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52《宫女夜哭》

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52《宫女夜哭》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1:34:16 来源:小说旗

咱老北京人嘴里的宫墙鬼故事,十有**绕不开明清两朝的红墙碧瓦。今儿个要说的这段,跟崇祯末年的宫女有关,打从甲申年李自成破城那会儿起,紫禁城的夹道里就常听见女子哭声,像浸了水的丝帕子,黏糊糊地往人骨头缝里钻。老辈人说,那是没跟着主子殉了的宫女,死后魂灵困在宫里,放不下那些没做完的针线,忘不了主子临了前掉的眼泪

秋兰攥着铜钥匙推开坤宁宫角门时,满院子的白灯笼正被夜风刮得团团转。她袖口的冻疮蹭到门框上的朱漆,疼得倒吸凉气——打从去年腊月起,宫里就断了炭,皇后娘娘屋里的鎏金炭盆早换成了粗陶火盆,烧的是掺和着锯末的煤渣,呛得人嗓子眼儿发紧。

“秋兰,把妆匣递过来。”周皇后对着菱花镜,声音轻得像飘在水上的油花。她鬓角的银丝比上个月又多了些,头上只插着一支羊脂玉簪,簪头雕的并蒂莲断了半片花瓣,还是三年前皇上打国库牙缝里抠出点银子给打的。秋兰捧着妆匣跪下,看见娘娘耳后有块红印子,是昨夜用浸了花椒水的布巾敷冻疮时烫的。

自打正月里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坤宁宫的主子就没睡过囫囵觉。每日天不亮就要起来给太后请安,回来后带着嫔妃们在佛堂抄经,抄得手指发木,还要盯着内务府给前线赶制冬衣——说是冬衣,不过是拿去年的旧夹衣里子翻出来,絮点发霉的棉絮罢了。秋兰记得上个月跟着去库房点验,看见堆在墙角的绸缎匹头,好些都被虫蛀了洞,金粉线褪成了灰白,像老妇人脸上的褶子。

戌初刻,紫禁城的角楼传来梆子声。秋兰刚把娘娘的靛青布鞋摆好,就听见东边传来嘈杂的马蹄声,像有千万个石滚子在宫墙上碾。周皇后手里的木梳“当啷”掉在地上,梳齿儿崩了两根:“是闯贼进城了吧?”她望向窗外,宫墙上的灯笼明明灭灭,像被人掐住了脖子的萤火虫。

秋兰还没来得及答话,就见乾清宫方向窜起几簇火光,映得漫天的云都是血红色。坤宁宫的宫门“咣当”被撞开,王承恩的徒弟小顺子浑身是血地滚进来:“娘娘快逃!贼兵已经进了东华门!”周皇后扶着妆台站起来,鬓边的玉簪歪了,却笑了一声:“逃哪儿去?这紫禁城的墙,圈住的是朱家的江山,也是咱们的坟。”

她转身从衣柜里取出一袭素白绢衣,袖口绣着的缠枝莲是秋兰去年熬了三宿绣的。“秋兰,你才十六岁,跟着本宫殉了可惜。”皇后把自己的鎏金护甲摘下来,塞进秋兰手里,护甲上的红宝石早被抠了去换军饷,只剩空壳子硌得人手疼,“出了神武门,往胡同里的破庙躲着,等世道太平了,寻个好人家嫁了。”

秋兰拼命摇头,眼泪砸在娘娘的素衣上:“奴婢是娘娘从浣衣局挑出来的,娘娘在哪儿,秋兰就在哪儿。”周皇后叹了口气,忽然看见妆台上的剪刀,伸手拿起来就要往脖子上抹。秋兰扑过去抱住她的腿,哭得喘不上气:“娘娘等等!皇上还在煤山呢,说不定...说不定还有转机...”

