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60章 张仪

中国古代名人传 第60章 张仪

作者:轩辕风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7 05:25:03 来源:小说旗

战国乱世,风云激荡,各国纷争不断,百姓生灵涂炭。

在魏国的一个小城邑,张仪呱呱坠地,出生于一个已然没落的贵族家庭。

往昔的荣华富贵已如过眼云烟,只留下破旧的庭院和些许古籍,见证着家族曾经的辉煌。

但张仪的父母皆是识大体、有远见之人,即便日子过得清苦,他们也从未想过让孩子放弃读书,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能让张仪重振家族声威。

年少的张仪,生得眉清目秀,眼眸中透着灵动与聪慧。

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充满好奇,尤其喜欢听长辈们讲述各国的战事和政治风云。

每当集市上有旅人谈及天下大事,他总会挤在人群中,听得津津有味,小小的脑袋里满是对这个动荡世界的疑问与思考。

家中的古籍,是他最珍贵的宝藏,他常常手不释卷,在泛黄的竹简间探寻着前人的智慧,对各国局势和政治谋略的兴趣也愈发浓厚。

听闻楚国的鬼谷子隐居山林,却学识渊博,精通纵横之术,门下弟子众多,且个个在各国施展抱负。

张仪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他渴望能拜入鬼谷门下,学习那高深莫测的谋略之术,为自己的未来寻得一条出路。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他告别了父母,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师之路。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翻山越岭,遇到过强盗,也遭遇过恶劣的天气,但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

终于,他来到了鬼谷山下,见到了那令他敬仰已久的鬼谷子。

在鬼谷门下,张仪与苏秦成为同窗。鬼谷子的授课方式别具一格,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常常以天下局势为背景,抛出一个个难题,让弟子们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辩论。

课堂上,张仪总是思维敏捷,言辞犀利,仿佛一把利剑,能直击问题的要害。有一次,鬼谷子问:“如今强国林立,小国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吞并,若你为小国谋臣,当如何使国家自保?”

众人陷入沉思,片刻后,张仪起身,身姿挺拔,声音洪亮:“依我之见,当以利诱人。强国所求无非土地、财富与人口,小国可投其所好,献上些许利益,暂时稳住强国。同时,积极分化强国联盟,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猜忌。再合纵周边小国,结成紧密联盟,互通有无,协同作战,形成犄角之势。如此,方可在强国环伺下求得生存。”

他的一番话,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就连鬼谷子也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

时光荏苒,张仪在鬼谷学有所成,满怀壮志地离开了师门,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他首先回到魏国,期望能在自己的故土大展宏图,向魏王进献治国之策,帮助魏国重振雄风,恢复往日的辉煌。

然而,魏国朝堂早已被旧贵族势力牢牢把控,这些人因循守旧,沉迷于过去的荣耀,对张仪提出的新思想、新策略嗤之以鼻。

他们认为张仪不过是一个出身没落贵族的毛头小子,毫无根基,竟敢口出狂言,妄图改变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张仪四处奔走,却处处碰壁,他的满腔热情被一次次无情地浇灭,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心中的火焰反而燃烧得更加旺盛。

他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找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于是,张仪离开魏国,转而前往南方的楚国。

楚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是战国时期的大国之一,张仪希望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

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渊博的学识,他顺利地成为了楚国令尹昭阳的门客。

在昭阳府中,张仪小心翼翼地侍奉着令尹,时刻寻找着表现自己的机会。

他常常向昭阳分析天下局势,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起初昭阳并未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仪的才华逐渐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日,昭阳大宴宾客,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和财富,他命人取出楚国的国宝和氏璧,供众人观赏。

那和氏璧温润洁白,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众人无不惊叹。

宴罢,昭阳却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顿时大惊失色。

府中上下乱作一团,昭阳更是怒不可遏,下令彻查此事。

此时,有小人向昭阳进谗言,说张仪出身贫寒,却又心高气傲,极有可能是他偷走了和氏璧。

昭阳本就对张仪心存疑虑,听到这番话后,更是深信不疑,当即命人将张仪抓来,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和氏璧。

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皮开肉绽,但他始终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从未偷过和氏璧。

他在心中呐喊:“我张仪一心报国,却遭此诬陷,天理何在?”

然而,无论他如何辩解,昭阳都不为所动,一心认定他就是窃贼。

最终,张仪被打得奄奄一息,扔出了令尹府。

张仪的妻子看到丈夫这般惨状,心疼得泪流满面,她一边为张仪擦拭伤口,一边哭着说:“你若不读那劳什子书,不去追求什么功名利禄,又怎会受此大难?我们平平淡淡地过日子不好吗?”

张仪却强忍着疼痛,对妻子张开嘴巴,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一愣,随即破涕为笑:“舌头自然还在。”

张仪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坚定的神色:“只要舌头在,我就还有机会。这世间,靠的就是这张嘴,靠的就是谋略与智慧。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

这次屈辱的经历,如同一场噩梦,深深刺痛了张仪的心,但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自身强大,掌握权势,才能不被人随意欺凌。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伤害过他的人付出代价。

于是,张仪不顾身体的伤痛,整日闭门不出,潜心钻研各国局势,不断完善自己的纵横之术。

他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和兵书,分析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总结成败得失,为自己的未来积蓄力量,等待着复仇与崛起的时机。

