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话灵山 > 第103章 插旗峰]

大话灵山 第103章 插旗峰]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7 04:29:33 来源:小说旗

一、烽烟起:鹫岭苍苍战云横

五代十国,天下板荡。饶州灵山地处吴越与南唐交界,群峰如铁铸屏障,唯有插旗峰一径可通闽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梁贞明五年,淮南节度使杨吴的军队屡犯边境,灵山脚下的桃溪镇十室九空,百姓们躲进深山,望着被焚烧的家园,哭声混着硝烟在山谷间回荡。

这日黄昏,山道上忽然响起马蹄声。为首的将军身披玄甲,外罩猩红战袍,肩甲上铸着吞口银虎,腰间悬着柄断刃长剑——剑鞘上的血槽已生铜绿,却仍透着杀伐之气。“末将云旗,奉吴王命镇守灵山。”他翻身下马,向躲在巨石后的老猎户拱手,声音如滚雷贯耳,“即日起,大军屯于峰下,必教贼寇有来无回。”

云旗将军本是将门之后,十六岁随父征战,曾在淝水之战中单骑斩敌三将。此刻他望着插旗峰,见其状如利剑出鞘,峰顶平台方正如台,四壁陡峭如削,唯有东侧有条隐蔽的“之”字小径,直通谷底。“此峰可作天然帅帐。”他指尖划过地图,目光落在峰顶那棵三人合抱的古松上,松针墨绿如甲,树干上竟有天然的纹路,形似旌旗招展。

二、定军山:铁马冰河整戎装

接下来的三个月,云旗在插旗峰上布下“九宫八卦阵”。他命士兵在峰顶平台立下三丈高的旗杆,虽未挂旗,却每日卯时率将士在此演练阵法,靴底将岩面踏出深深的脚印。山民们发现,将军的盔甲从不离身,就连睡觉时,也要将断剑放在枕边——那是他父亲战死时的佩剑,剑刃上刻着“保境安民”四字,已模糊难辨。

最奇的是峰顶的古松。云旗常独自倚树而坐,望着星空出神,松针便会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与他私语。一日暴雨突至,他见松树下的岩缝中渗出清泉,竟带着淡淡血色,忽然拔剑斩向虚空:“父帅英灵在上,云旗定当以死报国!”泉水应声而止,待天晴后,山民们发现那处岩缝竟形成了天然的饮马池,水质甘冽,饮之能解疲乏。

杨吴军队的进犯在霜降前到来。探马报称敌军三万,携云梯、投石车,欲强行突破灵山防线。云旗登上峰顶,望着漫山遍野的敌军营帐,忽然抽出断剑,割下自己一缕头发,系在松树枝上:“此战若胜,以旗为证;若败,吾头当悬于此!”士兵们见将军血誓,皆振臂高呼,声震山谷。

三、伏兵计:松涛深处藏甲兵

云旗的计策藏在插旗峰的地形里。他早命人在东侧小径铺设“翻板石”,每块石板下都埋着锋利的竹刺;又在峰顶囤积滚木礌石,将古松周围的枯枝浇上桐油,只等敌军进入“口袋阵”。最妙的是他令二十名死士,每人背负五面绣着白虎的战旗,埋伏在五座相邻的峰峦上,约定以号炮为令,同时挥旗,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

十月初三,敌军主将李猛率军抵达插旗峰下。他望着陡峭的山道,冷笑一声:“云旗小儿,竟以天险为障,看我如何破之!”遂命前军抬着云梯冲锋,却未注意到,山道旁的灌木丛中,野鸟惊飞的轨迹异常整齐——那是伏兵示警的信号。

当第一队敌军踏上翻板石,惨叫声顿时响起。云旗在峰顶看得真切,立即挥剑斩落松枝上的发绳,号炮轰鸣间,五峰战旗齐举,滚木礌石如暴雨般砸下。李猛见满山皆是白虎战旗,正欲后撤,忽闻西侧山谷传来马蹄声——云旗早已派副将从秘道绕后,断了敌军退路。

“杀!”云旗率先冲锋,战刀劈开敌军盔甲,猩红战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杀到古松旁时,敌军的投石车正对准峰顶,千钧一发之际,他竟飞身扑向巨石,生生用肩膀扛住了即将滚落的礌石,血从铠甲缝隙渗出,在岩面上画出一道蜿蜒的红线。

