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50《郑和下西洋》

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50《郑和下西洋》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1:34:16 来源:小说旗

永乐三年的秋末,泉州港的海水带着股咸涩的凉气。林阿海蹲在造船厂的木料堆旁,手里的刨刀在柚木板上推过去,刨花卷成金黄的蝴蝶,落在他打满补丁的裤脚边。远处传来三声震天的号角,新造的宝船正在试帆,白棉布的帆面鼓得像满月,把天上的云都衬得矮了三分。

“阿海哥,该去妈祖庙了!”十六岁的学徒阿福抱着一捆缆绳跑过来,额头上沾着木屑,眼睛亮晶晶的像浸了海水,“蔡师傅说,今儿是宝船点睛的日子,连郑和大人都要亲自来!”

林阿海站起身,揉了揉发僵的腰。三十六岁的人,腰板还像桅杆似的挺直,只是眼角的皱纹比船舵上的刻痕还深。他摸了摸腰间的银哨——那是妻子阿月用陪嫁的银镯打的,出海时含在嘴里,风浪再大也能听见家的声音。

妈祖庙前的广场挤满了人。穿青布衫的船工、戴斗笠的渔妇、梳着椎髻的番商,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波斯人,捧着琉璃瓶往香炉里倒油。郑和的官轿到的时候,人群自动让出条道,朱漆轿辇上的鎏金海水纹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林阿海看见帘子掀开,露出个穿绯色官服的身影,面容黝黑,下颌有道浅疤,却笑得像春风拂过桅杆。

“都起来吧。”郑和的声音带着云南口音,浑厚得像老船木,“今日祭海,不为别的,就图个风调雨顺,让咱大明的船队,把皇上的德化传到天涯海角。”

祭典开始时,林阿海跪在最前排。香炉里的檀香混着海腥味钻进鼻腔,他望着妈祖像衣袂上的金箔,突然想起三年前那场台风。当时他跟着商船去占城,船在南海撞上暗礁,是抱着块破木板漂了三天才被渔民救起。回泉州那天,阿月抱着刚满周岁的小虎站在码头上,鬓角的白发比海浪的泡沫还刺眼。

“阿海,你看!”阿福扯了扯他的袖子,指向宝船船头。郑和亲自握着朱砂笔,在龙头眼睛上点了两下,金箔贴的龙鳞突然像活了似的,在海风里泛着粼粼波光。不知谁起的头,人群里响起整齐的号子:“顺风顺水——四海归心——”

腊月廿三,船队要启航了。林阿海站在宝船的甲板上,望着码头上的人群。阿月抱着小虎挤在最前面,小虎的小胳膊举着块红绸子,那是阿月连夜缝的平安符,上面绣着歪歪扭扭的“一帆风顺”。船工们收着缆绳,锚链入水的哗哗声里,突然听见阿月的喊声:“阿海!到了占城记得给小虎带串椰壳铃铛!”

船渐渐离岸,泉州的石塔缩成个小点,阿月的身影变成模糊的白点子。林阿海摸了摸怀里的油纸包,里面是阿月新腌的菜脯,还有小虎掉的第一颗乳牙,用红绳拴着吊在脖子上。咸湿的海风里,他听见隔壁福船上有人在唱渔歌,调子和家乡的一模一样,只是多了份说不出的苍凉。

第一次下西洋,船队在占城靠岸时,正是春暖花开。林阿海跟着验货的官差走在码头,脚底下的细沙比泉州的白,远处的椰树像插在绿缎子上的羽毛。当地的国王带着一群穿纱笼的人来迎接,腰间的弯刀镶着宝石,见了郑和就跪下行礼,献上用香蕉叶包的糯米糕。

“阿海哥,你看那!”阿福指着海边的椰树林,眼睛瞪得滚圆,“有人在训大象!”

果然,几头披着彩缎的大象正驮着香料过来,象夫手里的铜铃铛叮当作响。林阿海想起小虎,要是儿子见了这景象,准会趴在栏杆上不肯下来。他摸了摸腰间的银哨,突然听见不远处传来争吵声——几个番商围着船队的瓷器担子,比比划划地说着什么,急得脸都红了。

“他们说这瓷碗太薄,盛不得热汤。”随行的通事赶紧过来解释,“可咱们的青花瓷,讲究的就是薄如纸、亮如镜啊。”

郑和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个白瓷碗,倒了碗滚烫的椰子酒,碗壁竟丝毫不烫手。“告诉他们,这是用景德镇的高岭土烧的,经得起海上的风浪,也盛得下咱们大明的诚意。”番商们摸着碗壁惊叹,立刻搬来成箱的香料换瓷器,红胡椒、白檀香堆得像小山。

船队离开占城那天,林阿海看见岸上有个穿蓝纱的姑娘,追着船跑了老远,手里举着串椰壳铃铛。他突然想起阿月的话,赶紧掏出银哨吹了声,姑娘愣了一下,把铃铛抛上甲板,转身时纱裙像朵开败的蓝花。

