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1977,我竟成了家中独棍 > 第160章 大手笔

重生1977,我竟成了家中独棍 第160章 大手笔

作者:仨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7 03:49:32 来源:小说旗

江省的访苏团代表抵达河市,暂时入住北方宾馆后,于3点开启河市首次新闻发布会。

中方参与者有林省,宁省,江省,三省的省外贸局副局长级领队,国家进出口总局的副厅级随行督导员,以及三省核心访苏骨干。

苏国参与者有访华团领队: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

阿穆尔州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叶夫根尼?谢尔盖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苏国对外贸易部远东贸易司副司长:伊凡?安德烈耶维奇?**夫。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来参加采访的记者中,不止有中方各省级报社记者,

还有苏国的真理报,消息报,红星报,共青团员真理报等报社的记者,来的都是大咖级人物。

河市作为毗邻苏国布拉格为申斯克的口岸城市,双方最近的两岸只距离750米,可以说是,真正的隔江相望,

抛开江省是北方重镇不提,中苏选择以河市和布拉格为申斯克,作为双方关系破冰的起始点,具有非凡的意义。

记者发布会上,双方记者都对此次中苏尝试性破冰贸易,展开了种种询问,

这种问询可没有提前准备好演讲稿,作为被采访者,中苏高层有很多时候会被问的哑口无言,

但无论记者怎么问询,双方高层的回答就一个中心主旨,中苏高层都希望这次三省访问团前往苏国,是友好贸易的开始,双方关系解冻的开始!

发布会中期,真理报的记者,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话语,问出了在场记者们都好奇,也是双方高层始终刻意回避的问题:

\"我想请问,贵方明知满洲里是中苏沟通的唯一铁路通道,为何要让访苏团四百余人、数十节车厢滞留河市?\"

“我不明白中方这样的决策是为了什么,这么多人,这么多节列车,难不成你们还能把火车开到轮船上去?”

真理报的记者问询一出,在场众人都将目光聚焦在讲台上的几名中苏高层,手中相机咔咔拍照。

这个问题,在会议初始,中苏双方的记者不止旁敲侧击了几次,但中苏双方高层始终都不肯透露秘密,

眼看着记者发布会即将进入尾声,这时候真理报的记者再次问出同样的问题,想必中苏双方不会再刻意回避。

对于能否把火车开到轮船上的问题,不只是在场记者们的疑惑,就连李华麟也有这种疑惑。

新闻发布会开始,他与业务科的几名同事就来到发布会现场,但是没有资格走到讲台上落座,只能与其他省份的同志一样,站在会场两侧。

既是维护会场秩序,也是随时可以上台发表演讲的骨干成员。

来河市之初,李华麟就很疑惑一件问题,中苏双方在河市和布拉格为申斯克的唯一通行方式,只有水路运输。

但自打六十年代中苏关系进入寒冰,两市口岸早就封闭了,现在更有军队驻扎,遥遥相望,别说恢复轮渡了,就连偶尔有小渔船路过,都要被几千双眼睛盯着。

在只有火车可供选择的年代,三省访问团最合适的进苏方式,就是从帝都去满洲里,然后一头扎入苏联腹地,这也是唯一的火车路径。

可偏偏,省铁路局给访问团改装了豪华的车厢,访问团还拉着四十多火车皮的货物,来到了河市。

如果说特殊期间,中苏双方临时打开口岸,偶尔通行一次也可以,火车上的物资可以通过轮渡运到布拉格维申斯克,这种理由勉强说得通。

那改装的火车车厢呢,就丢在河市吗,然后让大部队都坐轮渡去布拉格维申斯克吗,这种做法是不是有些脱裤子放屁?!

