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35章 冰火两重天,错位的世纪

2021年3月16日,长安历史博物馆的穹顶投影正在播放两组平行时空的画面:左侧是18世纪东方大国清朝的紫禁城,太监们端着铜盆匆匆穿过红墙,官员们在军机处讨论着如何禁止民间商船出海;右侧则是同时期大唐新大陆上的钢铁工厂,蒸汽机车喷着白雾穿梭在铁轨上,墨家工坊里的技师正在调试初代蒸汽机。参观者们驻足凝视,仿佛能听见两个文明擦肩而过时发出的叹息。

一、铁幕低垂的东方

北京故宫的军机处内,炭火噼啪作响。军机大臣张廷玉展开一份奏折,上面写着:\"西洋奇器,徒增奢靡之风,应严令禁止。\"乾隆皇帝放下手中的珐琅彩瓷瓶,微微颔首:\"沿海片板不得下海,断了洋人的念想。\"此时的东方大国,正用一道道诏令编织着封闭的巨网,广州十三行成为唯一的透气孔,却也在严格管控中奄奄一息。

苏州的丝绸作坊里,织工们仍在使用千年未变的提花机。当欧洲商人提出用新式纺织机交换丝绸技术时,作坊主连连摇头:\"老祖宗的手艺,岂能外传?\"与此同时,江南的书院中,学子们仍在钻研八股文,对千里之外正在发生的工业革命一无所知。

二、新大陆上的狂飙突进

在太平洋彼岸的大唐新大陆,1735年的长安港热闹非凡。来自欧洲的机械师与墨家传人正在码头搬运蒸汽机图纸,码头上堆积的铁矿石与煤炭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革。大唐皇帝颁布《工商振兴令》,宣布\"凡开矿设厂者,十年免税\",这道诏令如同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工业基因。

墨家工坊里,年轻的技师们将《墨经》中的力学原理与西方蒸汽机结合,研发出改良型动力装置。他们创造的\"连动齿轮组\"让纺织机效率提升十倍,\"水力冲压机\"则让金属锻造进入规模化生产。1750年,第一座钢铁厂在新大陆落成,滚滚浓烟中,大唐迈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

三、思想的分野

当东方大国的学者还在争论\"祖宗之法不可变\"时,大唐的思想家们已开始构建新的价值体系。长安大学的课堂上,教授们将儒家的\"经世致用\"与墨家的\"强本节用\"结合,提出\"工商皆本\"的理念。法家的法治思想被转化为现代专利制度,第一份《专利保护法》明确规定:\"凡有创新者,可享二十年独占权。\"

这种思想解放带来了惊人的创造力。1765年,大唐发明家李墨研制出第一台自动织布机,获得专利后,他的工厂迅速扩张,带动了整个纺织产业链的发展。与此同时,航海学院的学生们正在研究如何将墨家的光学知识应用于望远镜制造,为远洋航行提供技术支持。

四、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

清朝的八旗军仍在练习骑射,鸟铳的装备率不足三成。当英国使团带来的燧发枪在圆明园表演时,乾隆皇帝却评价为\"奇技淫巧\"。反观大唐,1780年已组建起第一支近代化海军,\"镇海号\"战舰装备了墨家设计的青铜加农炮,射程是清朝火炮的三倍。

在陆军方面,大唐采用法家的\"编户齐民\"思想,建立了义务兵役制。新兵们使用的后装线膛枪,配合墨家发明的\"标尺瞄准系统\",射击精度远超同时代的滑膛枪。1790年,大唐举行首次海陆空联合军演,蒸汽动力的战舰、热气球侦查部队、装备刺刀的步兵方阵,展现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军事潜力。

五、两个世界的碰撞

1840年,当英国的坚船利炮叩开清朝国门时,东方大国才惊觉世界已天翻地覆。而此时的大唐,已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其Gdp总量达到清朝的三倍。在长安的万国博览会上,大唐展出的蒸汽火车、电报机、照相设备,让来自东方大国的使团目瞪口呆。

一位清朝官员在日记中写道:\"彼邦之器物,精巧若鬼工;彼邦之制度,开放如江海。反观我国,犹作茧自缚。\"这种震撼最终引发了东方大国的洋务运动,但此时距离大唐的工业革命已过去近百年,追赶的道路注定漫长而艰难。

六、历史的回响

2021年的长安博物馆里,当年的蒸汽火车头与清朝的铜炮并排陈列。参观者们在对比中感慨:当一个文明选择封闭,即便拥有辉煌的历史,也终将被时代抛下;而开放与创新,才是文明延续的永恒密码。

在历史研讨会上,学者们达成共识:大唐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思想解放、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段历史不仅是文明演进的注脚,更为当今世界提供了深刻启示:唯有保持开放的胸怀,拥抱变革,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