过了满剌加,船队进入印度洋。赤道的太阳把甲板晒得能煎鱼,船员们光着膀子在桅杆上爬,像一群黑色的猴子。夜里值班时,林阿海常看见夜光藻在船尾漂,蓝幽幽的光映着星子,仿佛大海把星星揉碎了撒在水里。有回遇见鲸鱼群,十几条蓝鲸从船边游过,尾巴拍起的浪花比宝船的桅杆还高,阿福吓得躲在舱里,却被郑和笑着拉出来:“怕什么?它们是给咱们带路的。”

永乐五年夏天,船队到了古里。这里的集市比泉州的还要热闹,波斯的地毯、阿拉伯的琉璃瓶、非洲的象牙堆得满山遍野。林阿海跟着郑和去见古里国王,宫殿的柱子上镶满宝石,地面铺着磨得发亮的大理石。国王送给郑和一头金毛狮子,笼子上的铁条比人胳膊还粗,狮子吼起来时,整个宫殿都在震动。

“阿海,把这包茶叶带给船头的老陈。”郑和递给他个黄绫包,“他家乡在苏州,总说喝不惯这里的椰汁。”林阿海接过来,触到包上绣着的宝船图案,针脚细密得像海上的波纹。原来郑和记得每个船员的家乡,就像阿月记得他爱吃菜脯配白粥。

在古里停留的日子,林阿海遇见个波斯商人。那人缠着雪白的头巾,看见他腰间的银哨,突然用生涩的汉语说:“这是泉州的手艺?我妻子也有个这样的银镯,是二十年前从刺桐城买来的。”两人坐在椰树下,商人掏出羊皮袋里的椰枣,甜得粘牙,说起家乡的妻子,眼里闪着和海水一样的光。

船队返航前,古里国王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大象披着铁甲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戴羽毛冠的步兵,还有一队弓箭手,箭镞上涂着鲜艳的红漆。郑和站在船头,手按在剑柄上,身后的“大明”军旗猎猎作响,竟比热带的太阳还要耀眼。

第二次下西洋时,林阿海已经升为船头的小管事。出航前,阿月抱着已经三岁的小虎来送他,孩子趴在他肩头不肯下来,小手指抓着他的衣襟,把新缝的盘扣都扯松了。“别贪玩,听你娘的话。”林阿海亲了亲孩子的额头,闻到阿月身上熟悉的艾草味——那是她给船队准备的防蚊香囊,缝了整整一夜。

这次船队到了锡兰,却遇上了麻烦。当地的国王亚烈苦奈儿见船队带了太多宝物,起了贪心,竟想派兵劫船。林阿海记得那天夜里,他正在甲板上值夜,突然看见远处的山上亮起无数火把,像一条蜿蜒的火蛇往港口爬来。

“全体戒备!”郑和的命令像雷霆般炸开,船员们抄起腰刀和长矛,把宝船围成铁桶。林阿海握着从泉州带来的柳叶刀,手心全是汗,却听见身边的老陈哼起了家乡的渔歌,调子低沉,却像锚链一样稳当。

战斗持续了一夜。锡兰的士兵用藤盾挡着箭,往船上爬,却被沸油和巨石砸退。黎明时分,郑和带着三百精兵,从小路绕到敌人后方,端了他们的老巢。林阿海跟着冲锋时,看见亚烈苦奈儿被绑着押过来,王冠歪在头上,眼里满是惊恐。郑和却亲手给他松了绑:“孤王不杀你,只望你知道,大明的船队不是来打仗的,是来交朋友的。”

亚烈苦奈儿跪在沙滩上,吻郑和的靴尖,献上锡兰最珍贵的红宝石。那宝石有拳头大小,在朝阳下泛着血光,郑和却摇了摇头:“把它送给百姓吧,让他们知道,大海的那边,还有个叫大明的地方,愿意和所有人共享太平。”

船队离开锡兰时,岸上的百姓捧着花环来送,孩子们把茉莉花撒在船头。林阿海望着渐渐远去的岛屿,想起昨夜在乱军里捡到的贝壳,边缘有锯齿状的花纹,像极了小虎画的海浪。他把贝壳收进怀里,想着回家能给孩子做个挂坠。

第三次下西洋,船队到了忽鲁谟斯。这里的集市建在沙漠边缘,风沙卷着细沙打在脸上,像针扎似的。林阿海跟着郑和去见当地的国王,宫殿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柱子上雕着精美的花纹,连饮用水都是用金壶装的。

“阿海,你看那边。”郑和指着集市角落,几个穿黑袍的女人围着个卖琉璃灯的摊子,灯上绘着星月图案,点燃后在沙地上投出美丽的影子,“去买盏灯吧,给阿月带回去,比咱们泉州的花灯还透亮。”

林阿海挑了盏蓝色的琉璃灯,灯罩上画着海浪和鱼群。付钱时,卖灯的老人突然说:“这灯是我女儿做的,她总说,大海的那边有个神奇的国度,那里的女人会用瓷器养花。”老人掏出块羊皮纸,上面画着模糊的泉州城,还有个扎着双髻的女子,捧着瓷瓶站在海边。

