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钓鱼人 > 第2章 县令家的傻儿子

大唐钓鱼人 第2章 县令家的傻儿子

作者:超龄奶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6 23:03:39 来源:小说旗

葛明已经来了将近十天,小葛明的记忆慢慢融入到了葛明的记忆里,这孩子几乎不说话,永远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后世的标准来衡量,可能是是个自闭症的孩子。

不过老天关上了一扇门,也会打开一扇门,这样的孩子往往有一些比较突出的能力。比如绘画、音乐等等。

小葛明虽然只有九岁,但是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不过因为很难跟外人正常交流,在外人看来几乎是个傻子。

好在本就不太跟人讲话,在这十多天里,葛明没讲过一句话,所以根本就没穿帮。父母以为葛明身体还没恢复,再加上可能惊吓过度也就没多想。

听到来看自己的人跟父亲闲聊,原来现在是武德九年。真是没想过一下穿越千年,到了这个令人好奇又自豪的年代。大唐武德年间,而且是初夏,根据葛明为数不多的历史知识,过不了多久伟大英明的李世民就会干掉李建成、李元吉,囚禁李渊。

虽然李世民开头很糟糕,但是结果是好的,贞观之治至今还是国人的骄傲。李世民千古一帝,后世帝王实在难望其项背。

葛明是老葛家的独子,父亲葛庭玉是临渝县的县令,虽然是个芝麻官,但是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说一不二。

唐代县令是长官,负责统筹全县之政务;县丞是副长官,辅佐县令行政;主簿是勾检官,负责勾检文书,监督县政。

葛明生在农村,打小就在农村长大,没想到过穿越之后居然能有如此显赫的出身,上辈子太辛苦,这辈子看来可以躺平了。

不过葛明想多了,要是后世县令儿子日子肯定滋润,但是在唐代这个出身只能算是寒门。

葛氏祖籍丹阳郡,这一小支在东晋时迁移到临渝县。这跟当年司马家灭了东吴有关,葛家本是江南望族,东吴被灭之后也被朝廷拉拢,居然还能到河北来做个小官。

葛家此时就在临渝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别看这个官级别更低,但是是一个县政务的重要执行人。东晋之后进入乱世,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一直到北齐立国,地方才算太平了一些,葛家祖上又开始出来做县尉。

只是北齐很快被隋朝灭亡,但是地方是需要人治理的,这些小官都得以保全,葛家的县尉居然延续了下来。

葛氏人丁不旺,一直一脉单传,到葛明父亲这辈才终于有男丁三个,女儿一个。葛明父亲葛庭玉虽然是老三,但是是嫡子,上面两个兄长都是庶子,早年间死于战乱,所以葛庭玉常被人称呼葛三爷。

葛明大伯父家留下一子,名叫葛粮,年纪十八岁。二伯父家也留下一子,名叫葛仓,今年十六岁。葛明曾经心里嘀咕,如果按照大排行,自己名字应该叫葛满才对,这样就“粮仓满”了。后来才知道,这年头幼儿夭折率极高,上面还真有个夭折的哥哥叫葛满,所以自己其实是老四。

葛三爷年近四旬才有了葛明这根独苗,在这个年代算是“老来得子”。葛明父亲是个粗人,好武不好文,但是也知道诸葛孔明,希望孩子能有大出息,能够出将入相,所以取了诸葛孔明名字中的两个字,就叫葛明了,出将或者入相好歹占一头。

父亲、母亲加上葛明,还有两个堂兄,这就是老葛家的全部人口。葛廷贵是粗人也是个好人,非常讲义气,朋友极多。对哥哥留下的侄子爱护有加,再加上葛明母亲极为贤惠,两个堂哥也受到了非常好的照顾。

