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话灵山 > 第17章 庙会春秋]

大话灵山 第17章 庙会春秋]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18:42:15 来源:小说旗

第十七章:庙会春秋

戊申年四月十四,寅时三刻,即墨灵山的晨雾比往日浓了七分。青石板铺就的庙会步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条被揉皱的素绢,蜿蜒着通向山巅的老母殿。露水顺着古松的针叶滚落,在石阶上敲出细碎的节拍,与远处传来的梆子声应和——那是守庙人在敲开晨钟前的醒木,惊醒了栖息在飞檐上的灰雀。

我站在步道起点的牌坊下,仰头望着匾额上“灵山圣境”四个鎏金大字。牌坊的石柱上爬满百年藤萝,藤蔓间点缀着淡紫色的小花,花瓣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晕,仿佛将千年光阴都凝在了这晨雾之中。忽然,石板路上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一位鬓角染霜的老妪背着竹篓,篓中装着新采的山菊,正沿着石阶缓缓而上,每一步都像在丈量岁月的刻度。

“老人家起得早。”我侧身让路,闻到她衣襟上沾着的艾草香,混着晨露的清凉,直往人心里钻。

老妪抬头,眼角的皱纹如古松的年轮,却掩不住眼中的光亮:“仙人不知,明日是老母诞辰,俺孙儿今秋要科考,得赶在子时前给老母上香。”她的手在竹篓里摸索,取出一束用红绳扎好的山菊,花瓣上还带着未干的夜露,“这是俺在‘神雨峰’下采的,听说那里的花开得最盛,老母见了欢喜。”

话音未落,步道上方传来清脆的铜铃声,几个穿着蓝布衫的少女提着灯笼走下来,灯笼上绘着灵山老母的慈颜。她们的歌声像山涧流水般清亮:“灵山雾起哟云脚低,老母诞辰哟万民集……”歌声掠过藤萝,惊起几片花瓣,落在老妪的竹篓里,倒像是灵山给她的回礼。

一、祭拜老母

(一)殿宇初醒

子时的更漏刚响过第一声,灵山老母殿的铜锁“咔嗒”轻响。守庙人推开殿门的瞬间,檀香混着晨露的气息扑面而来,殿内的长明灯在风中摇曳,将老母塑像的衣袂映得流光溢彩。十六根蟠龙柱上的金箔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每条龙都在云海中缓缓游动。

我站在殿角的“感应井”旁,井中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殿顶的藻井——那是用灵山三十六峰的轮廓拼成的图案,每座峰峦都镶嵌着夜明珠,此刻正发出柔和的光芒。忽然,井中水面泛起涟漪,一圈圈波纹向四周扩散,像是有什么隐秘的力量在唤醒沉睡的殿宇。

“来了。”守庙人对着塑像行了个礼,转身走向香案,“每年诞辰前的子时,殿里总会有些异象,老辈人说,是老母在云端看着咱们呢。”他的声音低沉,带着敬畏,“您瞧这香案,昨儿刚擦的铜炉,这会儿竟自己泛出光来。”

(二)众生祈愿

香客们陆续涌入殿内,衣袂带起的风让长幡轻轻摆动。最先跪下的是位穿着粗布衫的中年汉子,他的手在香烛上停留许久,烛火映得他眼角的疤痕通红:“老母在上,俺家婆娘卧病三年,求您赐些灵气,让她能熬过这个冬天。”他说话时,袖口露出半截褪色的红绳,绳上系着的玉坠已磨得发亮,显然是常年不离身的信物。

旁边的孕妇由丈夫搀扶着,慢慢跪下。她的腹部微微隆起,脸上泛着母性的柔光:“灵山老母,求您护佑孩子平安降生,将来定教他常来拜谢。”丈夫掏出一方手帕,轻轻擦拭她额角的汗珠,手帕上绣着小小的灵山图案,针脚虽粗,却看得出是用心之作。

殿外忽然传来孩童的笑声,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姑娘挣脱母亲的手,跑到香案前。她踮起脚,将手中的纸船放进香炉旁的铜盆里,纸船上写着“愿爹爹早日回家”——她的父亲是出海的渔民,已漂泊半月未归。铜盆里的清水映着纸船,也映着小姑娘眼中的期盼,仿佛那小小的纸船,真能顺着灵山的灵气,漂到父亲的身边。

