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58《天坛祭天》

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58《天坛祭天》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1:34:16 来源:小说旗

北京的天儿一擦黑,永定门城楼下的茶汤摊子就冒起白气。张老汉攥着铜勺搅茶汤,琥珀色的糜子面在碗里转圈,忽听得西南方传来三声闷鼓,像敲在人心窝上——那是天坛祈年殿该上子时香了。“祭天的规矩,打永乐爷那会儿就定下喽。”张老汉抹着碗沿,眼尾的皱纹里盛着六十年的茶汤香,也盛着一辈辈人传下来的古经。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那年,天坛还叫天地坛。二十丈高的祈年殿刚竖起楠木大梁,香灰混着木油味在棂星门打转。十八岁的钦天监学徒郑辰攥着一本《周髀算经》,跟着师傅李淳风往圜丘坛跑。月光把三层汉白玉台基照得像浸在水里,十二道棂星门的铜钉映着冷光,郑辰的布鞋踩在“天心石”上,听见自己心跳声混着远处更鼓,咚咚地往地底钻。

“祭天须得子正时刻,太阳未出,星辰未落,方合‘天地交泰’之象。”李淳风的道袍被夜风吹得猎猎作响,他突然停步,盯着郑辰腰间的鎏金算筹袋,“去年冬至,你爹在应天府观星,算出紫微星偏移三分,如今……”话没说完,西南角的望灯突然爆了灯花,明黄色的光映得祈年殿檐角的鎏金兽首活过来似的,郑辰后背一凉,想起三个月前父亲从南京送来的密信,信末画着个歪扭的星图,旁注“天倾西北,祭台恐有血光”。

子时三刻,朱棣的车驾从西天门进。二十四名锦衣卫抬着九龙金辇,车轮碾过丹陛石上的云纹,郑辰在钦天监班房里隔着窗缝瞧,见皇帝冕旒下的面容比祭天青词还要苍白。忽然间,东北方传来闷雷般的响动——不是雷声,是万人齐呼“万寿”的声浪,从正阳门一路滚到天坛。郑辰数着更漏,算定这声浪该在子正一刻到达圜丘坛,不想提前了半盏茶时间。

“时辰错了!”李淳风手中的圭表猛地一抖,圭面上的日影竟提前划过了冬至刻度。郑辰看见皇帝刚踏上第二层坛面,天穹突然裂开道缝,一星火流星拖着长尾坠向祈年殿方向。他本能地冲出去,却见父亲信中所画的“天倾西北”之象,此刻正应在祈年殿宝顶之上——鎏金宝顶的蟠龙纹竟在月光下缓缓扭曲,龙目里渗出暗红,像要滴下血来。

祭天礼成后,朱棣留在斋宫过夜。郑辰跟着师傅去收圭表,听见斋宫东厢房传来争吵声。“昨夜流星坠于震位,主东方兵戈。”是礼部尚书吕震的声音,“陛下亲征漠北在即,此乃天兆……”话没说完,便被皇帝喝止:“天兆由人定,明日你去祭天台,重写青词!”郑辰低头收拾算筹,指尖触到块温热的东西,低头一看,竟是块从宝顶坠落的鎏金碎屑,上面还凝着暗红,凑近闻,有股铁锈味。

三日后,郑辰在天坛西墙根遇见个老石匠。老人摸着墙上的“响石”,掌心按在凹凸的砖纹上,忽然长叹:“永乐爷建这天地坛,用了十万块‘响石’,每块都刻着工匠的生辰八字。当年我爹参与砌墙,砌到第三层时,监工说砖缝宽了半分,竟把整排工匠活埋在墙里。”老人袖口滑落,露出腕上三道疤痕,“这是我爹被埋前,用凿子刻在我胳膊上的砖号,说若哪天听见墙里有哭声,就把砖号报给钦天监……”话没说完,西墙突然传来“咚咚”闷响,像有人在墙里敲砖。