两个堂哥都跟着葛三爷在县衙办事,平常不回家里住,多是在县衙值守。

有个老管家,不知道名字,年纪五十岁左右,大家都叫福伯。有个胖厨娘,每天亲自把饭菜给葛明送过来。母亲身边一个丫鬟,名叫丁香,经常到葛明房间帮忙收拾打扫。

至于那天陪着葛明玩的小厮,长得瘦小枯干,大家都称呼小猴子。小猴今年只有八岁,父母双亡卖身到葛家,在这个时代这种事极为常见,尤其是在唐初的河北之地。

因为没照顾好葛明,导致葛家小郎君差点被雷劈死。好在葛家人心善,小猴子只是被揍了一顿,这些天一直关在柴房。

葛明一直搞不明白,为何母亲端庄大气,会嫁给这样的父亲,用葛明昏迷之后第一次醒来形容葛三爷,那就是“钟馗”。

自己读书、写字都是母亲亲自教授,绝对是大户人家出身。不过大人的事相互很少谈,这年代也没有父母跟孩子谈论当年“恋爱经历”,所以葛明只知道母亲姓刘。

葛三爷也是个传奇人物,葛明祖父大业年间去世,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县尉。伟大的隋炀帝修运河、三征高丽,导致河北民不聊生,韭菜一般的辅兵、民夫死了一波又一波。

老葛家在当地也算有点实力,逃过了修运河,逃过了第一次征高丽,但是逃不过第二次,其中就包括葛明的大伯和二伯,都死于第二次征高丽,没过多久葛明两个伯母相继去世。

大业年间的河北,不要说普通人家,就算世家大族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在第二次征高丽时,葛三爷在刘氏的劝说下,带着家人全部逃到燕山山脉,做了几年的野人,好歹是保全了家人。

葛三爷送家人躲到深山之后,决然的带着一些青壮下山,义无反顾的参加了反隋的大业之中。在隋末唐初阶段,参加造反可是极有前途的职业,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徐茂公哪个不是反隋朝的?当然还有李渊、李世民。

葛三爷跟过刘武周、跟过刘黑闼,不知道为何会觉得“反贼”没前途,又跑回了山里做野人。

一直到后来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李渊建立了大唐,武德初年,大唐只占领了关中和山西西部。此时烽烟四起,各路反王无数。

当时的河北都在北平王罗艺的统治之下,各路反王纷纷向罗艺抛出了橄榄枝,希望罗艺能够入伙。最终罗艺还是选择了李渊,河北进入了大唐的怀抱。李渊大为高兴,赐罗艺姓李,所以罗艺也叫李艺。

也是这个时候,河北之地战乱逐渐平息,葛三爷带着家人下山,回到了县城祖宅。至于做过野人,做过反贼,没人追究。隋炀帝已死,此时最大的反贼就是李渊家。

河北之地被纳入大唐版图之后,地方始终需要治理。可是此时河北之地早就生灵涂炭,原来的县令早就不见了踪影,葛三爷因为早年有义气、朋友多、认识字,还做过隋朝的县尉,居然被推举做了县令,算是祖坟冒了青烟,官职远超祖辈。

这就是葛明这十来天记忆中或者听闻的全部消息,只是不知道其中到底有多少真假。

这些天葛明都没出过房间,基本都在发呆,开始全身痛,如同散架一般,没有心情想太多。这些天身体逐渐康复,各种想法也就开始冒出来了。

后世的父亲此时怕是悲痛欲绝,记得母亲去世时父亲足足傻了三天,不知道这次能不能熬过去,算算日子自己怕是要“二七”了。

刚拿下的项目提成估计不会发了,还有几十年贷款的房子会不会被收回?对了对了,河边的钓鱼装备怕是被人拿走了,我河边的车怎么办?思绪完全不受控,想得脑袋生疼。

这世的父母虽然陌生,但是对葛明非常疼爱,这些天都是母亲亲自照顾起居饮食,父亲好像有些忙碌,但每天早晚都会过来看望。

葛明也理所当然的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后世的智者曾经说过,既然无法反抗或者改变,那就只能承受,有了这样的心态日子好像还不错,毕竟是县令家的小郎君。

上辈子从小在农村长大,过了不少苦日子。长大后读书、工作,对一个外地小伙来说,在大城市扎根并不容易。上辈子太苦,这辈子只想躺平,享受大唐盛世。

但是生活是艰难的,自认为后世农村长大,并且吃过苦的葛明,都觉得大唐的日子才是真的苦。

吃喝穿睡全都跟后世不同,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人尴尬,毕竟一个心理成熟的人被当成孩子照顾。葛三爷的大胡子还喜欢在脸上蹭一蹭,看来古今都是这样表示亲昵的,只是葛明觉得太恶心了。

