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故事三百六十五 > 第64章 罪与罚之雨夜血案

故事三百六十五 第64章 罪与罚之雨夜血案

作者:统帅心声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7 10:19:07 来源:小说旗

28 年的追凶之路

在甘肃省兰州市,1996 年 7 月 27 日的清晨,天空才刚泛起鱼肚白,陈先生像往常一样,哼着小曲儿,优哉游哉地朝着自家菜地走去。那片菜地,可是他的心头宝,种着绿油油的蔬菜,想着能给家人餐桌上添几道新鲜佳肴,他的脚步就不自觉地轻快起来。

走着走着,他突然像是被施了定身法,猛地顿住了。前方不远处,一个黑乎乎、影影绰绰的东西矗立在那儿,透着说不出的诡异。陈先生心里“咯噔”一下,好奇心作祟,他还是壮着胆子,一步一步缓缓靠近。

这一瞧,可不得了,吓得他差点一屁股坐到地上。那哪是什么不明物体啊,分明是一个人!而且,尸体周围那叫一个惨不忍睹,血迹斑斑,还有明显被烧过的痕迹,黑乎乎一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焦糊味。

事发地点在 309 国道旁边一处极为隐蔽的角落,一辆红色轿车静静地停在死者不远处,车窗半开,车里乱成了一锅粥,驾驶座上杂物横飞,像是被人狠狠翻过。

警方接到报警后,风驰电掣般赶到现场。一下车,警察们就像训练有素的猎犬,眼睛瞪得像铜铃,迅速散开,仔细勘查每一寸土地。现场那叫一个混乱,几种不同的脚印交错重叠,中间那块地更是像被暴风雨洗礼过,打斗的痕迹触目惊心。前一天晚上下了点小雨,地上积着浅浅的水洼,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和拖拽的痕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昨晚这里发生的激烈冲突。

警察们小心翼翼地在车里搜寻,找到了死者的电话本、钱包、雨伞,还有 200 多块钱,钱和物品都散落着,显然经历了一场抢夺。死者姓张,年仅 26 岁,是附近单位的一名职工。法医经过一番细致检查,初步推断张某大概是在 1996 年 7 月 26 日晚上 8 点到 9 点之间遇害的。这地方太偏僻了,车少人稀,张某的尸体就在山坡上孤零零地躺了一整夜,直到第二天早上陈先生路过,才得以被发现。张某的后脑勺遭受重击,那致命伤让他当场就没了气息,死后尸体还惨遭焚烧,尤其是下半身,被烧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警方看着这现场,一个个眉头紧锁,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咋回事啊?是仇杀、情杀,还是抢劫杀人呢?

有人提出,这可能是一场有预谋的情仇恩怨,凶手蓄意已久,就等着这一天来泄愤;可也有人觉得,说不定是临时起意的抢劫,凶手随机挑中了倒霉的张某。

当时,还有人脑洞大开,推测出这么一个场景:嫌疑人原本盯上了张某的车,想干一票抢车的勾当。张某察觉到异样后,机灵得很,立刻停车,一把拔掉车钥匙,撒腿就跑。嫌疑人哪肯罢休,也跟着下车狂追,心心念念要夺回那把至关重要的车钥匙。逃跑过程中,张某和几个嫌疑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拔河”,钥匙环都被拉得变了形。张某急中生智,使劲一扔,车钥匙“嗖”地飞进了案发现场的草丛里。嫌疑人找得心急火燎,就是不见钥匙踪影。无奈之下,他们又跑回车边,想剪断点火线,接线启动车辆,来个“曲线救国”。警方赶到时,果然看到点火线已经被剪开,可车子还是纹丝不动,估计是他们技术不到家,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放弃逃跑计划。

但这里有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要是嫌疑人因为车打不着火就走了,那车里散落的钱,他们咋就视而不见呢?这抢劫的逻辑不通啊,难不成这案子背后还有什么隐情?

警方一方面着手调查死者张某的情况,这一查,发现张某的人际关系乱得像一团麻。他还有过吸毒的黑历史,这让案子更加扑朔迷离。警方原本以为只是个普通的随机抢车杀人案,可张某复杂的背景、案发的偏僻之地,还有这诡异的作案手法,都表明这绝非一般的刑事案件。

于是,警方决定双管齐下:一边排查兰州周边有抢劫前科和吸毒史的人,大海捞针般地寻找嫌疑人;另一边深入调查张某的人际关系,试图从他的生活圈子里揪出真凶。

再说说那辆红色轿车,车主家里的事儿也是麻烦得很。车主的一位哥哥,那可是当地出了名的黑社会混混,还深陷毒品泥潭,前科劣迹多得能写满一张纸。警方不禁怀疑,是不是在毒品交易的黑暗世界里,张某不小心卷入了什么纷争?又或者,是车主哥哥为了掩盖非法交易,对张某痛下杀手,来个杀人灭口?

