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61章 苏秦

中国古代名人传 第61章 苏秦

作者:轩辕风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7 05:25:03 来源:小说旗

战国乱世,风云激荡,山河破碎,百姓在战火中挣扎求生。

洛阳城外,有一个小小的村庄,苏秦便出生于此。

他的家境普通,父母皆是勤勤恳恳的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

但苏秦自幼聪慧,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憧憬,渴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这个小村庄,干出一番大事业,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苏秦听闻鬼谷子隐居在云梦山,精通纵横捭阖之术,门下弟子皆能在各国朝堂上翻云覆雨,施展抱负。

他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毅然决定拜入鬼谷门下,学习那高深莫测的谋略之术。

苏秦背着简单的行囊,告别了父母,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师之路。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但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终于,他来到了云梦山下,见到了那令他敬仰已久的鬼谷子。

在鬼谷门下,苏秦与张仪、庞涓、孙膑等人为同窗。

鬼谷子的授课方式别具一格,他常常以天下局势为背景,抛出一个个难题,让弟子们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辩论。

苏秦在课堂上总是全神贯注,认真聆听着每一位同学的观点,然后在心中反复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他深知,在这里学到的每一点知识,都将成为他日后纵横天下的资本。

有一次,鬼谷子问:“如今各国纷争不断,战乱频仍,若你为一国之君,当如何使国家强大,百姓安居乐业?”

苏秦起身,思索片刻后说道:“依我之见,当以仁政为本,关爱百姓,轻徭薄赋,使百姓衣食无忧。同时,广纳贤才,重用有识之士,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力量。此外,还需审时度势,根据各国局势,制定合理的外交策略,或合纵,或连横,以维护国家的利益。”

他的一番话,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鬼谷子也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

时光荏苒,苏秦在鬼谷学有所成,满怀壮志地离开了师门,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他首先来到了周国,期望能在自己的故土大展宏图,向周显王进献治国之策。

然而,周显王身边的大臣们对苏秦这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充满了质疑和不屑,他们认为苏秦不过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毛头小子,毫无根基,竟敢口出狂言,妄图改变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苏秦四处奔走,却处处碰壁,他的满腔热情被一次次无情地浇灭,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心中的火焰反而燃烧得更加旺盛。

他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找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于是,苏秦离开周国,前往秦国。此时的秦国,在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

苏秦认为,秦国是他实现抱负的最佳舞台。

他向秦惠文王献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治国方略,主张秦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采用连横之术,各个击破六国,实现天下统一。

然而,秦惠文王刚刚处死商鞅,对游说之士心存疑虑,加上秦国当时内部局势尚未完全稳定,秦惠文王并没有采纳苏秦的建议。

苏秦在秦国滞留了一年多,多次上书,却始终得不到秦惠文王的重用。

他的盘缠渐渐用尽,生活变得十分窘迫,身上的衣服破旧不堪,鞋子也磨出了洞。

最终,苏秦不得不离开秦国,踏上了返乡之路。

回到家中,苏秦本以为会得到家人的安慰和支持,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家人的冷嘲热讽。

妻子坐在织布机前,头也不抬,继续织布;嫂子连饭都不给他做,还对他恶语相向;父母也唉声叹气,埋怨他不务正业,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和金钱。

苏秦心中痛苦万分,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我一定要让那些曾经看不起我的人,对我刮目相看!”

苏秦闭门不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所学和所经历的一切。

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夜苦读,仔细研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情况,分析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

他翻遍了家中所有的藏书,每一本都被他反复研读,竹简上留下了他密密麻麻的批注。

为了防止自己在深夜打瞌睡,他用绳子将头发系在房梁上,每当低头打瞌睡时,头发就会被绳子扯痛,他便立刻清醒过来,继续读书。

有时候,他读得太入迷,忘记了时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一夜未眠。

就这样,苏秦在痛苦和煎熬中不断充实自己,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终于,苏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燕昭王正在广纳贤才,寻求振兴燕国的良策。

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翻身的机会。

于是,苏秦再次踏上了征程,前往燕国。

苏秦来到燕国后,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得到了燕昭王的召见。

在燕昭王面前,苏秦详细地分析了燕国的局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他说:“燕国地处北方,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然而,燕国却长期受到齐国的威胁,国土安全得不到保障。若要改变这种局面,燕国必须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齐国。同时,燕国应积极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力量,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燕昭王听后,对苏秦的见解十分赞赏,他觉得苏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重用苏秦。

苏秦得到燕昭王的信任后,开始为燕国出谋划策。

他首先建议燕昭王派他前往赵国,说服赵国与燕国结盟,共同对抗齐国。

苏秦来到赵国后,面见赵肃侯,对他晓以利害:“大王,如今秦国日益强大,对各国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赵国地处中原,是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首当其冲。若赵国不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必将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而燕国与赵国相邻,唇亡齿寒。若燕国被齐国吞并,赵国也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赵国与燕国结盟,共同对抗齐国,不仅是为了燕国,也是为了赵国自己。”

赵肃侯听后,觉得苏秦说得有理,但他对合纵之事仍心存疑虑。

苏秦见状,继续说道:“大王不必担心,合纵之事并非难事。只要赵国牵头,联合其他各国,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秦国必然不敢轻举妄动。而且,苏秦愿意为大王奔走各国,说服他们加入合纵联盟。”

赵肃侯被苏秦的诚意和决心所打动,最终同意了苏秦的建议,任命苏秦为赵国的相国,并给他配备了大量的车马和随从,让他前往各国游说。

苏秦带着赵肃侯的重托,开始了他的合纵之旅。

他先后前往韩国、魏国、齐国和楚国,凭借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卓越的谋略,说服了各国国君加入合纵联盟。