前往河市的期间,李华麟曾跟江省外贸局的同事,还有苏国的卡捷琳娜几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但他们都不清楚两国这么做的意义。

倒是罗曼诺夫,似乎知道某些真相,对于李华麟的问询只是浅浅一笑,留下一句到时候你就知道了的悬念。

此刻,李华麟站在会议室侧面,正拿着笔记本记录会议的访谈细节,见真理报的记者再次问出了所有人的疑惑,也不由看向讲台处的“领导们。”

对于厅内众多记者们的疑惑,河市的市长扶正军绿色呢子帽檐,只是淡淡一笑,与身边的三省领队,进出口总局的督导员,还有苏国的领队对视了一眼,

遂指着后悬挂的 \"深挖洞,广积粮\" 标语旁,不知何时挂上的中苏双语横幅,故意拖长了尾音:“诸位...”

后拍了拍身边的牛皮纸文件袋,震得玻璃杯里的胖大海上下沉浮:

\"中苏破冰迫在眉睫,接下来就是见证历史的时刻,诸位请随我前往口岸,下半场发布会,将在口岸处举行。\"

言罢,讲台上的中苏高层竟然齐齐起身,向着门外走去,这一幕,把在场所有记者,包括三省骨干都给弄蒙了。

众人彼此交换着目光,只好跟着出了会议厅,登上了宾馆门口早已等待的客车。

路上,任凭在场记者如何问询,中苏双方都一致沉默,只有统一应对:“诸位到了河市口岸,自会知晓。”

客车上,李华麟和冯玉刚坐在一排,他望着车窗外的倒影,与车队前后左右随行的驻军军车,用胳膊杵了杵冯玉刚:

“领导们什么情况,你有消息没?”

冯玉刚正跟一旁的吴二才聊天,闻言摇了摇头:“不清楚,昨晚我还特意问了领导这件事,领导闭口不谈,显得很是神秘!”

“难不成,真像记者们问询的那样,用轮渡拉车厢,这不靠谱啊!”

吴二才撇了撇嘴:“何止是不靠谱,简直是异想天开,一节火车头多重,火车车厢多重,咋可能用轮渡吗,那得多大的工程?!”

“领导们又不傻,费那力气还不如直接走满洲里了,我看那,我们应该是把火车都丢在这面,然后我们坐船去对面,这才符合逻辑。”

张晓蕊眼中满是好奇和疑惑:“如果按照吴哥说的,那这火车不白改装了,不是多此一举吗,弄出个中苏01号,也没意义啊!”

对于张晓蕊的问询,几人都沉默了,是啊...好不容易改装的火车,丢在河市这边,那东苏01号的意义是什么?!

但很快,随着客车缓缓行驶到河市口岸,众人都被车外那一眼看不到边的驻军给吸引了。

就在一处停用的港口旁,堆着二十几架重型起重机,那恐怖的三层小楼高度,远远就看得清清。

顺着起重机往岸边望去,就见岸边停靠着十几艘超大型货轮,货轮上都印着苏文,为首一艘更是长达50多米,看着就像一只趴在岸边的海洋巨兽。

冯玉刚以为自己眼花了,趴在窗户边向外张望着,不断揉着眼睛,喃喃道:“那是苏国500吨的货轮,平时只在内陆作业。”

“天哪,苏国把这大家伙都调来了,难不成真想用轮渡拉火车,太疯狂了吧?!”

“是挺疯狂的。”

李华麟拉开了车窗,感受冷冽的江风扑面,见客车缓缓停止,原因是前方有持枪驻军拦车检查。

但同样的,他也看到了岸边那一艘艘大型货轮,真的是庞然大物,那股视觉冲击力,完全不是盖的!

车门打开,有驻军上车检查,冷冽的目光检查过所有人后,才下车放行。

一辆辆客车缓缓来到岸边停靠成一排,各省后勤人员招呼代表团成员下车。

李华麟一行人跟着大部队来到岸边,望着岸边的作业,竟然有苏联工人带着安全帽,正沿着岸边架设临时铁轨,这铁轨还一路延伸到五百吨货轮的尾部?