话没说完,就听见殿外传来刀剑相碰的声响。周皇后猛地推开秋兰,素白绢衣的腰带已经系在房梁上。秋兰眼睁睁看着娘娘踩上绣墩,绢衣下摆掠过她的发梢,像一片飘落的云。“秋兰,来世别再投生在这宫里...”话音未落,绣墩被踢翻了,娘娘的身子晃了晃,袖口的缠枝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秋兰疯了似的往外跑,刚转过游廊,就撞见几个穿短衣的贼兵。领头的脸上有道刀疤,看见她鬓角的银簪,咧嘴一笑:“小妮子长得挺俊,跟爷回营里伺候——”话没说完,就听见身后有人惨叫,一个老宫女排开贼兵,拉着秋兰往夹道里钻。那是钟粹宫的刘嬷嬷,去年冬天还教秋兰绣过百子图,此刻她的棉袄上全是血,不知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夹道里堆满了废弃的宫灯,木架上的绢面早被虫蛀空,秋兰被灯架绊倒,膝盖磕在青砖上,疼得眼前发黑。刘嬷嬷突然停住脚步,指着墙上的狗洞:“从这儿爬出去,往西直门外跑,别回头!”秋兰刚要说话,就见刘嬷嬷转身迎向追来的贼兵,手里攥着把削果皮的小刀,刀刃在火光里闪了一下,就被淹没在刀光剑影中。

秋兰咬着牙爬出狗洞,衣裳被墙上的砖石划破,后背火辣辣地疼。她回头望了眼紫禁城,角楼的檐角还挂着没烧完的灯笼,像悬在半空的血珠子。远处传来“哐当”一声,是太庙的铜钟被人推倒了,钟声碎在夜空中,惊起一群寒鸦,掠过她头顶时,掉下几片沾着火星的羽毛。

六年后的霜降,琉璃厂西头的“松雪斋”来了个穿青布衫的书生。他叫陈维崧,刚从江南进京,租了间临街的屋子,每日对着案头的《明史》发愣。夜里二更天,他听见窗外有细碎的脚步声,像有人在用指甲划窗纸,抬头看见个穿明制宫装的女子,站在槐树下,月光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垂在地上的袖口绣着半枝残莲。

“公子可是会写字的?”女子开口,声音像浸了水的旧书页,“能帮奴家写封家书么?”陈维崧胆大,放下笔走出去,见那女子鬓角插着支银簪,簪头缺了半片花瓣,袖口磨得发白,却洗得干干净净。他注意到她的鞋尖上绣着小小的卍字纹,是崇祯年间宫女装束的旧俗。

女子说她叫秋兰,本是坤宁宫的宫女,甲申年逃出宫后,跟着难民到了西直门外,给一户卖豆腐的人家当帮工。“去年腊月,当家的男人被清兵抓了壮丁,”秋兰摸着袖口的残莲,眼尾发红,“奴家想给远在应天府的兄长写封信,可斗大的字不识一筐...”

陈维崧点点头,取来笔墨。秋兰低头想了会儿,轻声说:“就写‘兄长安好,妹在京城,一切...’”话没说完就哽咽了,“其实哪有什么安好,不过是想让他知道,妹还活着,还记着小时候在苏州河洗蚕茧的日子,记着娘临终前说的,要攒钱给妹置副好头面...”

书生提笔时,发现秋兰的指尖在发抖,指甲缝里还有洗不掉的靛青痕迹。他忽然想起史书中记载,崇祯末年后宫嫔妃多亲自缝制军衣,宫女们的手指常被针线扎得溃烂。“你家主子...周皇后还好么?”他试探着问。秋兰身子猛地一颤,眼泪砸在石桌上:“娘娘悬梁前,让奴家逃,可奴家逃了,却连她的尸首也没摸着...听说贼兵走后,是襄城伯李爷把娘娘和皇上的遗体合葬在田贵妃墓里,可那墓在昌平,奴家没钱雇车,连磕个头都难...”