一百多年后,嘉靖皇帝要改天地合祭为分祭,天地坛改名天坛,祈年殿也从三色瓦顶换成了纯青琉璃。夏末的伏天,京畿大旱,田里的玉米杆卷成火绳,嘉靖帝下旨祈雨,钦天监正周云鹤带着徒弟陈玄往祈年殿赶,腰间的鎏金算筹袋叮当作响——正是当年郑辰传下来的物件。

“祈雨须用‘八龙之舞’,龙旗分八方,每方七十二柄。”周云鹤盯着殿内的龙井柱,楠木柱上的彩绘金龙在烛光下泛着油光,“成祖爷留下的规矩,龙井柱下镇着八口青铜井,直通地脉。可如今……”他突然皱眉,俯身用算筹敲了敲砖缝,本该清脆的响声却闷如擂鼓,“地脉堵了,难怪祈雨不灵。”

陈玄蹲下身,看见砖缝里渗着细沙,混着几片枯黄的龙鳞——不是彩绘剥落,是真的龙鳞。他想起上个月在天坛外遇见的老妇人,怀里抱着个褪色的黄布包,说里面是嘉靖三年祈雨时,从龙井柱上掉下来的龙鳞,“那年祈雨三天,第四天龙鳞就往下掉,每掉一片,宫里就死个太监。”老妇人把布包塞给陈玄,“你是钦天监的吧?去瞧瞧龙井柱,龙王爷的鳞快掉光了。”

祈雨仪式前夜,陈玄偷偷溜进祈年殿。月光从圜窗漏进来,照在中央的“皇天上帝”神牌上,牌位前的太牢祭品泛着冷光。他摸着龙井柱往上爬,摸到第三层云纹时,指尖突然刺痛——木柱上竟有道半寸深的刻痕,刻着“永乐十八年冬,郑辰留字”。正要细看,殿外传来脚步声,陈玄慌忙躲进藻井,却见嘉靖帝带着两个锦衣卫摸进来,手里捧着个漆盒。

“上次祭天,朕在天心石听见天语。”嘉靖帝的声音发颤,“天说‘龙鳞尽,国祚危’,朕特意寻来这东海鲛人鳞,替龙王爷补鳞。”他掀开漆盒,蓝光映得神牌忽明忽暗,陈玄看见所谓“鲛人鳞”,分明是从西洋传教士那里得来的琉璃片,边缘还带着锯齿。皇帝刚把琉璃片按在刻痕上,祈年殿顶突然传来巨响,一块琉璃瓦坠落,正砸在神牌前的铜香炉上,香灰扬起,竟在地面显出血字:“人妖代鳞,天罚将至”。

次日祈雨,三十六名乐官刚奏响《祈天乐章》,西北天突然涌来黑沙暴。陈玄站在圜丘坛上,看见嘉靖帝的冕旒被风吹得狂舞,神牌前的太牢祭品竟在众目睽睽下腐烂,牛头上的眼睛渗出黑水。更骇人的是,祈年殿的龙井柱开始“出汗”,青绿色的水沿着柱身往下淌,在地面汇成小蛇般的溪流,直往皇帝脚边爬。

“快护驾!”周云鹤突然大喊,陈玄看见师傅掏出郑辰留下的鎏金算筹,往天心石上一掷,算筹竟立在石面上,指向祈年殿东北角。他猛地想起老石匠说的“响石哭声”,冲过去扒开砖缝,里面竟露出半截枯手,手腕上三道疤痕清晰可见——正是永乐年间被活埋的工匠!此时黑沙暴中传来隐隐哭声,似千万人齐呼“还我命来”,嘉靖帝当场晕倒,祈雨礼草草收场。

三日后,陈玄带着人挖开祈年殿地基,八口青铜井里填满了工匠的骸骨,每具骸骨腕上都有三道刀痕。在井底,他发现了郑辰当年埋下的算筹袋,里面除了算筹,还有半片鎏金碎屑,背面刻着小字:“永乐十八年冬至,流星坠处,埋工匠百人,血祭天基。”陈玄攥着算筹,忽然明白为何天坛的砖每踩上去都有回响——那是十万工匠的冤魂,在天地间喊冤

