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20章 思想火种,文明嬗变

2020年9月1日深夜,青梧别墅的书房里,檀香袅袅。我指尖划过全息屏幕,泛黄的古籍在光影中徐徐展开,一段尘封的思想迁徙史逐渐清晰——那些在东方大国被边缘化的墨家、法家思想,竟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

屏幕上跳出的《长安志·艺文卷》记载着惊人的史实:公元823年,一支由百余名墨家子弟组成的队伍,携带机关术典籍、守城器械图纸,从东方大国辗转来到大唐。彼时的东方大国正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兼爱非攻”“科技利民”的主张备受冷落,而大唐皇帝宪宗听闻墨者到来,竟亲自率领百官至长安城外迎接。

“朕闻墨门善器械、通百工,此乃强国之基!”虚拟投影还原了当年的迎接场景,宪宗身着龙袍,目光灼灼地望向墨家首领墨翟的第七代孙墨玄,“长安愿为墨者建学宫,设工坊,助尔等传济世之学。”这段对话,彻底改变了墨家的命运。

在皇帝的支持下,墨家学宫于长安城西拔地而起。不同于东方大国的书院,这里既有讲授哲学思想的讲堂,更有充满蒸汽与火花的工坊。墨家弟子将机关术与大唐工匠的铸造技艺结合,研制出改良版连弩、水力舂米机。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根据《墨经》中的光学理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潜望镜,用于军事了望。

法家思想的命运同样在此改写。当东方大国将法家视为“刻薄寡恩”的权术之学时,大唐的政治家们却敏锐捕捉到其中的法治精髓。宰相李德裕在朝堂上力谏:“法者,国之权衡也。墨家以器强国,法家以制安邦,二者缺一不可。”公元830年,大唐颁布《永徽律》,这部融合法家“以法治国”与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的法典,成为封建社会最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在大唐的发展则呈现出独特的包容性。长安大学的历史教授在视频课程中分析:“东方大国的儒家强调‘克己复礼’,而大唐的儒者却主张‘礼法合流’。他们将墨家的‘交相利’融入儒家的‘仁者爱人’,提出‘富民强国’才是真正的仁政。”这种思想的碰撞,催生出“民本资本主义”的雏形。

时光流转至17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大唐。墨家的科技传统与法家的制度优势迸发出惊人能量。在长安的机械工坊里,墨家后人墨承天改良蒸汽机,将其效率提升三倍;法家学者则起草《工商律法》,明确产权保护与契约精神。“正是这些思想的融合,让大唐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便奠定了坚实基础。”我调出1650年的《长安商会纪要》,其中“专利保护”“股份合作”等条款,远超同时代的认知。

更具颠覆性的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面对封建帝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大唐的思想家们从儒、墨、法三家汲取智慧。儒家的“天下为公”让他们意识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墨家的“尚贤”思想推动了科举制度向现代公务员选拔体系的转变,而法家的“变法革新”则为君主立宪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是一场静默的思想革命。”我在笔记中写道。当东方大国还在传统思想的桎梏中徘徊时,大唐已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理念熔铸为新的文明形态。屏幕上,2020年的大唐宪法条文缓缓浮现,“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理念旁,赫然标注着《墨子·法仪》《韩非子·定法》的经典论述——这是文明交融的最好见证。

窗外,长安的夜景璀璨如星河。远处的“思想者广场”上,孔子、墨子、韩非子的雕像并肩而立,手中捧着象征科技、法治与仁爱的书卷。这场跨越千年的思想迁徙,最终让大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从封建帝制到资产阶级共和国,那些曾被东方大国“抛弃”的思想火种,在异乡的土地上绽放出震撼世界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