那晚,陈维崧替秋兰写了三封信,分别寄往应天府、苏州府和扬州府——秋兰说,兄长可能跟着商队到处跑,多寄几处,总能收到。写完后,女子从怀里掏出块碎银,非要塞给他,他推拒再三,秋兰突然跪下:“公子别嫌弃,这是奴家帮人浆洗攒的,干净前...”书生赶紧扶她起来,发现她的膝盖上有块暗红色的疤,像是被砖石硌出来的旧伤。

此后每到初一十五,秋兰都会来松雪斋,有时请陈维崧代写家书,有时只是坐着听他念《明史》。她说起坤宁宫的地砖,每块都刻着莲花纹,说起皇后娘娘用凤仙花染指甲,说起腊月里宫墙根下堆的雪狮子,说着说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又掉眼泪。陈维崧发现,她从来不说逃出宫后的苦,不说卖豆腐的男人病死了,不说自己被坊官讹诈,只说宫里的事,像个守着破瓷瓶儿的人,把碎了的念想一片片粘起来。

直到有年惊蛰,秋兰没再来。陈维崧去西直门外打听,才知道卖豆腐的院子早就空了,邻居说腊月里来了场伤寒,那姓秋的姑娘咳得整宿整宿睡不着,临死前还攥着块带血的素绢,上面歪歪扭扭画着半朵莲花。书生回到松雪斋,翻出秋兰留下的碎银,发现每块银角上都刻着极小的“坤宁”二字,是用绣花针一点点凿的,边角都磨得发亮。

那晚,他梦见秋兰站在槐树下,手里捧着封没写完的信,衣摆上沾着露水,像刚从宫里值夜回来。“公子,”她笑了笑,鬓角的银簪闪了一下,“奴家走了,可心里总惦记着娘娘的护甲,不知流落到哪儿去了...要是将来你见着了,替奴家说句,秋兰没给主子丢脸...”话没说完,就被一阵冷风吹散了,只留下满地的槐叶,每片上都凝着水珠,像谁掉的眼泪

一百多年后,乾隆爷下江南带回个琉璃屏风,要摆在景仁宫。负责陈设的老太监王福海,在殿后夹道的青砖缝里,发现了半截鎏金护甲,红宝石早没了,只剩刻着缠枝莲的金片,边角卷着,像朵被揉烂的花。

“这不是前明的东西么?”王福海哆哆嗦嗦地捧着护甲,突然听见身后有人抽气。回头一看,是新来的小宫女巧儿,正盯着护甲发愣,眼眶通红。“公公,这护甲...奴婢见过。”巧儿声音发颤,“小时候在通州,听奶奶说过,前明有个宫女,逃出宫时带着皇后的护甲,后来病重时把它埋在了煤山脚下,说是要给主子守灵...”

王福海心里一惊,想起宫里的老传说,说每到月黑风高,景仁宫的夹道里就有女子哭声,像在找什么东西。他仔细看那护甲,发现内侧刻着极小的“秋兰”二字,笔画歪斜,像是用指甲刻的。当晚值夜时,他抱着护甲坐在廊下,月光照在青砖上,突然看见个影子从墙角飘过,穿的正是乾隆朝早没人穿的明制宫装,袖口的残莲在月光下忽明忽暗。

“姑娘可是秋兰?”王福海壮着胆子开口。影子顿了顿,慢慢转过身,脸上苍白如纸,鬓角的银簪缺了半片花瓣:“公公认得奴家?”声音里带着几百年的潮气,“奴家找这护甲找了七十年,原以为早被熔了铸钱,没想到还在宫里...”她伸出手,指尖细长,指甲缝里竟还有淡淡的靛青色,像是刚绣完花没洗手。

秋兰说,自打进了清朝,她的魂灵就被困在宫里,看着红墙换了琉璃瓦,看着太监们换了马蹄袖,看着坤宁宫成了祭神的场所。“去年冬至,奴家看见有个小格格穿着明制襦裙在御花园照相,”她笑了笑,又叹了口气,“可那裙子上的花纹不对,缠枝莲该是左三右五片叶子,她的绣成了对称的,娘娘要是看见,准会说不够雅致...”