那轮渡上,数十名身穿海魂衫的苏国工人正用撬棍调整铁轨枕木,沉重的敲击声混着俄语号子在江面回荡。

而远处,也有华夏的工人在给东苏01号火车头更换车轮和转向架,一边换一边喊着口号。

双方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似乎在做着无声的攀比。

“同志们请看,这东苏01号车头,是不是有一种庄严和熟悉感?没错,它是以伟人专列,进行了一比一复刻,极具意义。”

人群中,河市的市长突然开口,胸前的**像章熠熠生辉。

他指着正在更换车轮的火车头,见众人都望了过来,遂继续开口,虽声音被江风撕成碎片,却依然清晰地传进每个人的耳中:

“中苏恢复关系迫在眉睫,就像是这江面结成的坚冰,需要一把尖锥将它无情破开。”

“而东苏01号的锥形火车头设计,正赋予了尖锥的含义,符合破冰行动传递的真谛。”

“东苏01号复刻了周总理昔年的访苏专列,时隔三十年从河市出发。”

“它将载着华夏的诚意,踏遍苏联每一寸土地,完成访问苏国的时代使命,最后从满洲里凯旋!”

“现在,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见证,东苏01号登陆“阿穆尔号”,迎接它即将到来的使命,我们称之为中苏友谊之行!”

随着河市市长的话音落下,已经更换好车轮和转向架的东苏01号车头,突然响起了刺耳的鸣笛声,沿着铺设的铁轨缓缓前行,

行进途中,车轮与铁轨碰撞出的火星溅落在结霜的钢板上,迸发出细小的白雾,极具视觉感官。

众人的心都提上嗓子眼了,没想到中苏领导一直避而不谈的话题,竟然是憋了个大招,用轮渡承载火车头,真是疯狂的创意。

当车头精准停在轮船中央,苏联工程师尼古拉高举伏特加酒瓶猛灌一口,用带着浓重鼻音的中文大喊:\"这画面,就像我昔年在伏尔加河上运坦克!\"

火车头登上了轮渡,稳稳停在甲板正中央,四周立马围上苏国水手,利用专用器械,用手指粗细的钢索,在火车头的四周做固定。

500吨的“阿穆尔号”沿着岸边缓缓前行,让开了码头的位置,

随后有200吨的苏国轮渡接替上来,由华夏军人操控的大型起重机,吊起改装过的火车厢,将之放在轮渡上,立马又是一群苏国人围上去,进行加装固定。

承载了火车厢的轮渡便会跟在“阿穆尔号”的身后,缓缓前行,再次让出码头的位置,由身后的苏国轮渡接替新的火车车厢。

二十余台墨绿色的 \"黄河\" 牌起重机同步启动,不断将刷着 \"华夏制造\" 红漆的车厢逐节吊装上后续轮船。

每节车厢落地时,甲板都发出沉重的震颤,惊起一群在江面盘旋的水鸟。

中方技术员则拿着喇叭,扯着嗓子对苏国工人比划手势:\"挂钩要卡进第三道锁扣!你们西伯利亚的寒风,可别把我们的车厢吹跑咯!\"

岸边的一系列的操作,就像严丝合缝的流水线,看得中苏记者们惊叹不已,连连拍照提问。

对于记者们各种刁钻的问题来袭,这次中苏双方的高层,不再刻意避讳敏感问题,

而是沿着中苏1号为起始点,讲述了访苏团即将到达苏国后的部分决策。

临近五点半,16艘轮渡都以承载了中苏01号的火车头以及15节车厢,就好似蜿蜒的长龙一般,稳稳停在沿江口岸。

当 \"中苏 01 号\" 车头的探照灯刺破黑暗,照向对岸的布拉格维申斯克,

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岗哨,齐刷刷打开照明灯,两道耀眼的光柱在横跨千米的江面上交相呼应。

轮渡上的水手们,突然唱起了“喀秋莎”,嘹亮的歌声既沉稳,又带了些许欢快的意味。

中方驻军听到喀秋莎响起,也不甘示弱,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与婉转的《喀秋莎》交织碰撞,在暮色笼罩的河市上空回荡。

可下一刻,更加嘹亮和厚重的喀秋莎合唱,竟然从对岸传来...