(三)圣像显灵

当殿角的漏壶滴完最后一滴水时,老母塑像的指尖忽然闪过一道微光。我望着塑像底座的野蔷薇,发现原本蔫垂的花苞竟在瞬间绽放,粉白色的花瓣层层叠叠,花蕊中溢出的香气与殿内的檀香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像是岁月与希望的混合。

“看!”不知谁喊了一声,殿内众人纷纷抬头。只见塑像的衣袂无风自动,裙摆上的金线如活物般游动,渐渐汇聚成“风调雨顺”四个大字。更奇的是,塑像眼中泛起柔和的金光,仿佛真的在俯瞰众生,给予无声的回应。

老妪捧着山菊走到香案前,双手颤抖着将花插进铜瓶。就在她跪下的瞬间,野蔷薇的花枝忽然弯曲,一朵盛开的花轻轻落在她的发间。她抬头望向塑像,眼中泛起泪光:“老母显灵了……俺孙儿定能中举……”

我望着殿内缭绕的青烟,发现每缕烟都带着不同的颜色——金色的是祈愿五谷丰登,银色的是祈求家人平安,淡紫色的是为学子祈福。这些颜色在殿顶的藻井处汇聚,形成一片流光溢彩的云,缓缓向殿外飘去,仿佛将众生的心愿都载向了星空。

二、商贸交流·正午市声

(一)集市初开

巳时正,阳光穿透云层,给灵山镀上一层金边。庙会集市的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青石板路上摆满了摊位,从山脚一直延伸到“聚仙亭”。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像一曲热闹的市井交响乐。

糖画摊前围满了孩子,师傅手持铜勺,在青石板上飞快地勾勒。糖浆遇冷凝固,转眼间便成了腾飞的金龙、展翅的凤凰,甚至还有灵山的三十六峰造型。孩子们举着糖画奔跑,糖丝在阳光下拉出晶亮的丝线,仿佛将甜蜜的梦都牵在了手中。

草编艺人坐在老槐树下,指尖翻动着新鲜的柳条,转眼间就编出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他的摊位前摆着个小竹筐,里面装着用草绳扎好的“灵山鹿”——传说摸到鹿头能带来好运。一位西域商人停在摊前,用生硬的汉语问道:“此为何物?可有吉祥之意?”艺人笑着将鹿塞进他手里:“客官,这是灵山的神鹿,保您一路平安,生意兴隆!”

(二)茶香漫野

茶香从“拥笔峰”方向飘来,茶农老陈的摊位前围了不少人。他的竹篓里整齐地码着茶饼,饼面上印着清晰的松针纹路,像是把整座山的灵气都压进了茶里。“各位客官,这是今年头茬的灵山云雾茶,采自海拔八百米以上的绝壁,用山泉水冲泡,回甘无穷。”他提起铜壶,往盖碗里斟茶,茶汤碧绿如翡翠,热气升腾时,竟在碗口凝成小小的云团,状似灵山诸峰。

我驻足品茗,茶汤入口,先是清冽的山风味道,继而化作松针的清香,最后在舌尖留下一抹甘甜,仿佛整个灵山都在口中舒展。老陈见我点头,眼中泛起光彩:“仙人可知,这茶树种在‘神笔峰’的石缝里,吸收的是日月精华,喝的是山雾晨露。”他忽然压低声音,“十年前俺上山采茶,遇着暴雨,是老母殿的道长救了俺,从那以后,俺每年都给殿里送新茶。”

说话间,一位身着儒衫的书生接过茶盏,闭目细品:“此茶清润,如见灵山之秀;回甘悠远,似闻千年文气。”他睁开眼,望向远处的“聚讲岩”,那里有前人题刻的诗文,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当年王贞白、辛弃疾诸公在此论诗,想必也喝过这般好茶吧?”

(三)百物呈祥

铁器铺的老板正在演示他的“灵山剑”,剑身刻着三十六峰的图案,剑柄缠着松皮制成的绳套:“此剑采灵山铁矿,经七七四十九天锻造,削铁如泥,更能镇宅辟邪。”一位佩剑的侠客接过剑,轻轻一挥,竟将石桌上的茶盏劈成两半,却未溅出一滴茶汤——剑气之精,令人惊叹。

绣娘的摊位前围满了女子,她正在展示绣着灵山老母像的香囊:“这是用‘灵草峰’的七色丝线绣的,香囊里装着艾草、薄荷,还有俺们采的灵山香灰,戴上它,百病不侵。”一位姑娘拿起香囊,凑到鼻前轻嗅,忽然红了脸:“绣娘,这香囊上的老母,竟像俺娘年轻时的模样……”