四、旗魂祭:血色长旌照汗青

战斗从辰时持续到酉时,插旗峰下尸横遍野。李猛被副将斩于马下,临终前望着峰顶的古松,惊见松针竟在风中排成“旗”字,方知此峰果然有神灵护佑。云旗清点战场时,发现二十面战旗全部染血,却无一面倒地——背旗的死士们,有的被箭射穿喉咙,仍死死攥着旗杆;有的身中数刀,却以身体为柱,让战旗始终高扬。

当晚,云旗在峰顶举行祭旗仪式。他脱下战袍,用泉水洗去血迹,忽然发现战旗上的白虎纹,竟与古松的年轮暗合。“此松乃天地旗魂所化。”他跪地祭拜,将二十面战旗系在松枝上,风过时,旌旗猎猎声与松涛声交织,如同千军万马在云端奔腾。

百姓们抬着酒肉前来劳军,却见将军靠在古松旁睡着了,手中还攥着断剑。他的铠甲下,一道尺长的伤口从肩至腰,血肉翻卷,却被战旗上的布条草草包扎——那布条,正是从他父亲的旧袍上剪下的。老猎户们流泪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英勇的将军,也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旗,即便浸满鲜血,依然在夜风中挺直如钢。

五、千古颂:山风长吟旌旗曲

战后,云旗将军应百姓所求,在峰顶立下永久战旗。那是用二十匹红绢缝制的大旗,旗面绣着金色白虎,虎目以松脂混合朱砂点染,远远望去,仿佛随时会踏云而下。立旗之日,忽然有白鹰从天际飞来,绕旗三匝,衔走松枝上的血布条——山民们说,那是云旗父亲的英灵,来接儿子的忠魂归天。

云旗最终没有离开灵山。他卸甲归田,在峰下建了座“旗风寨”,教孩子们练剑、识旗,将兵法融入农作:春日播种如排兵,秋日收割似列阵。每当有暴雨侵袭,他便登上峰顶,轻抚战旗,风雨竟会自动转向;干旱时,战旗上的白虎纹会凝出水珠,滴入饮马池,化作甘霖。

二十年后,云旗在古松下沉睡不起,临终前叮嘱:“若遇战乱,便升此旗,吾魂必归。”百姓们将他葬在峰顶,墓前立碑,却不刻一字,只雕了面迎风的战旗。不久后,战旗出现异象:每逢月圆,旗面便会浮现云旗骑马的身影,周围环绕着二十名背旗死士,仿佛在重复当年的胜利冲锋。

六、旌旗永:云影峰痕照古今

千年后的插旗峰,战旗早已化作历史的烟云,唯有峰顶的古松依然苍劲。树干上的“旌旗纹”清晰如昨,树下的饮马池四季不涸,池底沉着几片锈迹斑斑的甲片,据说是云旗将军的遗物。登山者行至“旗风台”,可见一块斜倚的巨石,表面凹凸不平,恰似被战刀劈砍过的痕迹——那是传说中云旗扛住礌石时留下的印记。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习俗:每年霜降,山民们会带着红绢来到峰顶,系在松枝上,模仿当年的战旗。孩童们唱着古老的歌谣:“插旗峰,旗不倒,白虎啸,贼寇逃。”声音掠过山谷,惊起的松涛声,总让人错觉是千年前的战旗在猎猎作响。

最震撼的是雷雨天。闪电劈过峰顶时,战旗遗址处会浮现红色光影,形如将军骑马挥刀,周围二十道白影相随。曾有摄影师拍到这一幕,照片洗出后,竟见光影中的战旗上,“保境安民”四字清晰可辨——那是岁月无法磨灭的誓言。

如今,插旗峰的护栏上挂满了游客的许愿旗,红的、黄的、蓝的,在风中飘荡,如同云旗将军当年的战旗方阵。当人们抚摸古松粗糙的树皮,望着远处层叠的峰峦,仿佛能看见那位身披猩红战袍的将军,正站在旗风台上,目光如炬,注视着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战旗会朽,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比如勇气,比如担当,比如刻在山峰骨血里的忠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