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话灵山 > 第104章 方台峰]

大话灵山 第104章 方台峰]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7 04:29:33 来源:小说旗

一、云笈初开:玉壶倒泻万山青

饶州灵山有峰如砥,顶平如台,可容百人跽坐,四壁苍岩如削,垂挂着千年藤萝,每逢紫气蒸腾,便见岩纹隐现金色篆文——此乃方台峰。据《灵山仙志》载,东汉延熹年间,有羽士负玉壶、携青竹,踏月而至,见峰顶“天圆地方,阴阳交汇”,遂解下腰间九节杖,以杖尖画地,竟在平台上显出先天八卦图,从此驻留人间。

羽士自号方台,生得广额隆鼻,目若朗星,道袍上绣着云雷纹,足蹬木屐却步不沾尘。他初到峰下,桃溪镇的百姓见其壶中倒出的泉水能化腐为甘,青竹轻点石缝便生药草,皆拜为活神仙。“此峰乃地脉中枢,”方台抚须而笑,玉壶轻晃,峰顶平台竟浮出淡淡云气,“吾将在此布五雷天心阵,护持八荒风雨。”

二、茅庵坐忘:松间石上悟真诠

方台的草庵筑在平台北侧,以青石为基,竹篱为墙,庵门悬着“止观居”木匾,乃他以指尖血书就,笔画间隐有雷纹闪烁。庵中设八卦丹炉,炉中常年煨着灵泉水,水面漂着七粒五色石子,对应北斗七星,每到子时便会发出清越鸣响。他每日寅时登坛,手持玉板画符,墨汁竟是峰顶松脂与朝露所化,符咒飘向四方,能令旱田润、病者愈。

延熹五年夏,灵山连月无雨,稻田龟裂,井水咸涩。方台观天象见荧惑守心,知是旱魃作祟,遂取来七十二片竹叶,以朱砂书“祈雨咒”,绕平台布成北斗阵。他站在阵眼,玉壶倒置,竟有甘霖自壶中涌出,化作七条水龙,分别飞向灵山七处旱区。三日后,桃溪镇的百姓发现,干涸的河床中竟长出并蒂莲,花瓣上清晰映着方台画符的身影。

“天道忌满,人道忌贪,”方台向围观的百姓讲解,同时将玉壶中的灵水分发给各村,“若见壶中石子转白,便是旱象将临,需提前开渠引泉。”果然,此后但凡旱情萌芽,玉壶便会发出警示,山民们依此囤粮蓄水,竟将灾害损伤减至十之二三。

三、万类归心:青鸾玄鹤共朝元

方台在方台峰修行三载,渐渐与天地生灵相通。平台东南角的古梅,每逢冬至便会绽放五色花,花瓣落处,积雪消融,草木萌发;西北侧的磐石上,常有玄鹤单足而立,其鸣声与方台的玉板相和,竟成一曲《大洞真经》。最奇的是平台中央的“聚气石”,每到月圆之夜便会浮现八卦光影,野兽们循光而来,围绕方台卧成太极图案,就连最凶残的山豹,也会温顺地垂下长尾。

一日,桃溪镇的孩童在深涧迷路,方台掐指一算,竟令古梅的枝条化作青鸾,展翅引路;自己则敲击玉板,声浪化作云雾托住失足的孩子。待家长们前来感谢,却见方台正为受伤的穿山甲敷药,脚边卧着瘸腿的麂子,皆视他如至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他指着石缝中顶开顽石的灵芝,“修道之人,岂可视众生如草芥?”