暮色渐起时,集市中央的戏台上亮起了灯。杂耍艺人踩着高跷,扮成灵山的仙人模样,在台上表演“仙人摘星”;木偶戏则演着老母济世的传说,木偶的衣袂随风飘动,竟似真有仙气附体。台下的老妪抱着孙儿,指着木偶轻声说:“看见没?这就是老母当年救百姓的故事……”

三、千年传承

(一)石径寻痕

酉时三刻,我沿着“千年步道”向棋盘峰攀登。石阶上的青苔被阳光晒得发亮,每一块石头上都有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千年来香客们的脚印刻下的印记。道旁的护栏上挂满了祈福牌,红的、黄的、蓝的绸带在风中翻飞,像是给灵山系上了七彩的腰带。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蹲在一块刻着古字的石碑前,用拓片仔细临摹。石碑上的文字已有些模糊,但仍能辨出“灵山老母,福泽万民”的字样。“我是研究民俗的学生,”他见我驻足,便热情地介绍,“这块石碑是明代的,记载着当年庙会的盛况。您看这风化的纹路,每一道都是历史的皱纹。”

(二)月照初心

登上棋盘峰时,月亮正从“文笔峰”后升起,将三十六峰染成银白。石台上摆着不知谁供的鲜果,旁边的香炉里插着几炷残香,青烟袅袅,仿佛在诉说着白日的热闹。我摸着石台上的刻痕——那是前人留下的诗句,有的字迹清晰,有的已被风雨侵蚀,却都带着同样的虔诚。

“仙人!”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那个曾在集市上见过的学子跑上前来,书包上的“985”徽章在月光下闪闪发亮,“我考上了!真的考上了!”他掏出一张泛黄的祈福纸,上面是他去年庙会时写的愿望,“您看,当时我还怕写得不够诚恳,特意用灵山的松烟墨……”

我望着他眼中的喜悦,忽然想起清晨在步道遇见的老妪。她的孙儿,或许也会在某个月夜,带着录取通知书,来向灵山老母报喜吧?山风掠过棋盘峰,将祈福牌上的绸带吹得哗哗作响,像是灵山在轻轻回应每一个虔诚的心愿。

(三)星火永续

子时将近,老母殿的钟声再次响起。我站在峰巅望去,山脚下的灯火如繁星落满人间,每条蜿蜒的小路都像银河的支流,将点点光芒汇聚到老母殿周围。那些提着灯笼的香客,宛如流动的星子,在夜色中勾勒出灵山的轮廓。

“知道吗?”守庙人不知何时来到身边,望着山下的灯火,眼中泛起泪光,“我爷爷的爷爷,就是当年修庙的石匠。他说,灵山老母的香火,就像这山上的松树,砍了又长,枯了又荣,永远断不了。”他指向殿宇飞檐上的铜铃,“您听,这铃声传了千年,每一代来庙会的人,都把心愿系在铃上,风吹铃响,就是老母在应答。”

钟声渐歇,月光更明。我望着石台上的露珠,忽然发现每颗露珠里都映着一个小小的灵山,映着香客的笑脸、商贩的吆喝、学子的期盼。原来,灵山的灵,从来不在天上,而在每个人的心里——当你带着虔诚而来,带着希望而归,灵山便有了回应,庙会便有了传承。

四·雾散天明

戊申年四月十五,卯时初刻,晨雾开始消散。老母殿的台阶上,老妪正将孙儿的中举喜报贴在祈福墙上,风掀起喜报的边角,露出下面层层叠叠的旧纸条,每一张都写着不同的心愿,不同的感激。

集市上,糖画师傅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这次他画的是灵山老母抱着孩子的模样;茶农老陈的茶篓已空了大半,却笑得比阳光更灿烂,因为他知道,明年春天,“拥笔峰”的茶树又会抽出新芽;戏台上,木偶戏换了新剧本,演的是现代少年登上灵山,得到老母指引的故事。

我站在牌坊下,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有人带着疲惫而来,有人带着满足而归;有人第一次踏上石阶,有人已是白发苍苍的常客。但无论是谁,当他们抬头望向“灵山圣境”的匾额时,眼中都闪烁着同样的光——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对千年传承的信任。

晨雾散尽,阳光铺满石阶。不知何处传来歌声,还是那首古老的调子,却又添了新的歌词:“灵山雾散哟日头明,老母护佑哟万代兴……”歌声掠过古松,掠过牌坊,掠过每一个心怀虔诚的人,最终融入蓝天,成为灵山永恒的回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