张某这人,长得那叫一个俊,用“貌比潘安”来形容一点不为过,26 岁就桃花朵朵开,追求者众多,恋爱经验丰富得很。警方琢磨着,张某和女友王某兰同居的时候,会不会还在外面彩旗飘飘,惹得王某兰醋意大发。王某兰的哥哥们为了给妹妹出气,会不会就动了报复的念头?

在调查过程中,警方就在感情纠纷和毒品交易这两条线索之间来回奔波,累得够呛,可做了大量调查、排查工作后,愣是没找到一点确凿的物证。

案发后,警方好不容易找到了几个案发时路过的目击者。其中一个人惊魂未定地回忆道:“案发时,我开车路过现场,就看到一黑一红两辆车停在路边,红色车旁边有几个男人在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看着气氛就不对劲。”另一个目击者也心有余悸地说:“晚上 8 点半左右,我瞧见几个人围着一辆车,像是在激烈争吵,里面还有个高个子男人,我隐约听到有女人的声音,还以为是普通的街头打架,吓得我赶紧躲开了。”

张某的朋友们也纷纷提供线索,都说张某这人平时小心谨慎得很,老是提醒大家晚上别去偏僻地方。可奇怪了,案发那晚,张某却像中了邪一样,往那偏僻角落钻,还和别人吵了起来。警方一听,眼睛立马盯上了和张某关系密切的几个女性,尤其是车主王某兰。

可那时候,侦查条件有限,王某兰那晚去了哪儿,根本无从查起,现场找到的一些东西,也没办法确定到底是谁的。正当警察们头疼欲裂的时候,王某兰提供了一条线索:张某的前女友以前怀过他的孩子,分手后恨得咬牙切齿,放狠话等张某结婚或者找新女朋友,就要他的命。

警方一听,赶紧去翻以前的记录,发现张某的前女友当时确实爱得死去活来。侦查员们一拍脑袋,心想:这前女友会不会是因爱生恨,蓄意报复呢?于是,他们马不停蹄地展开摸排走访,一家一家地问,一个一个地查,可最后发现前女友根本没有作案时间。

这就奇怪了,线索是王某兰提供的,办案人员心里犯起了嘀咕:她为啥要提张某的前女友呢?是想故意转移警方视线,让我们去查别人,还是这背后藏着更大的秘密?说到这儿,大家都忍不住猜测,现场出现的那个女人,会不会就是王某兰本人呢?

警方又火急火燎地去找目击者,追问各种细节。目击者挠挠头,一脸苦恼地说:“我当时吓得六神无主,以为是有人打架,撒腿就跑,就隐约听到女人的声音,可天太黑,我哪能看清楚是谁啊。”警察不死心,又问:“那声音会不会是广播音乐或者别的什么声音?”目击者犹豫了一下,说:“我当时慌得很,记不太清了,那声音也有可能是受害人的,听起来细细的,我可能是听错了。”

另一边,警方也没放过王某兰的哥哥们,一查,发现她二哥身边有个叫汤某的打手,长得凶神恶煞,个子高大魁梧,跟目击者描述的高个子男人有几分相似。警方一度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他,可因为当时技术有限,在案发现场找到的生物证据,没办法确定汤某当时到底有没有在现场。

警方为了这案子,那叫一个拼,跑遍了十几个省市,排查了 6000 多个人,兰州市所有的深色轿车都检查了个遍,可还是一无所获。现场找到的 dNA 证据不完整,给破案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刑事技术科的民警们只能咬着牙,像愚公移山一样,一个个地检查样本,这难度,堪比大海捞针。

由于被害人和他女朋友的交往圈子太过复杂,侦查员们不得不考虑各种因素,感情纠纷、矛盾冲突导致的报复杀人,或者是抢劫杀人,都有可能。警方从各个方面展开详细调查,可遗憾的是,尽管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找不到关键线索。

