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51《煤山槐树缢鬼》

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51《煤山槐树缢鬼》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1:34:16 来源:小说旗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的卯时,天还没透亮,煤山的老槐树就觉着不对劲。往常这时候,树梢上的露水该顺着新抽的槐叶往下滚,沾得树下石缝里的青苔发亮,可今儿个露水都是苦的,带着股子铁锈味。槐树晃了晃枝桠,听见紫禁城方向传来撞钟的声音,一声接一声,像破了口的铜锣,惊飞了窝在树杈上的夜鸦。

守在东华门外的老军户王老汉揉了揉眼睛,看见个穿青布衫的小太监跌跌撞撞往煤山跑,腰间的牙牌在晨光里白得瘆人。他认得那是司礼监的牌子,去年腊月还见过这孩子跟着王承恩公公在宫墙根下贴门神,如今却只剩一个人,跑得鞋都掉了一只。“小顺子,咋回事?”王老汉喊了一嗓子,小太监没回头,只听见他抽抽搭搭地哭:“闯贼进城了,皇上...皇上往煤山去了!”

槐树底下的石板路上,崇祯皇帝的鞋跟磕出细碎的响。他摸着腰间的三尺白绫,想起去年冬天在文华殿批折子,户部尚书哭丧着脸说太仓只剩七万两银子,辽东的边军已经三个月没发饷了。那时他还摔了个茶盏,如今才明白,原来大明朝的气数,早就像这盏里的残茶,凉透了。“承恩啊,”他回头看了眼跟着的老太监,王承恩的胡子上结着霜,棉袄上还沾着夜里翻墙时蹭的灰,“你说朕要是真去了,九泉之下见着列祖列宗,该怎么说?”

王承恩没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个酒葫芦,递给皇上。酒气漫出来,混着槐树的苦香,崇祯抿了一口,辣得眼眶发热。他记得刚登基那年,也是在煤山,看见这棵老槐树开花,雪白雪白的,像给山披了件素纱衣。那会儿他想着,等天下太平了,要在树下摆张石桌,和皇后一起喝茶赏槐,可如今...他摸了摸树干,树皮上有道深沟,像是被人用刀划过,“这树,怕是比朕还老吧?”

申时三刻,李自成的大军撞开了紫禁城的大门。住在西直门外的李娘子正在给孩子喂奶,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怀里的娃娃突然哇地哭起来,怎么哄都不停。她抬头看见天边飘来一片黑云,正往煤山方向压,云底下好像有个人影在晃,仔细一看,竟是棵槐树的影子,枝桠张牙舞爪的,像要抓人似的。

煤山上,王承恩看着皇上把白绫系在槐树枝上,突然跪下磕了个头:“陛下先走一步,承恩随后就来伺候。”崇祯笑了笑,笑声里带着血沫子:“你啊,跟了朕十七年,连个尸首也留不得全须全尾。”他踩上石头,白绫刚绷紧,槐树突然晃了晃,几片槐叶落在他肩上,凉丝丝的,像有人在哭。

等李自成的兵冲上煤山,看见崇祯的身子在槐树下晃悠,脸上的血已经凝了,指甲缝里还掐着片槐叶。那个叫小顺子的太监躲在树后,看见闯王的人要砍槐树,突然听见树里传来“咔嚓”一声,像是骨头断裂的响,接着槐树的枝干上渗出红兮兮的汁水,跟人血似的。后来有人说,这槐树成了精,知道替皇上挡灾,可更多的人说,这树沾了天子血,从此就有了怨气,每到月黑风高,就能看见槐树下有个白影子晃荡,跟着人哭夜。

顺治年间,有个新科进士叫陈廷敬,被派到京里当翰林。他住在煤山脚下的胡同里,夜夜听见窗外有叹气声,起初以为是风声,直到有天夜里,他看见槐树枝桠间飘着个白影,披头散发的,怀里还抱着个酒葫芦。陈廷敬胆大,举着灯就出去了,那影子见了他,突然开口说话:“先生可认得这酒葫芦?”声音像浸了水的纸,软塌塌的。陈廷敬仔细一看,葫芦上刻着“承恩”二字,惊得差点摔了灯——这不是当年跟着崇祯帝殉国的王公公的东西吗?