在韩国,苏秦对韩宣王说:“韩国地势险要,兵强马壮,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美誉。然而,韩国却长期受到秦国的欺压,国土不断被蚕食。若韩国加入合纵联盟,与其他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必能保卫国家的安全,恢复往日的荣耀。”

韩宣王听后,深受鼓舞,当即表示愿意加入合纵联盟。

在魏国,苏秦对魏襄王说:“魏国地处中原,是连接各国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然而,魏国却在各国的纷争中左右为难,国土屡遭侵犯。若魏国加入合纵联盟,与其他各国携手共进,必能在战国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

魏襄王听后,觉得苏秦说得很有道理,也同意加入合纵联盟。

在齐国,苏秦对齐宣王说:“齐国是东方大国,国力强盛,兵多将广。然而,秦国的扩张对齐国也构成了威胁。若齐国加入合纵联盟,与其他各国共同对抗秦国,不仅能保卫国家的安全,还能在各国中树立威望,成为合纵联盟的领袖。”

齐宣王听后,心中十分得意,欣然同意加入合纵联盟。

在楚国,苏秦对楚威王说:“楚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是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然而,秦国的野心勃勃,对楚国虎视眈眈。若楚国加入合纵联盟,与其他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必能保住楚国的江山社稷,实现楚国的霸业。”

楚威王听后,沉思片刻,最终也同意加入合纵联盟。

就这样,苏秦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功地组建了六国合纵联盟。

六国国君共同推举苏秦为总约长,佩六国相印,总揽六**政大权。

一时间,苏秦名震天下,成为了战国时期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他从一个落魄士子,一跃成为六国丞相,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苏秦衣锦还乡,路过洛阳时,周显王派人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迎接。

苏秦的家人得知消息后,惊恐万分。

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趴在地上,像蛇一样爬到苏秦面前,向他磕头请罪。

苏秦笑着问嫂子:“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如此恭敬呢?”

嫂子低着头,颤抖着说:“因为小叔您现在地位尊贵,又有很多钱财。”

苏秦听后,感慨万千,长叹一声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被人轻视。何况一般人呢!假如我当初在洛阳有二顷良田,现在又怎么能佩上六国相印呢?”

苏秦组建合纵联盟后,秦国在十五年内不敢出兵函谷关,六国之间也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

然而,合纵联盟毕竟是由六个利益不同的国家组成,内部矛盾重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之间的分歧和猜忌逐渐显现出来,合纵联盟开始出现裂痕。

齐国趁燕国国内发生内乱之机,出兵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的十座城池。

燕昭王得知后,十分愤怒,要求苏秦想办法夺回城池。

苏秦为了维护合纵联盟的团结,也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主动前往齐国,试图说服齐王归还燕国的城池。

苏秦来到齐国后,对齐宣王说:“大王,您攻打燕国,虽然占领了十座城池,但却给齐国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燕国与赵国是盟国,赵国若得知齐国攻打燕国,必然会出兵相助。而且,秦国也一直对东方六国虎视眈眈,若齐国与燕国发生战争,秦国很可能会趁机出兵,攻打齐国。到时候,齐国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因此,大王不如归还燕国的城池,与燕国修好,这样既能避免战争,又能赢得各国的赞誉,何乐而不为呢?”

齐宣王听后,觉得苏秦说得有理,便同意归还燕国的城池。

然而,苏秦的这一行为却引起了齐国一些大臣的不满和猜忌。

他们认为苏秦是燕国的间谍,在齐国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燕国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齐国。

于是,这些大臣们开始在齐宣王面前诋毁苏秦,说他的坏话。

齐宣王渐渐地对苏秦产生了怀疑,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

苏秦察觉到了齐宣王的态度变化,心中十分忧虑。

他知道,自己在齐国的处境越来越危险,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为了摆脱困境,苏秦决定再次施展自己的谋略。

他对齐宣王说:“大王,如今各国之间的局势十分复杂,齐国若想在乱世中保持强大,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策略。我建议大王发动一场战争,攻打宋国。宋国是一个富庶的国家,若齐国能占领宋国,不仅能扩大国土面积,还能增强国家的实力。而且,攻打宋国还能转移各国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暇顾及齐国的其他行动。”

齐宣王听后,觉得苏秦的建议很有道理,便决定出兵攻打宋国。

苏秦的目的其实是想通过攻打宋国,引发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削弱齐国的实力,为燕国报仇。

他暗中与赵国、魏国等国联系,说服他们支持齐国攻打宋国,同时又挑拨各国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对齐国产生不满和猜忌。

果然,齐国攻打宋国的行动引起了各国的强烈反应。

秦国、赵国、魏国等国纷纷对齐国表示不满,认为齐国的行为破坏了各国之间的平衡。

在各国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停止攻打宋国,国力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苏秦的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也因此彻底得罪了齐国的一些大臣。

这些大臣们对苏秦恨之入骨,决定找机会除掉他。

一天,苏秦在齐国的大街上行走时,突然遭到了刺客的袭击。

刺客用剑刺中了苏秦的腹部,然后迅速逃离了现场。

苏秦身受重伤,挣扎着回到了家中。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要为自己报仇。

于是,苏秦对齐宣王说:“大王,我快要死了。请您在我死后,将我的尸体车裂于市,然后宣称我是燕国的间谍,死有余辜。这样,刺客就会以为自己立了大功,主动出来领赏,大王就能将他们一网打尽了。”

齐宣王按照苏秦的建议做了,果然,刺客们以为自己立了大功,纷纷出来领赏。

齐宣王趁机将他们全部抓获,并处以死刑,为苏秦报了仇。

苏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落魄士子,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为了六国丞相,佩六国相印,总揽六**政大权,名震天下。

他的纵横捭阖之术,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虽然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死在了异国他乡,但他的故事却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璀璨的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