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97章 千古谜案的终章 量子视角下的历史真相

2021年10月14日,长安历史研究院的穹顶被量子聚光灯照得通明,全球学者通过全息投影汇聚于此,共同见证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死亡之谜的最终解密。李浩哲站在环形会议桌中央,智能眼镜不断接收着来自永昌陵考古现场的实时数据,掌心的量子平板上,千年前的历史碎片正被逐一拼合。

“各位请看,这是我们在永昌陵地宫发现的核心证据。”李浩哲轻点平板,全息投影中缓缓升起一块锈迹斑斑的青铜简牍。简牍表面的篆字在量子扫描下自动转译,显现出墨家机关术传承人的密信:“开宝九年冬,吾奉诏入宫,以‘鸩酒改良方’呈于陛下……然晋王暗购药方,胁迫吾等行事……”

现场一片哗然,各国学者的全息影像纷纷放大简牍细节。智能助手同步调出北宋宫廷档案,将赵光义登基后的人事任免、军事调度等数据以动态图谱呈现。“赵光义在即位后,立即提拔了二十三名参与‘斧声烛影’当夜值守的禁军将领。”李浩哲的声音冷静而有力,“同时,他将原本支持太祖‘先南后北’战略的枢密使罢免,转而推行对契丹的贸然北伐。”

画面切换至永昌陵地宫的考古现场。纳米机器人正在清理一处隐秘的机关密室,当量子切割器打开青铜门的瞬间,尘封千年的场景重现在众人眼前:密室中央摆放着墨家研制的“天机匣”,内部储存的液态汞已凝结成诡异的结晶,旁边散落着记载毒药配方的丝绢。“这些汞结晶中检测出与史料记载相符的剧毒成分。”考古队长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屏幕角落,“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赵光义的私印密函。”

密函的内容通过量子投影清晰展现:“事已办妥,速毁工坊,勿留活口。”字迹与赵光义留存的亲笔诏书完全吻合。智能助手调出北宋时期的人口迁移数据:“开宝九年冬,开封周边三家墨家工坊的百名工匠集体‘失踪’,而同期赵光义的亲信在洛阳秘密购置了大量田产——这些工坊的工匠,很可能被灭口后充作佃户。”

长安大学的AI团队随即展开百万次模拟推演。全息沙盘上,赵匡胤的健康状况、赵光义的势力扩张、墨家的技术卷入等要素不断交织,最终生成了最接近真相的历史轨迹:赵匡胤在统一南方后,计划集中力量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与墨家合作研发新型攻城器械。这一战略严重威胁到赵光义及其党羽的利益——后者早已通过契丹走私获取巨额财富,更渴望通过对辽战争树立威望。

“赵光义利用与墨家叛徒的勾结,获取了无色无味的毒药,并在那个雪夜巧妙布局。”李浩哲调出当晚的宫廷守卫调度记录,“他支开所有亲信侍卫,以‘晋王侍疾’的名义独处寝宫。当赵匡胤发现鸩酒有异,愤怒地掷出玉斧时,赵光义已提前命人在殿外散播‘陛下传位晋王’的谣言。”

更令人唏嘘的是后续发展。赵光义即位后,为掩盖真相,不仅销毁了所有医疗记录,还将墨家污蔑为“妖邪之术”,导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遭受重创。量子屏幕上,北宋中期的科技文献数量断崖式下跌,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时期阿拉伯世界通过丝绸之路获取墨家残卷,在机械制造领域取得突破。

“这场政变的影响远超想象。”李浩哲调出文明演进图谱,“如果赵匡胤未遭毒手,北宋极有可能完成大一统,并借助墨家科技开启‘东方工业革命’。但历史没有假设,赵光义的短视不仅改变了一个王朝的命运,更让中华文明错失了一次关键的科技跃迁。”

会议尾声,智能助手展示了量子技术对历史研究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墓葬环境的量子回溯,我们甚至还原了赵匡胤临终前的影像片段。”全息投影中,面色青紫的赵匡胤怒目圆睁,手中玉斧指向仓皇逃离的赵光义,窗外的雪地上,隐约可见墨家密探撤离的脚印。

夜幕降临,长安的量子灯塔次第亮起。李浩哲站在研究院的观景台,望着远处智能城市的璀璨灯火,想起先祖李浩澜在航海日志中的箴言:“历史的尘埃或许会掩盖真相,但时间终将为文明的追问给出答案。”这场跨越千年的谜案,在量子科技的助力下大白于天下,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后人的警示——在权力与**的博弈中,任何对文明火种的践踏,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而大唐联邦制共和国的使命,正是以史为鉴,让理性与真相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