那夜之后,陈廷敬常去槐树下坐着,听那影子讲前朝的事。影子说自己不是皇上,是王承恩的鬼魂,附在槐树上了。“皇上咽气的时候,我就吊在旁边的枝桠上,”影子摸着葫芦上的刻痕,“绳子勒进脖子的那会儿,听见槐树在哭,每片叶子都在抖,像是替皇上委屈。后来清兵来了,给槐树拴了铁链子,说这是‘罪槐’,可皇上有什么罪?他不过是接了个烂摊子,熬了十七年,把自己熬成了个灯油将尽的灯芯。”

康熙爷南巡回来那年,听说了煤山槐树闹鬼的事,特意去看了一趟。槐树的铁链子已经生了锈,缠得树干歪歪扭扭的,像条死蛇。皇上伸手摸了摸树皮,突然听见树洞里传来低低的哭声,仔细听,像是在念“朕凉了,国也凉了”。随行的高士奇高大人当场就跪下了,说这是崇祯帝的冤魂未散。康熙爷叹了口气,让人取了铁链,又亲自写了块“罪槐”的牌子挂上,说:“前朝事,前朝了,这槐树替人受过,也算有灵。”

可牌子挂上去没多久,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就发现,每到三更天,槐树下就会出现两个人影,一个穿明黄衣,一个穿灰布衫,围着树转圈。有人胆大,躲在石头后面看,听见穿黄衣的人说:“承恩啊,当年朕不该迁了张居正的坟,要是张先生还在,或许能多撑几年。”穿灰布衫的就叹气:“陛下当年要是不杀袁崇焕,辽东的兵也不至于散了心。”说着说着,两个人影就抱头痛哭,哭得槐叶沙沙响,落了一地白。

乾隆年间,有个姓周的书生在槐树下读书,夜里遇着个穿宫装的姑娘。姑娘手里拿着半块玉佩,说自己是崇祯朝的宫女,当年在坤宁宫当差,皇后娘娘上吊前,把这块玉佩给了她,让她逃命。“后来我跟着难民出了京,嫁了个卖豆腐的汉子,”姑娘摸着玉佩上的龙纹,“可每到清明,就梦见槐树底下有人喊‘国破了,家亡了’,醒来枕头都是湿的。”书生问她为什么来找自己,姑娘说:“槐树底下的鬼魂们,都等着有人把前朝的事记下来,免得后世说皇上是个昏君。”

到了道光年间,煤山的槐树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树干中间空了个洞,能钻进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回暴雨,雷劈中了槐树,烧了半棵树,可剩下的半棵还活着,第二年春天又冒出新芽。住在附近的老人说,这是皇上的魂灵不散,护着槐树呢。那会儿有个走街串巷的说书人,姓王,自称是王承恩的后人,常在槐树下讲古,说他祖上托梦,让他把崇祯帝临终前的话记下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说得听书的人都掉眼泪,连槐树枝上的鸟都不叫了。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了京,烧杀抢掠,煤山也遭了殃。槐树剩下的半棵树被砍了,说是要拿回去当柴烧,可刚锯断树干,就见树心里渗出红水,跟人血似的,吓得洋鬼子扔下锯子就跑。后来有人把剩下的树桩子刨了,却在底下发现个铁盒,里面装着半卷残破的《明宫词》,字迹已经模糊,可还能看出“煤山槐叶冷,君王带血啼”这两句。

民国初年,有个叫柳如是的女学生,在煤山遗址上看见半截槐树桩,上面还拴着半截生锈的铁链。她蹲下来摸了摸,突然听见有人在耳边说:“姑娘,帮我给后世带句话,就说崇祯十七年的煤山,槐树开花的时候,皇上的白绫是绣着龙纹的,王公公的鞋上补着七个补丁,他们不是昏君奸臣,是把自己赔给了一个烂了根的王朝。”柳如是抬头看,四周没人,只有一阵风过,槐树桩上的青苔动了动,像是有人点了点头。

如今再去煤山,槐树早没了踪影,只留块石碑,刻着“明思宗殉国处”。可老北京的胡同里,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说,每到阴天下雨,煤山那地界儿,还能听见有人叹气,带着槐树的苦香。有人说那是崇祯帝的魂灵,还在跟王承恩唠嗑,说些没说完的体己话;也有人说,那是槐树成了精,把几百年的风雨都收在年轮里,等人来听。

不管是真是假,这煤山槐树的故事,就像老槐树上的年轮,一圈圈刻在京城里,刻在老百姓的嘴里。你要是路过景山公园,看见棵新栽的槐树,枝叶茂盛的,说不定就是当年那棵老槐树的子孙,带着前朝的露水,带着亡国的哭声,在风里晃啊晃的,把那些没说完的故事,说给每一个愿意听的人。

故事讲到这儿,您要是问我信不信有鬼,我倒觉得,这世上最长久的鬼魂,不是挂在槐树上的白绫,是人心头的念想。皇上念想他的江山,公公念想他的主子,老百姓念想那没了的太平日子,就连槐树,也念想那年春天的一场花事。这些念想攒在一块儿,就成了故事,成了传说,在人间飘啊飘的,比鬼魂还长久。

就像前几日我去景山,看见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趴在石碑上数刻痕。她妈妈说:“这是明朝最后一个皇上吊死的地方。”小姑娘似懂非懂,伸手摸了摸石碑旁的槐树,突然笑了:“妈妈你看,槐叶上有露水,像眼泪呢!”她不知道,这滴露水,可能已经在人间流转了四百年,带着煤山的风,带着老槐树的魂,带着那些早就散了的君臣、没了的王朝,在晨光里,闪着微微的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