万历年间,天坛的柏树林里多了座孤坟,碑上刻着“钦天监陈玄之墓”,却没人敢来祭扫。新科钦天监博士陆文启抱着祖父留下的《星槎胜览》,在棂星门前遇见个卖艾草的老汉,草帽压得极低,帽檐下露出腕上三道疤痕。

“小先生可曾见过‘天心十道’?”老汉突然开口,“成祖爷建圜丘坛,每圈石栏、每级台阶都暗合天数,最中央的天心石,站上去说话声传九霄,那是天听所在。可万历爷近年怠政,天听也被蒙了尘。”老汉往陆文启手里塞了把艾草,“今夜子时,带着这个去天心石,若听见天语,便是大凶之兆。”

陆文启原以为是疯话,不想子夜时分,他刚踏上天心石,腰间的鎏金算筹突然发烫。抬头望,北斗七星竟连成“哭”字,夜风掠过棂星门,传来断断续续的话语,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万历二十四年,雷击祈年殿,宝顶火起,烧了三天三夜,殿内神牌上的‘皇天上帝’四字竟渗出血来……”话音未落,东南方传来“咔嚓”巨响,一棵百年古柏拦腰折断,树桩里露出半截烧焦的黄绫,上面朱笔写着“国本未定,天谴将至”——正是万历年间争国本之争的写照。

隔月,万历帝因立太子事与内阁争执,赌气不上朝。陆文启奉命去天坛观测星象,在斋宫遇见个老宫女,佝偻着腰擦砖缝,每擦几下就往砖上吐口水。“姑娘这是……”陆文启刚开口,老宫女突然抬头,眼白里爬满红丝:“三十年了,这砖上的血还是擦不净。万历二十八年,皇上在祈年殿摔了神牌,罚二十个太监在天心石跪了三天,个个膝盖渗血,把砖都染红了。”她指着砖缝里的暗红,“你闻闻,还有血腥味呢。”

深秋,京师大疫,天坛外的义庄停满尸体。陆文启带着徒弟在圜丘坛设醮,忽见西南角飘来片黑云,云里竟裹着无数人影,个个穿着永乐年间的工服,腕上三道疤痕在月光下泛着白光。“是当年被活埋的工匠!”徒弟吓得发抖,陆文启却想起祖父临终前的话:“天坛的冤魂,要的不是香火,是个说法。”他取出郑辰留下的算筹袋,往天心石上一放,算筹竟自动排成“昭雪”二字。

当夜,陆文启冒死上疏,将天坛地基下的工匠骸骨、永乐年间的血祭秘辛,连同万历朝怠政触怒天意之事,一一写进奏疏。奏疏递入紫禁城三日,万历帝突然亲临天坛,在棂星门前跪了整整三个时辰。据守夜的士兵说,皇帝跪着时,天坛的柏树林无风自动,千万片叶子沙沙作响,像在念诵往生咒。后来,宫里传出消息,万历帝下旨重修祈年殿,地基里的骸骨全部迁出,立碑祭告,赐名“悯忠碑”。

陆文启再去天坛时,老石匠的墓前多了束新采的艾草,腕上的三道疤痕在月光下淡得几乎看不见。他摸着圜丘坛的“响石”,这次听见的不再是哭声,而是细如蚊呐的叹息,混着远处更鼓,慢慢融进北京的夜色里。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的大军已到山西,北京城飘着细雪,天坛的祈年殿却挂起红灯笼——崇祯帝要举行“大祀”,祈天保国。钦天监主簿王承恩抱着祖传的算筹袋,看着殿内新换的龙井柱,楠木上的金龙彩绘格外刺眼,却掩不住柱身上新刻的字:“崇祯十六年冬,拆民房千间,得楠木十二根,方修此殿。”