“这是我年轻时去过刺桐城,画给女儿看的。”老人摸着画纸,眼里泛起泪光,“可惜她没见过真正的中国瓷器,去年就去了真主那里。”林阿海鼻子一酸,把随身带的青花瓷碗送给老人:“老伯,这碗你留着,就当你女儿见过了大明的瓷器。”

老人捧着碗跪在地上,亲吻瓷碗的边沿。集市的风沙依旧呼啸,可林阿海觉得,这碗上的青花纹,就像一座桥,把两个隔着大海的灵魂连在了一起。

船队返航那天,忽鲁谟斯的国王送了一船的奇珍异宝,还有两头长颈鹿。船员们从没见过这种动物,脖子比桅杆还高,吃起树叶来像扯帆似的。阿福趴在栏杆上看长颈鹿,突然说:“阿海哥,这鹿的脖子这么长,是不是能看见家乡的云彩?”

穿过马六甲海峡时,遇上了三十年一遇的风暴。海浪有山那么高,宝船在浪尖上颠簸,像片被揉皱的树叶。林阿海紧紧抱着桅杆,听见龙骨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舱里的瓷器碰撞声此起彼伏,像在敲丧钟。

“把长颈鹿放出来!”郑和的声音在风暴中格外清晰,“它们的蹄子能稳住船身!”船员们冒着被浪卷走的危险,打开笼子,长颈鹿摇晃着长腿站在甲板上,竟真的像定海神针似的,让宝船的颠簸轻了几分。

风暴持续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清晨,阳光突然穿透云层,照在湿漉漉的甲板上。林阿海看见郑和跪在船头,对着妈祖像喃喃自语,手里握着串佛珠,珠子上刻着每一次下西洋的日期。原来这位七尺高的汉子,也会在风暴中为船员们祈祷,就像阿月在家乡的妈祖庙前,日日为他焚香。

永乐十年,林阿海第三次回到泉州。码头上的人比以往更多,除了迎接的家属,还有许多番商和使者,跟着船队来朝贡。小虎已经五岁了,看见他回来,尖叫着扑进怀里,手里还攥着三年前他带的椰壳铃铛。阿月站在旁边,眼角的皱纹更深了,却笑得像盛开的刺桐花,手里捧着刚蒸好的菜脯饭,香气混着海风,把这十年的思念都蒸得暖乎乎的。

“阿海,你看!”阿月领着他走进院子,墙角摆着个青花瓷大缸,里面养着从占城带来的睡莲,“番商说,这花要每天用海水浇,我就每天去海边提水,总算养活了。”月光下,睡莲的花瓣白得像雪,倒映在缸里,像片漂浮的云。

夜里,林阿海把琉璃灯挂在屋檐下,蓝色的光映着阿月的脸,比当年娶亲时的红烛还要温柔。小虎抱着长颈鹿玩偶——那是郑和送的礼物,缠着他讲海上的故事,讲到鲸鱼群时,孩子的眼睛比星星还亮。

“爹,你下次出海带我去好不好?”小虎晃着他的手,“我能帮你掌舵!”

林阿海笑了,摸了摸孩子的头:“等你长得比桅杆还高,爹就带你去。不过现在,你得先学会认罗盘,还有牵星板……”话没说完,就看见阿月偷偷抹眼泪,赶紧把话题转到琉璃灯上,说起忽鲁谟斯的老人,还有那幅画着泉州的羊皮纸。

“其实,”阿月突然说,“每次你出海,我就去妈祖庙,把你带回来的贝壳、香料分给厝边,听他们说大海的故事。现在整个泉州都知道,有个叫林阿海的船工,跟着郑和大人去过七重洋。”

海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咸涩的潮气,却又带着家的温暖。林阿海望着屋顶的琉璃灯,想起在古里看见的星空,想起在锡兰捡到的贝壳,想起在忽鲁谟斯遇见的老人。原来这十年的航海,不仅带回了奇珍异宝,更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一片大海,一片连接着千万里之外的、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大海。

后来,林阿海又跟着船队出了四次海,直到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来。他见过非洲的长颈鹿、阿拉伯的单峰驼、印度的大象,也见过无数双充满好奇与善意的眼睛。每次回到泉州,他都会把船上的故事讲给小虎听,讲给厝边的孩子们听,讲到宝船的风帆如何遮住半个海面,讲到郑和大人如何用微笑化解干戈,讲到大海如何把不同肤色的人连在一起。

宣德八年,郑和在故里病逝。消息传到泉州时,林阿海正在造船厂修船,手里的刨刀“当啷”落地。他望着远处的海面,仿佛看见那艘巨大的宝船又一次扬帆起航,白帆上的“郑”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却再也看不见那个站在船头、笑如春风的身影。

许多年后,当林阿海变成老阿海,坐在泉州港的礁石上,望着千帆竞发的海面,总会想起郑和说过的话:“大海不是边界,是连接天下的纽带。”他摸了摸腰间的银哨,虽然早已磨得发亮,却依然能听见海风里传来的、跨越半个世纪的、关于友谊与和平的涛声。

而他不知道的是,在历史的长卷里,郑和的船队早已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关于勇气、包容与开拓的符号。但在无数像林阿海这样的普通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