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钓鱼人 > 第18章 尉迟黑鬼要倒霉

大唐钓鱼人 第18章 尉迟黑鬼要倒霉

作者:超龄奶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6 23:03:39 来源:小说旗

长安,黄昏,东宫。

李建成、李元吉、魏征、王珪四人,又在李建成书房内密谋。

李建成先开口:“玄成,叔玠,程咬金和尉迟恭两人的罪证收集如何了?”就没有完美的人,要是专门找问题,绝对是能找出来的,尤其是程咬金、尉迟恭这种战阵上冲杀的厮杀汉,难道指望他们温柔善良?他们又不是秦琼秦二哥。

魏征说到:“尉迟恭此人本是响马出身,至今身边还带着当年跟他一起的强盗,仗着秦王府的势力为非作歹的事确实不少。不过这些都是小事,派出去的探子还查到尉迟恭家里有不少弓箭盔甲,都属于国朝管制的东西,只要查抄出来一个绞刑是逃脱不了的。”

李元吉听后兴奋的直搓手,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黑鬼,私藏弓箭盔甲,这明明就是要造反,绞刑太便宜他了,本王看应该凌迟才行。”唐代武力强盛,民间好武之风盛行,就算是文人也会练上几手,可见民风之彪悍。

家里有几把刀剑自用、防身是完全可以的,但是私藏盔甲超过三副,弓弩超过五张,长枪马槊这些长兵器超过十支,全都可以算是谋反。

武将家里有些私藏再正常不过了,算是大家都知道的潜规则,毕竟只要是武将肯定会有亲兵、部曲,只是多少的差别而已,这些人总不能不穿盔甲上战场吧。

多数武将都有收藏好兵器的习惯,只是不会相互揭发而已。但是这些潜规则就怕查,要是摆在明面上真是一查一个准。

所以李元吉的话也没错,给尉迟恭定个谋反的帽子是妥妥的。

至于程咬金的罪名就更简单了,跟着李世民立了不少战功,有谎报军功的情况。其实这种事也算是古代武将的潜规则,杀敌一百就说成一百一,这已经算忠厚诚实小郎君了。

杀敌多,奖赏才多,其实未必是武将本身贪图赏赐,更多的时候是把多余的赏赐分给立功的部下,尤其是战死的抚恤金要多给,不然谁还愿意跟你上战场呢?

查到了两人都有不法之事,只需找个合适的人来弹劾就是了。这对于李建成来说只是小事一桩,李世民经常在外打仗,手下武将众多。但是李建成一直跟在李渊身边,周围有一大群文官,所以找个御史自然不是难事。

几人正在讨论让哪个御史去弹劾尉迟恭和程咬金,没想到李元吉自告奋勇,说到:“大哥,这事小弟打算亲自来。”

李建成自然知道这个兄弟是个什么性子,弹劾的事哪里是他能做的了的,还是私心在作祟,非要亲手弄死尉迟恭不可。于是劝道:“元吉,这是大事,不可胡闹。为兄还是决定找个御史来弹劾,此举必须一击即中。”

一个太子一个齐王,自然没有魏征和王珪插嘴的份儿,两人虽然也不同意李元吉负责弹劾,但是也不敢说什么。

听到李建成的话,李元吉还耍起了脾气,看的李建成好气又好笑。不过李元吉的一句话,还是让李建成答应了让李元吉出面弹劾。

“大哥,虽然小弟不是御史,但是举报不法之事也是小弟的职责,小弟怎么说也是亲王,再说小弟在父皇心中的分量怎么也比一个御史重要吧?”

众人一听好像也有道理,亲王揭发检举不法之事,谁又能说不是职责内的事呢?四人又商谈了不少细节,只等朝会时李元吉亲自弹劾尉迟恭、程咬金两人。

几日之后,又是常朝时间。唐代的朝会由大朝会、朝会、常朝组成。首先不是每天都有朝会的,这点值得后世学习。后世一个小破公司动不动每天都开会,好像自己多大生意一样,再大能有大唐大?