“天寿国祚,全系于此祭。”崇祯帝的声音里带着哭腔,冕旒下的眼角有深深的青黑。王承恩盯着圭表,发现日影竟比冬至刻度偏了三分,与永乐十八年的异象如出一辙。更骇人的是,圜丘坛的天心石上,不知何时出现了血脚印,从棂星门一直延伸到神牌前,每一步都带着冰碴,显然是从宫外踏雪而来。

祭天礼进行到“献玉帛”时,执事官刚捧起玉璧,殿外突然传来巨响——西华门方向火光冲天,不知谁喊了句“闯贼进城了”,乐官手中的编钟当场落地,碎成十八块。崇祯帝踉跄着扶住神牌,王承恩看见神牌上的“皇天上帝”四字竟在流泪,暗红的水痕顺着牌位往下淌,在供桌上积成“亡”字。

“天要亡我大明啊!”崇祯帝突然拔剑,砍向龙井柱,楠木柱上的金龙彩绘应声剥落,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刻字,全是永乐至崇祯年间,被活埋工匠的姓名和砖号。王承恩认出其中有“郑辰”“陈玄”“陆文启”的名字,每个名字旁都画着三道刀痕,像在天上地下,都要讨个公道。

未时三刻,皇帝带着王承恩往煤山跑,路过天坛西墙时,墙里突然传来“咚咚”声,比当年更急更响。王承恩回头望,见西墙上的“响石”竟在流血,砖缝里渗出的暗红,在雪地上画出“覆国”二字。他突然想起祖父说的“天心十道”,原来天听从来都在,只是这六十年的冤魂,终于等到了王朝覆灭的时刻。

煤山歪脖子树上,崇祯帝吊死时,王承恩看见天坛方向腾起片黑云,云里无数人影攒动,腕上的三道疤痕连成一片红光,映得半个北京城血似的。后来有人说,那天夜里,天坛的祈年殿顶传来金戈铁马声,像是十万工匠的冤魂,跟着闯王的军队进了城,讨回了六十年前的血债。

天坛成了公园的第廿三年,留着分头的历史教员张恪尘站在圜丘坛上,给学生们讲“天人感应”。阳光穿过棂星门,在天心石上投下光斑,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指着石面喊:“老师,光斑里有字!”

张恪尘蹲下身,看见光斑里竟浮现出淡淡的刻痕,仔细辨认,是“永乐十八年冬,郑辰书”。他想起家中祖传的鎏金算筹袋,袋底绣着的“昭雪”二字,正是祖父陆文启的笔迹。忽然间,西南角的柏树林里走出个老人,腕上三道疤痕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手里捧着本泛黄的账本。

“张先生可知道,这天坛的每块砖、每根柱,都记着人名?”老人翻开账本,页面上密密麻麻写着工匠的生辰八字,“民国十七年,我爹临终前说,当年参与砌墙的工匠,每人都在砖上刻了暗记,三道刀痕是给后人看的。”他指着圜丘坛的“响石”,“你跺脚听听,这回声不是石头响,是十万个魂灵在喊,喊了六百年,终于等到有人来听。”

张恪尘突然想起祖父临终前的话:“天坛的祭天,不是皇帝求天,是天在看人。”他摸着天心石上的刻痕,忽然明白,所谓“天人感应”,从来不是天上的星象,而是地上的人心。永乐年间的血祭,嘉靖朝的补鳞,万历帝的怠政,崇祯帝的末路,都刻在这天坛的一砖一瓦里,刻在十万工匠的骨血里,等着后人来读,来悟。

暮色渐起时,张恪尘看见老人坐在血泪铺成的长街。而天心石上的回声,从来不是天的回答,是人心里,永远不该被忘记的声响。如今的天坛,祈年殿的琉璃瓦依旧湛蓝,圜丘坛的响石仍在回应游人的脚步。当夕阳把三层台基染成金红,总有老人坐在长椅上,给孙子孙女讲那过去的故事:“看见祈年殿的龙井柱没?上面的金龙啊,每片鳞底下都藏着字,刻的是工匠的名字。当年祭天的时候,皇帝在台上磕头,地下的魂灵也在磕头,磕的不是天,是这世道该有的公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