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猪可不是容易的事,据说到了宋代猪才开始阉割,从此少了那股骚味。
王麻子挠挠头:“小的从没听过阉猪,以前倒是阉过羊。”羯羊的历史极为悠久,就是被阉的公羊,据说最初阉掉公羊不是因为膻味,而是为了让公羊更“合群”,羯羊会变得比较温顺,可以跟羊羔一起饲养。
葛明紧紧握住王麻子的双手,不禁感慨到:“王英雄,人才啊!”能阉羊自然也能阉猪,都是拆蛋而已,阉母猪才比较有难度,那就从公猪开始就是了。
王麻子被葛明搞得摸不着头脑,就是呵呵傻笑,完全不懂葛明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庄子上的庄稼产量很低,主要原因就是缺少肥料上,不然也不会轮耕的方式来种地,这对于土地来说极为浪费。
后世农村每家都养几头猪,除了过年杀掉或者卖掉换钱之外,更主要的是为了“造粪”,经过发酵的猪粪是非常好的肥料,在化肥使用还不普及的年代,农家肥才是肥田的主力。
能够阉猪,就可以购买一些小猪崽,根据葛明这段时间的了解,发现公猪崽便宜很多,而且去势公猪更加容易,这要是家家户户养几头猪,肥料应该就不怎么缺了。
还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几个庄户上的男丁就进了院子,看样子是来帮忙杀猪的。买猪崽的事先不着急,等晚上跟福伯、禄伯商量商量。
几人麻利的动手准备杀猪,葛明就把王麻子喊过来嘱咐道:“王英雄,骨头上的肉不要搞那么干净,本小郎君就喜欢啃骨头上的肉。还有肥肉尽量多的剔下来,肥肉可有大用处。”
转头对丁香说到:“丁香姐,猪背上的长毛都剪下来,回头送到戴健家里,存多了让他爹给做个大刷子。”猪毛刷子用来刷纸应该是没问题的,葛明还是担心笤帚容易把纸给刷破了。
在猪发出惨叫之前,葛明就回到了房间,虽然喜欢吃肉,但还是不喜欢看杀猪。小猴子依旧看得津津有味,这孩子算是没救了。
足足有一个时辰,两头猪全部收拾干净,张春来才过来喊葛明。只要涉及到做饭,张春来都习惯问问葛明的意见。葛明出了院子,才发现肉实在太多了,肥肉可以先熬成油,就算暂时不用也能放很长时间。可是内脏、猪头、瘦肉、骨头这些都需要赶紧处理,天气太热不然全都要坏了。
这时候去送图纸的福伯回来了,在工地忙碌的禄伯也回来了,看到院子里几大盆猪肉和骨头,还没开口询问,葛明就赶紧迎上前。
“小子考虑不周全,这肉实在有点多,怕是根本就吃不完啊。”
禄伯呵呵一笑说到:“小郎君,上次做的猪肉老仆念念不忘,是老仆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肉食了。吃不完没关系,做熟了拉到城里卖掉就是了,这刚忙完了夏收,怕是不愁卖。”
葛明一听赶紧拍脑袋,卖熟食,确实是个不错的方法。葛明赶紧安排人开始处理猪肉,还好上次四口大锅还在。一口大锅熬油,一口大锅炖肉,一口大锅钝猪头和猪肝、猪心等杂碎,一口大锅用来炖骨头。
小肠用来灌血肠,大肠丢了就有些浪费了,但是这东西处理起来非常麻烦,干脆分给了来帮忙的几个人,顺便每人再送几块生肉,几人自然开心。
临近中午,院子里已经是香味四溢。不过没蒸饭,因为锅都不够用的。让小猴子去通知了还在北山脚下做工的纸坊工人,让他们回家拿大碗过来吃肉。张春来也豪气了不少,每人足足装了一大碗肉,一大碗骨头。
禄伯还在旁边说到:“纸坊今天算是第一天开工,图个好兆头,今天的肉管饱。”
说完就把十个人赶走了,禄伯这是让他们把吃食带回去,跟全家人一起吃。