吃还算好说,这年头食物基本都是煮的,勉强也能接受。问题是几乎没什么吃的,后世最常见的东西这里都没有。主食多是汤饼、蒸饼,小米饭,至于菜的种类少的可怜。好在大户人家,偶尔还能吃上一顿羊肉。问题就在于,葛明最讨厌的就是羊肉,受不了那股膻味。

房子是全木的,破旧可称古董,这要是在后世怕是价值不菲。没有床只有榻,睡觉倒是无所谓,只是枕头太难受,瓷的枕头硌得生疼。

没有椅子需要跪坐,坐上一会就双脚发麻,小腿抽筋。

这些生活上的苦难都可以忍受,而最受不了的就是如厕,纸是在这年头是精贵的,是用来写字的,不是用来擦屁股的。

每天上完厕所都如同上刑,知道吗?是用木片刮,搞不干净还恶心。如果下手轻点,肯定搞不干净,如果下手重点,必定被毛刺弄出血,为此葛明宁愿便秘。这哪里是大少爷的生活?连后世的叫花子都不如。

如果再沉默下去,自己娇嫩的屁股怕是不保了。既然来了总是要做点什么吧?不如就从厕纸开始吧。

不就是造纸吗,用来书写的好纸做不出来,难道擦屁股的厕纸也做不出来?好歹看过不少纪录片,造纸好像没那么困难。

可是造纸又不是自己一个娃子能干的,这需要不少帮手。找帮手就需要交流,如何掩饰性格有变化呢?自己又如何会造纸了呢?

在古代几乎所有制造业、工匠等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秘密,这是人家生存之本,根本就不外传。

刚好母亲不在,葛明不由自主的摸摸下巴,慢慢陷入了沉思。如果你刚好看到这一幕,怕是会被吓一跳。一个胖娃娃,摸着下巴深思,真是见了鬼了。

葛明记得家里还有个姓袁的老道,据说自己被雷劈之后昏迷,是老道把自己救活的。老道多少都会点功夫,会炼丹,大多有一些救人的医学常识,这也是为何葛明被雷劈,请了一个路过的老道而不是大夫,再说此时的河北也没几个大夫。

父母万般感谢这个老道,在家里待如上宾,好吃好喝让老道在家多住一些日子。那就再送老道一个大功劳,全都推到老道身上。

趁着母亲不在,偷偷离开内宅,凭着记忆到了第二进的东跨院,这里是家里最好的客房,袁老道应该住在这里。心里打好草稿,这是后世带来的习惯,拜访之前要适当做一些准备。

推开院门,果然发现袁老道正在院中树荫下,跪坐蒲团之上看书,旁边矮几上还有几本书。说是老道,其实看样子不过四十岁,远不是想象中仙风道骨,胡子头发全白的那种。反而邋里邋遢,明显是个破老道。

袁老道发现葛明进入院子,眼光突然变得锐利起来,随后又柔和起来,笑着说到:“小郎君,身体已经康健了吗?”

葛明也是一惊,这老道怕是有些本事,眼神居然如此锐利,于是赶紧低头躬身施礼。

“多谢道长救命之恩,小子现已康健。”

“听闻葛家小郎君一年也不讲几句话,外面传言是个哑巴。老道真是受宠若惊”。这个老道明显不会讲话,还没说几句就要把天聊死。

“所以小子才更要感谢道长,经过道长的妙手医治,不但救了小子的命,而且好像醍醐灌顶。”葛明露出孩子的童真微笑,小大人一般又躬身行礼。

孩子装大人,大人会觉得有趣甚至说这孩子懂事。如果老大不小还要装可爱,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个神经病。

袁老道吃了一惊,放下书开口问道:“如何醍醐灌顶?可是昏迷之中有些异象?”看来老道是个聪明人,跟聪明人讲话就这点好,你不用说太多细节,很多细节聪明人都自己补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