李渊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公司,无非每月初一、十五才有较大规模的朝会,而且可能只是宣布一些诏令,通常是不奏事的,也就是不讨论一些细节末支的事。

平常隔上三五天开个会,这个就是常朝,官员级别低了根本就不用参加。至于大朝会主要于每年元旦、冬至举办一次,在京大部分官员都要参加,不过也是不奏事的,更像是礼节性的。

从皇城南侧朱雀门进入,沿着皇城中轴线,左右两侧是各部门的官署,一直到皇城北侧的太极殿。

太极殿的殿门还没开,李世民排在左侧最前,李建成排在右侧最前,身后就是李元吉。李世民瞟过二人时,正好看到李元吉盯着自己,面露邪魅。李世民暗想糟糕,怕是对方又要使出什么手段。

此时内侍高喊一声“上朝”,太极殿大门大开,李世民和李建成带着左右文武排队而入。

李渊已经端坐在龙塌之上,众人进入太极殿之后先是给李渊行礼,李渊高喊“赐座”,从太极殿柱子后面出来不少内侍,每人手拿一个蒲团,放在官员们的身后,然后就倒退着回到了柱子后面,众人跪坐之后朝会就算正式开始了。

常朝才是奏事的朝会,也就是讨论一些重要的事,而且是三省都解决不了的需要皇帝亲自决断的事,要是什么事都找李渊,那李渊估计连生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了。

当内侍喊出“奏事”两个字的时候,李元吉从蒲团上起身,对着李渊先施礼,然后开口说道:“父皇,儿臣有事启奏。”

这倒让李渊有些意外,自己这个四儿子属于只长肌肉不长脑子的人,勇武倒是不缺,谋略一点没有。这些年就几乎没有奏过事,这今天太阳是打算从西边出来不成?

李渊倒是很想看看这个儿子到底要启奏什么事,居然笑着说道:“元吉,速速奏来。”

李元吉在史书上的记载非常有意思,据说李渊、窦太后最讨厌的就是李元吉。史书上还记载,李元吉出生的时候窦太后“恶其貌”,就打算淹死拉倒。还是个姓陈的宫女没舍得下手,偷偷把李元吉养活了。这个宫女的名字叫“陈善意”,名字非常有意思吧?

唐史还记载,等李元吉长大之后,坏事做尽,基本到了天打雷劈的地步,而且不是劈一次,应该天天劈才行。

史书还有记载李建成许其除掉世民后,封其为皇太弟,所以李元吉才拼命帮着李建成。而李元吉心怀私心,盼着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完蛋,这样他就是唯一的嫡子,皇位自然就是他的了。

历史上的李元吉是一个坏、傻、笨、贪的人,可以说是人渣中的极品。

真实的历史自然不是这样的,因为李世民当皇帝之后会修改这段历史,修改成李建成和李元吉是两个废物,只有他才英明神武。李世民开了一个坏头,需改史书的坏头,导致后世帝王纷纷效仿,让后世史学家经常吐槽。

要说起后世修改历史比较出名皇帝,宋太宗应该排名第一,从他童年就开始修改了。

那为何李世民会把李元吉写成一个人渣呢?原因就在于,李元吉在李建成身边天天叨念着让李建成杀了李世民,说的次数太多,而且不分场合,连李世民都知道了。

还有一种可能,李元吉帮李建成,但是不帮他。

真实的历史上李渊其实非常疼爱李元吉,帝王家估计跟普通人家也差不多,老大和老小总是受到更多的关爱,最不受待见的往往是中间的。李元吉是最小的嫡子,当爹的能不爱?

李渊建立大唐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跟在身边。如果讨厌李元吉的话怕是老早打发出去砍人了,老二李世民不是到处“杀人放火”累死累活的吗?

