面包,不是工业生产线的产品,而是一种可以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信仰。”

---

4.

在非洲,一场“土地面包节”正在举行。

这源于去年宋小麦的一次提议:将地方风土面包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在不同国家推动土地故事的传播。

这一届面包节的组织者邀请了宋小麦、陈阳和陈启三人,同时还有来自南美、法国、日本等各国的面包师参与,主题是“面包连接土地,而土地连接心灵”。

某天晚上,陈启独自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一盘刚刚烤好的面包。面包的外皮带着碳烤的焦香,而内里柔软,甚至能尝得出一丝木头与土壤混合的味道。

这时,一位非洲老妇走到他身边,用生涩的英语说:“这面包,好像我们的‘Ugali’。”(东非一种玉米饼)

陈启愣了一下,随即问:“为什么觉得像呢?”

老妇人笑着说:“因为这块面包,让人感觉回到了土地。你父亲说的对,土地能让人回到初心。”

---

5.

同一时间,欧洲的一些媒体开始关注“土地信仰面包”的异军突起,尤其是“金穗面包”如何用古老的手工技艺撼动了工业面包的市场地位。

英国《卫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面包里的灵魂之战:机器复刻 vs. 手工真实”的报道,分析了工业化面包技术为什么突然在全球范围内失去了一部分市场:

——“消费者正在寻找更多的情感联结,他们不仅想吃‘面包’,还想吃下土地与人的关系。”

这篇报道特意提到了孟氏集团的李怀山,他由技术主导的复刻风土面包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工业化手法可能“模拟了土壤的味道,却丢失了泥土的温度”。

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特意配了一张照片——那是云南某个村庄里一位老人正在揉面的场景。

---

6.

与此同时,全球土地面包节的线上社群突然出现了热议:

法国消费者分享了他们用陈启的技术制作的\"地方酵母发酵面包\",并配文:\"我仿佛尝到了勃艮第的春天。\"

巴西的一位消费者上传了她用\"金穗方法\"的面包体验:\"这面包太独特了,每一口都能尝到地球另一端的阳光。\"

最特别的是一条来自非洲的匿名帖子:\"我奶奶曾说,我们的祖先靠土地吃饭,现在轮到我们用心吃饭。感谢金穗面包,让我重新理解了土地的恩赐。\"

这场由陈阳、李怀山和宋小麦共同推动的面包运动,真正打开了土地与消费者心灵的大门。

---

7.

几个月后,陈阳终于答应带着妻儿回到家乡——那个小小的村庄,也是\"金穗面包\"的发源地。

一天清晨,他站在村口,看着远处金黄的麦浪在晨光中起伏,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带着乡音喊道:

\"陈爷爷!陈爷爷!快来尝尝!\"

他转过头,看到孙子小土豆拿着一篮新鲜的麦穗面包,跑向他。

小土豆递上篮子,笑得眼睛弯弯:\"这是我跟爷爷学做的面包,还烤焦了!\"

陈阳蹲下身,笑着接过篮子:\"焦了也没关系,这焦香味,只有土地教得出来。\"

这一刻,他的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满足——他知道,“金穗面包”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传承。而这种传承,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