正准备回返宾馆的中苏高层,闻言停住了脚步,望向灯火通明的岸边,听着两岸响起不同的旋律,表情都多了几分出神。

适时地,中方人员加入到《义勇军进行曲》的行列中,而苏方人员则加入到《喀秋莎》韵律内,

两种旋律,两种不同的语言,刚刚还很和睦的中苏双方,竟然多了几分火药味。

一旁跟随的中苏记者见状,果断放弃询问问题,只是一味的咔咔拍照。

进出口总局的同志开口道:“我们前往苏国的火车会停在货轮上,暂时停靠在口岸。”

“接下来,中方将会把统计好的进出口物资,陆续搬运到其他轮渡上。”

“等到双方彻底交接完毕,中苏01号列车,才会正式前往苏国边境口岸,布拉格为申斯克。”

“同志们,你们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现在我们可以返回宾馆了,夜晚的岸边很冷,过多停留不是明智之举。”

河市市长闻言,连连点头,邀请在场的职工和记者们登车返回。

李华麟上了车,目光还在江面上徘徊,他是真没想到,国家真的选择用轮渡来运送火车皮?!

这么做虽然是麻烦了点,也消耗人力物力,

但从政治层面来看,这样做既表现出中方的大国气势,也表现出苏方迫切恢复贸易的态度,

并且充分体现出中苏双方的通力合作,在破冰行动上的意见一致。

回到了酒店,中苏双方的记者和河市的基层官员们各自散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算是成功举办。

三省赴苏的访问团成员,则再次回到了会议室,举办内部会议,进出口总局的同志和河市市长旁听参加。

三省内部的会议就简单多了,主要是给成员们下发这次苏国之行中需要的项目详单,详细分化到每个小组。

因为是三省联合访苏,这次内部会议也算是一个让三省成员互相了解的契机。

至此三省成员打乱,统一分为财务组,统计组,翻译组,技术组,和专门用于外贸的外贸组。

以冯玉刚为首的六人外贸小组,又加入了16个新人,分别来自林省和宁省,并且配备了专门的财务人员,统计人员,还有职业翻译。

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众人的晚饭,都是在会议室临时对付的,足见会议的紧迫性。

此次会议结束,访苏团将合并融合,再化整为零,各自分担小组的任务,等到了布拉格为申斯克后,也会分开作业。

十点大会议结束,冯玉刚找来了林省和宁省的外贸组同志,大家一起钻进食堂,一边吃夜宵,一边沟通后续工作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李华麟虽是外贸组的成员,但本身也是翻译,所以这一组就不需要额外的两个翻译了,他一个人顶翻译和外贸员两个职位用。

这另一个翻译,在内部成员搓对匹配下,李星宇作为邻省外事科的专职翻译,成功匹配进小组,成为第二名翻译。

16人加6人是22人,由22人新组成的外贸组,到了苏国之后,将彻底走入中基层,负责跟苏国的企业谈订单项目。

虽然各有独自的项目任务,但总体上还是一个整体,需要互惠互助。

饭桌上,众人边吃边聊,来自林市业务处的副科长李向东,首先提议道:

“同志们,我们在河市最多停留三天,等对苏的货物检验完毕,运送到对岸后,咱们也就要动身去苏国了。”

“虽然之前,咱们大多数人都没见过,但现在既然为一个整体,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组长领头,再加两个副组长配合,你们觉得呢?”

众人还在闲聊,属于互相熟悉的阶段,毕竟之前大家都没见过,突然听得有人起头,都陷入了沉默。

这年月讲究的是官大优先,能者上位,还没有后世那么多弯弯绕,

组长啊,成了组长就可以给自家省份谋福利,谁不想当?

如果按照官职来划分,那肯定是宁省业务科的科长来做小组长,可这次带头去苏国的...是江省啊!

这种情况下,官职大小就不能作为评定小组长的优势,必须民主!

难在大家之前没共过事,无论是投票选择,还是举手表决,这肯定都有失公平性。

于是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谁来当这个外贸组的小组长,合理又合规,还能服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