四、天阙传檄:金銮诏下动雷霆

方台的声名传到天庭,却是在蟠桃宴上。当赤脚大仙说起人间有“活神仙”能役使风雨、起死回生,引得万灵朝拜,掌管雨部的天枢星君拍案而起:“下界凡夫竟敢僭越天职,若不惩戒,何以正天纲?”玉帝虽念方台护民有功,却架不住诸神进谏,终降金旨:“着托塔李天王率十万天兵,收伏方台,永禁斗牛宫。”

天兵降临那日,方台峰被金光笼罩。方台正在为百姓诊治眼疾,忽觉玉壶震颤,抬眼见南天门开,巨灵神的开山斧已至峰前。“方台妖道,竟敢私改天道,魅惑众生!”巨灵神的斧风劈开云雾,却在距草庵五丈处被无形屏障弹开——那是方台以五雷天心阵凝聚的地脉之气。

山民们举着火把赶来,却见方台转身闭目:“尔等退后,莫要误触天威。”他解下九节杖,杖头忽然化作青龙,龙须扫过平台,竟将八卦图中的光影凝成实质;又抛起玉壶,壶中五色石子飞升至半空,化作五行护罩,将天兵的火弹一一吞噬。

五、法身镇坤:一峰终古护灵枢

战斗持续了九日九夜。方台以方台峰为阵眼,调动天地五行之力:东取木气,古梅枝条化千军万马;西纳金气,玄鹤羽翎作利刃飞镖;南引火气,八卦丹炉喷吐离火;北控水气,玉壶倒悬成银河天瀑;中宫土气,则聚气石化作金甲力士,每一步都令山摇地动。天兵的雷火劈在平台上,竟炸出朵朵金莲;巨灵神的巨斧砍向护罩,反被五行之力震得虎口溢血。

“你终究是血肉之躯,怎能耗过天道?”托塔李天王祭出玲珑宝塔,塔中万道金光却在方台面前化作齑粉——他已与方台峰的地脉相连,每道岩纹都是符咒,每片松叶都是法言。然而,当他看见桃溪镇的百姓为护阵被流火灼伤,心头一恸,五行阵出现裂隙,哪吒的火尖枪趁机穿透他的右肩。

“罢了……”方台抹去嘴角鲜血,忽然盘坐于聚气石上,双手结“紫微镇天印”,“愿以一身化峰石,换得人间无旱魃。”话音未落,他的身体渐渐石化,道袍化作岩纹,九节杖融入平台,唯有双目仍泛着星光,凝视着东方的桃溪镇。天兵们惊惶退去时,听见石峰发出轰鸣:“地脉在,风雨调;民心在,道统存。”

六、玄台遗韵:万载松风话太初

方台坐化后,方台峰有了异象:平台中央的石像与真人一般无二,道袍上的云雷纹会随季节变换颜色,掌心永远托着一团雾气,干旱时化雨,洪涝时化虹。山民们在石像前修建“玉虚观”,观中三清像后,独留方台的玉壶与九节杖,壶中泉水依然能化腐为甘,杖头青龙的眼睛,在雨夜会发出幽光,为迷路者指引方向。

百年后,有位云游道士在石像下捡到半卷竹简,上刻《方台护民经》,记载着他观测天象、调配五行的秘法。桃溪镇的百姓依经中所言,在方台峰周围种植“五行树”:东植松(木),西种柏(金),南栽枫(火),北育竹(水),中峰养梅(土),竟形成天然的气候调节带,从此灵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今登临方台峰,可见石像道袍的褶皱里生长着“还阳草”,传说能治百病;平台边缘的八卦图,经千年风化,石纹反而更加清晰,游客踏足其上,常觉有丝丝灵气入体。最奇的是雷雨天,石像的双眼会发出金光,与天际闪电相映,远远望去,恰似方台当年布坛祈雨的模样。

每当暮色笼罩群峰,方台峰的石像便会被金色余晖勾勒出轮廓,恰似羽士当年仗剑而立的身影。山风掠过石像的眉梢,发出低沉的呼啸,不知情者以为是松涛,唯有老山民知道,那是方台在默诵《道德经》,在守护他用生命换来的人间烟火。而平台上的八卦光影,至今仍在流转,如同永不停歇的年轮,诉说着一位仙人与一座山峰的永恒约定——以身为台,承天接地;以心为印,护佑苍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