此时,秦国在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

秦惠文王继承王位后,雄心勃勃,渴望进一步拓展秦国的疆土,称霸天下。

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广纳贤才,吸引了众多有志之士前往秦国。

张仪听闻这个消息后,心中一动,他意识到,秦国或许就是他实现抱负的舞台。

张仪来到秦国后,通过层层举荐,终于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召见。

在秦王面前,张仪侃侃而谈,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连横之策。

他说:“如今六国合纵抗秦,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鬼胎。他们之间利益纷争不断,矛盾重重。秦国若能采取连横之术,与各国分别结盟,分化瓦解他们的联盟,必能各个击破。如此,秦国便能在战国纷争中脱颖而出,成就霸业。”

秦惠文王听得津津有味,对张仪的谋略大为赞赏,他仿佛看到了秦国未来的辉煌前景。

当即,秦惠文王便拜张仪为相,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推行连横之策。

张仪上任后,便开始马不停蹄地施展他的连横策略。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魏国,魏国地处中原腹地,是连接各国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若能让魏国与秦国结盟,便能打破六国合纵的局面,为秦国东进打开通道。

张仪来到魏国后,面见魏哀王,对他晓以利害:“大王,魏国如今处境艰难,四周皆是强国。在合纵联盟中,魏国看似与各国联合抗秦,实则如履薄冰。一旦战事爆发,魏国必将首当其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而且,合纵各国心怀鬼胎,难以真正团结一心。而与秦国结盟则不然,秦国强大,可为魏国提供坚实的庇护。魏国只需顺应秦国的战略,便能保太平,百姓也能免受战乱之苦。”

魏哀王本就对合纵联盟心存疑虑,听了张仪的一番话后,心中更是动摇。

他权衡利弊,最终决定背弃合纵,与秦国结盟。

魏国倒向秦国后,在六国合纵联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楚国作为合纵联盟的重要成员,对秦国的扩张一直十分警惕。

张仪深知,若要彻底瓦解合纵联盟,必须拿下楚国。

于是,他亲自前往楚国,面见楚怀王。张仪见到楚怀王,先是一番恭维,称赞楚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兵强马壮,是当之无愧的大国。

楚怀王听了,心中十分受用。

接着,张仪话锋一转,说道:“然而,如今楚国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秦国对楚国虎视眈眈,而楚国却与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齐国离楚国较远,一旦秦国进攻楚国,齐国未必能及时救援。而且,秦国实力强大,楚国与秦国对抗,胜算不大。若楚国能与秦国结盟,秦国愿将商於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两国永结秦晋之好。如此,楚国既能得到大片土地,又能避免战争,何乐而不为呢?”

楚怀王是个贪婪而又短视的人,一听有六百里土地可拿,顿时心动不已。

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决定与齐国断交,与秦国结盟。

待楚怀王派人去接收商於之地时,张仪却翻脸不认账,称当初承诺的是六里而非六百里。

楚怀王得知自己被张仪欺骗后,恼羞成怒,发誓要报仇雪恨。

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兴兵攻秦。

然而,楚国此时已孤立无援,秦国又早有防备。

在秦楚之战中,楚军被秦军打得大败,损兵折将,还丢失了大片土地。

楚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此后,张仪又先后前往齐国、赵国、燕国等国,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猜忌,凭借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逐一瓦解合纵联盟。

在齐国,他对齐王说:“齐国虽强,但秦国与其他各国结盟,势力逐渐壮大。若齐国坚持合纵,必将成为秦国的眼中钉,下一个被攻击的目标。而与秦国修好,齐国则可保一方太平,还能在各国纷争中谋取利益。”

齐王听后,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合纵。

在赵国,张仪则对赵王说:“赵国如今处境危险,秦国已与多国结盟,形成包围之势。若赵国不改变策略,必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赵王听后,心中惶恐,也开始动摇。

就这样,张仪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口才,将六国合纵联盟彻底瓦解,秦国在战国纷争中逐渐占据上风,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风云变幻,世事无常。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与秦惠文王性格迥异,他崇尚武力,不喜欢张仪这种靠谋略和口才上位的人。

张仪深知自己在秦国的处境岌岌可危,昔日的荣耀与权势已如过眼云烟,随时可能被剥夺。

他心中暗暗叫苦,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谋划。

此时,张仪心生一计,他对秦武王说:“大王,齐王恨我入骨,我在秦国一日,齐王便一日不安。我若前往魏国,齐王必定以为我是去为秦国谋划攻打齐国,必定会派军攻魏。到时,秦国可趁魏齐交战之机,谋取利益。而且,我离开秦国,也能避免与大王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秦武王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张仪前往魏国。

张仪到魏国后,齐王果然得知了消息,顿时暴跳如雷。

他认为张仪是秦国的奸臣,如今前往魏国,必定是要对齐国不利。

于是,齐王立即派军攻魏。

魏国得知齐国来攻,顿时陷入了恐慌。

魏哀王急忙召张仪商议对策。

张仪却胸有成竹,他暗中派人出使齐国,对齐王说:“大王您中了张仪的圈套。他离开秦国就是为了引发秦魏齐三国混战,好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您想想,秦国为何要放张仪去魏国?还不是想让我们三国自相残杀,他们好从中获利。如今您若攻打魏国,正中了秦国的下怀。”

齐王听后,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差点被张仪算计。

于是,齐王撤回了军队,魏齐之战就此化解。

在魏国,张仪虽化解了战争危机,但多年的奔波劳累和心力交瘁,早已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他时常感到疲惫不堪,头晕目眩,身体每况愈下。

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纵横捭阖的张仪,如今已变得憔悴不堪。

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不久,张仪病逝于魏国。

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

他以纵横之术搅动战国风云,让各国的局势因他而改变。

他的谋略和口才,令世人惊叹,也让他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外交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困境中砥砺前行,用智慧和勇气改写自己的命运 。

在历史的长河中,张仪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痕迹,却永远无法磨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