多年来,交通治安分局的警察们就像一群执着的猎手,始终没有放弃追捕这只狡猾的“猎物”。到了 2023 年,专案组的警察们痛定思痛,改变了工作思路。他们深知,只要案子没破,现场找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宝贝,于是,多年来精心保管着那些证据,就盼着技术进步的这一天,能给破案带来新的生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 年,公安部把这起案件列为重点攻坚对象,用上了大数据、新型警务工作方式等高科技手段,专门查找这个多年未破的抢劫杀人案。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上世纪 90 年代在这个城市犯过抢劫罪的人,一个一个地排查,首先排除了之前可疑的汤某。

直到 2024 年 3 月,警方在不懈努力下,终于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在警方的 dNA 数据库里,有一个样本和案发现场找到的钳子上的 dNA 一模一样,这个 dNA 属于一个叫徐某的货车司机,他以前因为吸毒被抓过。2024 年春节,徐某因为赌博被广河县公安局抓了,那时候他的 dNA 就被录入了数据库。

徐某是 1975 年出生的,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他经常住在货车里,开车也没个固定路线,像个流浪的吉普赛人。虽然现在找到的物证不能直接证明徐某就是凶手,但结合现场有人看到的情况,警方确定现场至少有 4 个人,徐某就是其中之一。

2024 年 5 月 28 日,警方在甘肃省景泰县布下天罗地网,终于抓到了徐某。审问时,徐某出奇地冷静,还挺配合,他长叹一口气,说:“这桩案子压在我心里 28 年了,每天晚上我都睡不好觉,吃什么都不香,就怕哪天警察找上门。现在被抓了,反倒踏实了。”

徐某交代,当年一共有 4 个人参与了这件事,其中一个叫马某的人因为贩毒已经被执行死刑。警方经过精心策划,又抓住了另外两名嫌疑人苏某和马某中。

徐某回忆起当年的案发经过,眼神中透着懊悔。他说,他们一开始真的只是想抢辆车,压根没想过要杀人。1994 年,徐某在学开车时认识了苏某等三个人,四个人臭味相投,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整天吃喝玩乐,不是去 KtV 鬼哭狼嚎,就是在饭店大鱼大肉,家人也不太管他们,手头又宽裕,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潇洒。

有一天,他们开着马某爸爸的车出去玩,结果不小心把车上的倒车镜弄坏了。马某吓得脸色苍白,他爸那暴脾气,要是知道了,非扒了他的皮不可。几个人一合计,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抢一辆车卖到外地去,挣点钱把倒车镜修好。

他们分工明确,马某东等人去拦车,还编了个瞎话,骗司机说他们人多,一辆车坐不下,还要租辆车一起去。张某那天也不知怎么的,看到有同行一起,而且当时才下午 5 点多,天还亮着,就放松了警惕,同意了这次出行。马某东和马某开着一辆车在前面带路,徐某和苏某就上了张某的红色轿车,跟在后面,打算在路上找个机会动手。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路上张某渐渐觉得不对劲,心里“咯噔”一下,就不想再往前开了,坚决要回兰州。双方就这么僵住了,马某他们见势不妙,冲了上来,苏某更是个急性子,直接动手打了张某。打斗中,苏某顺手捡起一块石头,徐某也从车里拿出改锥和千斤顶当武器,张某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往旁边的菜地猛跑,徐某他们 4 个人在后面紧追不舍。

跑的时候,张某拔下车钥匙随手一扔,那帮人追着张某一顿暴打,直到他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徐某曾经想从张某那里找车钥匙,但找了半天没找到,于是他和苏某回到车里继续找,还是一无所获。他们又试着剪断线,重新接好来启动车辆,可车子就像跟他们作对一样,死活不动。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着火了,原来是马某不知道从哪里找了个油桶,脑子一热就把人给点了,估计是想销毁证据。坐在车里的徐某和另一个嫌疑人被吓得屁滚尿流,刚好这时有辆车路过,他们 4 个人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扔下车,像受惊的兔子一样,四散而逃。

之后,他们 4 个人跑到外地躲了一年多才回来,各自成家立业,过上了看似平静的生活。

警察们听了徐某的交代,都忍不住摇头叹息:这几个年轻人,家里条件都不错,又不缺钱,到底为啥要干这种蠢事呢?徐某苦笑着说:“当年年纪小,一时冲动,做事没想后果,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他还说,自己也想过自首,可一想到会连累家人、朋友,就打了退堂鼓。

最后,老邢忍不住站出来提醒大家:法律可不是吃素的,一时的冲动,绝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徐某等人犯下的罪孽,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他们也会为自己年轻时的愚蠢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这起横跨 28 年的血案,终于在警方的不懈努力下,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