王福海听得入神,忽然想起史书里写,崇祯帝后葬在思陵,后来清廷为笼络人心,重新修缮了陵寝。“姑娘不想去思陵看看主子么?”他问。秋兰摇摇头,鬓角的银簪晃了晃:“奴家是逃出来的,没脸见娘娘。再说了,这宫里的每块砖、每片瓦,都记着奴家的脚印,记着娘娘临了前的眼泪,比坟头的碑还实在...”

说话间,远处传来打更声。秋兰的身子渐渐透明,像被月光泡化了:“公公替奴家把护甲收好吧,等哪天景仁宫重修,把它埋在地基里,就当奴家又回到了坤宁宫,守着娘娘的妆台...”话音未落,她突然看向夹道深处,眼里闪过一丝惊恐:“有人来了!”王福海回头,看见值班的侍卫举着灯笼过来,再转身时,秋兰已经不见了,只有那截护甲躺在青砖上,沾着片新鲜的槐叶,叶尖上凝着水珠,在灯笼光里微微发颤。

后来,王福海把护甲交给了内务府,说是从旧库里翻出来的前朝遗物。没人知道他在景仁宫夹道遇见的事,只知道打那以后,每当有宫女在夹道里看见穿明制宫装的影子,就会想起老太监说的,那是前朝的“守宫魂”,守着宫里没说完的故事,守着红墙下埋着的、没敢说出口的委屈

1926年,故宫对外开放的第三年,有个叫陆婉秋的女记者,跟着“清室善后委员会”来拍老照片。她扛着笨重的相机,在景仁宫的夹道里发现了块特别的青砖,砖面上有浅刻的莲花纹,比别处的砖旧些,像是被人日日摩挲。

“小姐当心,这儿常闹鬼。”带路的老工友低声说,“前朝有个宫女,死了都不肯走,老在这儿哭,说是丢了主子的东西。”陆婉秋笑了笑,她留过洋,不信这些封建迷信,可当镜头对准夹道时,取景器里突然晃过个白影子,袖口绣着半枝莲,惊得她手一抖,照片洗出来后,夹道的墙角真有团模糊的白影,像个人影在低头找东西。

那晚,陆婉秋住在故宫值班室,借着汽灯的光整理资料。刚翻开《清史稿·后妃传》,就听见窗外有细碎的脚步声,像有人在数砖缝。她悄悄推开窗,看见个穿月白衫的女子,蹲在景仁宫的台阶上,指尖划过青砖上的莲花纹,嘴里喃喃自语:“第三块砖缝里的青苔该除了,娘娘最见不得脏...第四块砖角缺了,得拿桐油补补...”

陆婉秋屏住呼吸,发现女子的衣饰是明末样式,鬓角插着支断簪,袖口磨得发白,却浆洗得笔挺。“你是...前朝的宫女?”她忍不住开口。女子抬头,眼睛亮得像夜明珠:“姑娘认得奴家的装束?自打民国改了洋装,好些人见着奴家都喊‘妖怪’呢。”她笑了笑,笑容里带着说不出的凄凉,“奴家叫秋兰,坤宁宫当差的,跟着娘娘十六年,连她鬓角有几颗痣都记得...”

陆婉秋掏出笔记本,听秋兰说起崇祯末年的事,说起皇后悬梁前的素白绢衣,说起夹道里的狗洞,说起刘嬷嬷用小刀拼命的样子。“这些年,奴家看着宫里的人来了又走,”秋兰摸着青砖上的莲花纹,指尖拂过砖缝里的青苔,“民国二年,有个德国佬来拍照片,把景仁宫的屏风搬到太阳底下晒,晒裂了榫卯,奴家急得直哭,那屏风还是万历年间的老货,娘娘摸过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