炖好的肉和骨头用钩子全部勾出来,放到木盆里放凉,晚些派人到城里卖。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葛明打算教张春来做菜。菜式比较简单,院子里有豇豆,让张春来摘最嫩的。豇豆这东西炒的话要嫩的,炖的话老点的更好吃。炒肉鲜嫩的要诀就是加点淀粉,上次做粉丝的时候葛明留了一点。
瘦肉横切,切断猪肉纤维,肉片用生粉抓一抓。上锅烧油,先把肉片炒熟,出锅之后葱花炝锅,切段的豇豆翻炒,快熟的时候加肉片进去,稍微翻炒之后加点盐就可以出锅了。没有酱油,炒出来的肉片白不呲咧,只能凑合吃。
第二道菜就是小酥肉,这东西实在是下酒的极品,当然也离不开淀粉。瘦肉切条,几个鸡蛋打散,往里面加淀粉,交给张春来拼命搅拌,一定要没颗粒才行。成糊状之后用筷子蘸一点,能够慢慢往下滴就可以了。准备工作做好就可以炒花椒了,冷锅干炒到焦黄酥脆,然后把花椒擀成碎,要有点颗粒感才好吃。
花椒碎加点在切好的肉条里,加点盐和几滴白酒搅拌均匀,需要稍微腌制一下。剩下的花椒碎放到鸡蛋糊里搅拌均匀,等肉腌制好了就可以起锅烧油了。
油温不能高,肉条挂糊之后丢进去,鸡蛋糊马上膨胀起来,这意味着小酥肉算是基本成功了。等表面金黄大致就熟了,但是想要脆点还需要重复炸一遍,油温要比刚才高。
因为实在是不缺瘦肉,所以炒肉片和小酥肉都做了不少。再让张春来把炖好的舌头、猪心、猪耳朵、猪肝,切片或者切丝,蒜蓉里加几滴芝麻油就可以凑合着吃了。猪头还是做成压肉,不过这次打算压的时间久点,所以等晚上再吃。
葛明招呼福伯、禄伯还有看了半天做饭的袁老道一起吃饭。全是下酒菜,自然酒是不能少的。
炒肉片和小酥肉是第一次出现在大唐,袁老道从来是不客气的,看到金黄的小酥肉品相不错,赶紧夹起一块吃了起来。一口咬下去先是脆,然后是嫩,肉香和花椒独有的浓郁香味充斥着口腔,心中不禁感叹:为何会有如此美味的食物?然后看了葛明一眼,也不知道这小子脑袋里装的什么东西。
袁老道想归想,筷子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很多,一边吃一边口齿不清的嘀咕:“这什么玩意,难吃的要命。福兄弟、禄兄弟,你们还是少吃点的好。”
福伯和禄伯哪里是好骗的,看袁老道这速度明显就是好吃。两人也赶紧下筷子,品尝过后眼睛一亮,也都加快了速度。三人都好酒,忙着抢小酥肉吃,连酒都忘记喝了。
葛明看到这个情形直撇嘴,都是些没吃过好东西的。等吃完了小酥肉,几人又尝了尝豇豆炒肉,其实这道菜倒是不稀奇,但是肉片异常鲜嫩,也让几人大呼好吃。两道算是热菜吃完了之后,开始吃凉菜,这才想到忘记喝酒了。
这一顿下来结果可想而知,除了葛明全都吃撑了。看来山楂干是绝对不能少的,让丁香泡山楂干,几人又是在院子里走走消食。别人家都是早上起来锻炼锻炼,葛家吃多了之后就集体打太极消消食,也算是庄子上的一道风景。
禄伯看到好些炖好的肉和骨头,就打算安排人去城里卖掉。葛明一看时间,这刚吃过了中饭,早不早晚不晚的,怕是不好卖。天气热,放的时间久了肉会变质,所以葛明打算再露一手,炖好的肉熏一熏,不但增加烟熏的风味,而且可以多放至少一天。
“春来大哥,庄子上可有什么果木没有,烧起来有香味的木头。”
张春来想了半天才说没有,接着又补充到:“艾草行不行?每年这时候庄子上都弄不少,晒干了点起来可以驱蚊的,那东西就很香。”
艾草?艾草这东西是可以吃的,用来熏肉应该没问题,就让张春来取点来。等张春来回来之后,葛明就打算教熏肉了。大锅里放点艾草和糖霜,然后放上蒸屉,炖好的肉块放上去,盖好锅盖之后就可以点火了。等开始冒烟就可以微火继续加热冒烟了,有半个时辰就足够了。
为了弄油脂,以后可能每天都要杀猪,工作餐是用不了多少肉的,以后怕是经常要到城里卖熏肉。葛明想着袁老道见多识广,应该给熏肉起个名字才是,这叫拼皮意识。
“袁道长,您见多识广又博学,小子想请您给这熏肉起个名字。”
