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34章 墨甲遗梦,千载重光

2021年3月11日,东方大国历史研究院的全息沙盘前,研究员们围聚一堂,注视着投影中北宋、金国与蒙古铁骑对峙的战争场景。突然,画面中出现了一队装备着奇异机关器械的士兵,他们手持连发弩箭,身披可变形的金属甲胄,与传统冷兵器军队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是历史学者们基于史料推测的“墨家助战假想场景”。

“据《长安密档》记载,北宋时期确有墨家子弟东渡支援。”首席研究员赵明辉调出泛黄的古籍影印件,“当时墨家学派在东方大国渐趋式微,而大唐却将其奉为圭臬。若墨家的机关术与战略思想能得到充分应用,或许历史会被改写。”

时间回溯至公元1120年,正值北宋末年,金国强盛,蒙古部落也在草原崛起。在汴京城外的墨家隐秘工坊内,数十名墨家弟子正紧张地调试着新研发的“诸葛连弩升级版”。这些弩机采用了改良后的齿轮传动系统,不仅射速提高三倍,还能通过更换箭匣发射不同功能的箭矢:燃烧箭、淬毒箭,甚至是内藏火药的爆炸箭。

“此等利器,若装备宋军,定能扭转战局!”墨家首领墨渊手持图纸,目光坚定。他与北宋将领李纲秘密会面时,曾展示过更惊人的发明——“玄甲战车”。这种由精铁打造的战车,配备可旋转的重型弩炮,车身装有机关暗格,能瞬间弹出拒马、尖刺等防御装置。李纲抚摸着战车的金属外壳,感叹道:“若有百辆此车,金军的骑兵优势将荡然无存!”

然而,历史的走向充满了无奈。当时北宋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儒家士大夫对墨家“奇技淫巧”的非议甚嚣尘上。尽管有李纲等将领支持,墨家的装备最终只小规模应用于边境防御。在雁门关之战中,装备墨家连弩的宋军小分队曾重创金国先锋部队,但因后续补给不足,最终寡不敌众。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在乱世中,唯有以强大的武力方能止戈。”赵明辉在学术报告中分析道,“若大唐能直接介入,凭借其成熟的墨家技术体系和资源,情况或许截然不同。”虚拟投影模拟出假设场景:大唐的商船队满载墨家机关器械抵达北宋港口,训练有素的墨家技师指导宋军士兵操作新型武器。

在这种假想中,墨家为宋军打造的“飞天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以竹骨蒙皮、借助热气升空的飞行器,可携带小型火药炸弹,对敌方营地进行高空投掷。当金国骑兵在黄河岸边集结时,数百架“飞天鸢”突然从云层中俯冲而下,爆炸声此起彼伏,金国的战争部署瞬间被打乱。

更具颠覆性的是墨家对城防系统的改造。在开封城墙上,墨家安装了“水力机关闸”,一旦敌军攻城,巨大的闸门会借助水力瞬间落下,将敌人困在瓮城之中;城墙拐角处的“望楼”配备了墨家发明的“千里镜”,可清晰观测十里外的敌军动向,让宋军得以提前布防。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研究院的年轻学者林雨桐叹息道,“但这些研究并非没有意义。”她展示了一组现代军事装备的对比图,“如今大唐的无人机、智能防御系统,追根溯源,都能找到墨家思想的影子。墨家的‘非攻’理念,也为现代国际维和行动提供了启示。”

2021年的这场学术研讨,不仅引发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更让人们意识到:墨家的智慧如同深埋的火种,即便在某个时代被暂时掩埋,也终将在合适的土壤中重新焕发生机。当历史的迷雾逐渐散去,那些未能实现的“墨家助战”构想,正以另一种形式,在现代文明中延续着“兼爱”与“止戈”的理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