还有一个重要证据,齐王元吉居住在武德殿,武德殿处于东宫与内城之间。据说不少大臣对此都有意见,但是李元吉在武德殿住的好好的。武德殿,当年可是渊居住和办公的过的地方,可见李渊对李元吉绝对是宠爱的。

历史上记载李世民最喜欢老四李泰,李泰住的地方也是武德殿。

李元吉说到:“儿臣探听到武将之中常有不法之事,咱们大唐还没到歌舞升平之时,这些武将已经无法无天,儿臣知道以后痛心疾首。”说到这里眼中还憋了几滴泪出来。

李渊听后并没有表态,转头看了看李世民一眼,这一眼非常有深意,李世民是天策上将,乃是武将之首,理论上天下武将都归李世民管理。

李世民在李元吉邪魅一笑时,就感觉今天不太正常。几乎没在朝会上发言的李元吉“有事启奏”,并且直指武将时,这种不太好的感觉愈发的强烈。等到李渊看过来那一眼时,李世民觉得不能不说点什么了,也起身施礼说到:“儿臣有事启奏。”

李渊说到:“世民,速速奏来。”

“启禀父皇,武将本就是粗人,战场上尸山血海的冲杀惯了,的确有些不循规蹈矩,儿臣必定好好管教。”在李世民看来,李元吉剑指武将,最终一定是冲着自己来的。大唐的建立离不开武将,想要武将如同文官一般循规蹈矩可能性基本没有。

李元吉听后哈哈大笑,对着李世民说到:“二哥,你作为统帅多年,应该知道奖罚分明的道理。”这句二哥,李世民已经很多年没听过了,现在听着着实有些渗人。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李元吉转过身对着李渊又施了一礼,说到:“父皇,儿臣检举尉迟恭私藏甲胄,要行谋反之事。程咬金虚报军功,不顾军法理应严惩。”

当李世民听到尉迟恭和程咬金时,遍体生寒,脑子也瞬间晴明了许多。好啊好,李建立、李元吉,前些日子调走房乔和杜如晦,今天又要对尉迟恭和程咬金下手,这是要断我的双手双脚啊。

“元吉,这可不是小事,你可有证据?”此时李渊听到尉迟恭和程咬金的名字,自然也就知道了李元吉所指的果然是李世民。尉迟恭不过是秦王府的一个护卫头子,但是程咬金可是宿国公,就算是一国的亲王也不能胡乱诬陷。

“父皇,儿臣自然是有证据的。”说完从袖子里掏出了一本奏章,双手举起,李渊见状示意旁边内侍把奏章接过来。

李渊打开这本奏章,里面的记录极为详细:尉迟恭私藏盔甲十三副,刀剑二十五柄,马槊六根,虽然数字简单,但是已经足够致命了,任何一项拿出来都可以作为意图谋反的证据。

接下来是程咬金的,武德三年攻打宋金刚时,虚报首级一百零三;武德四年攻打窦建德时,虚报首级两百三十一;武德四年攻打王世充时,虚报首级三百零五。程咬金的这份举报材料颇为详细,而且全都有人证。

其实不管材料是真还是假,关键要看李渊怎么看。如果支持李建成,必定会顺水推舟。如果想要维护李世民,此事自然不了了之,或者告诫一下而已。

对于武将来说,尤其是当世名将,多一些盔甲刀剑,虚报一些军功,完全无伤大雅,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李渊自然是懂的,大唐是这些武将打下来的,李渊自然也是懂得。

但是在李渊看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已经无可化解,自己只能支持一个打压一个,再争下去必定天下大乱不可,李渊必定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

太子李建成为人忠厚,李世民以后就算成了一个闲人,李建成也不会对李世民下死手。而且隋朝二世而亡就在眼前,如果不是杨坚改立老二杨广,隋朝未必会亡。

想到这里李渊有了决断,说到:“命有司衙门审理,不得有误。”说完还看了李世民一眼,李渊希望李世民能懂他的意思,二郎啊,莫要争,为父都是为你好。

李世民哪里看不懂李渊的意思,此时反而冷静的出奇,完全不像上次房乔和杜如晦事件那般无措。朝会后面还有些事,已经无关紧要了。

散朝之后李世民出了朱雀门,发现守着的只剩下了张公瑾,看来有司衙门速度很快,尉迟恭已经被带走协助调查了。

看到李世民出来,张公瑾赶紧迎了上去,急切的问道:“殿下,刚才大理寺的人带走了尉迟恭,说是。”

没等张公瑾说完,李世民迅速摆摆手说道:“速回洪义宫。”说完飞身上马,张公瑾和其他亲卫紧随其后,直奔洪义宫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