“你不说叫熏肉吗,那还起什么名字?”袁道长自然不懂葛明的意思。
“那别人也做熏肉,如何跟别人区分呢?小子自然在吃一道上不输旁人,自然要跟其他人有所区别。”
“那就叫葛家熏肉好了。”
葛家熏肉?我还郝家火烧呢,这名字实在太土,怎么都不像能走出一个县城的吃食。葛明心里不停嘀咕,但是自己好像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字。
袁老道又补充了下:“葛家熏肉好像太小气了些,就叫葛府熏肉好了,在县城你葛家可是大户。”
“道长果然博学,改了一个字就上档次了很多。”
熏好的肉要留下几块晚上吃,多出的几盆肉和骨头安排人去买。在禄伯安排人的空隙,葛明回到房间,找出纸来给城里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出来好多天了,好像自己什么口信都没传回去,好像不符合这个年代的价值观。所以简单写了几句,无非是一些想念的话。
说来也奇怪,跟后世的父母从来就没写过这些东西,甚至都没说过思念之情。写给这世的父母居然没有难为情,难道是因为不熟的缘故?信交给了禄伯,让去城里的人顺便送一趟信,再挑几块最好的熏肉给带过去。
负责去城里卖肉的是庄子上的两个小伙,年纪不到二十岁,看起来人就比较精明。听禄伯的意思是这两兄弟田里没事的时候会去城里做点小买卖,会吆喝会揽客,居然还会简单的算账,几乎算是庄子上最会做生意的。
原来在禄伯心里会做个小买卖就算是会做生意的,葛明把两个人喊过来嘱咐道:“到了城里先给家里送几块熏肉和排骨去,出了我家门之后就可以吆喝吆喝,就说是连县令老爷都爱吃的葛府熏肉。”
葛明说完又想了想,继续说道:“要是有人问起,你们就说是一个姓袁的仙长教你们做的,仙长说这肉放几天都不会坏,能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说完葛明还瞟了旁边的袁老道一眼。
葛明为了卖熏肉,家里的名头、老爹的名号都拿出来了,袁老道半个老师自然更难逃脱魔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是肉啊,不是什么人都买得起的。
眼见袁老道就要发作,福伯赶紧上前说到:“仙长,莫要动怒,自从您救了我家小郎君之后,在城里可是名人,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再说我家小郎君是个读书人,哪里能跟这些吃食沾边的,以后还要不要名声了。”
“福兄弟,以前称呼老道都是道长,这马上就成了仙长了?你家小郎君就是个好吃的,还说什么不能跟吃食沾边。你家小郎君要名声,难道老道就不要了?老道算是看出来了,你们葛家就没一个老实的。”然后气愤的回了房间。
“还不赶紧去城里把肉卖了?”福伯看袁老道没真的生气,赶紧先让两人去卖肉了。葛明见状也躲回了房间,准备看看书写写字,顺便再想想两个工坊还需要哪些东西。
看书最容易犯困,想事情容易费脑子,才翻了几页书葛明就睡着了。
迷迷糊糊不知道什么时辰,听到院子里有人在说话。想起又不想起的时候丁香过来叫葛明起床,说是卖肉的两兄弟回来了。葛明也想知道熏肉卖的怎么样,赶紧出了房门来到院子。
见到福伯和禄伯都在院子里,正在跟这两兄弟说些什么,葛明看到两人身后有个空的板车,车上有个麻袋,没看到有剩下的肉和排骨带回来,猜测怕是卖光了。
两兄弟看到葛明来到院子,赶紧上前施礼喊“小郎君”,还没等葛明问肉买的怎么样,其中一个就捧过来一封书信,对葛明说到:“小郎君,这是夫人让小的带来的书信。”
葛明赶紧把信接过来,不知道母亲会在书信上写些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