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鹦鹉洲》李白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鹦鹉洲》李白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赏析

- 首联:“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以鹦鹉起笔,点明鹦鹉洲因鹦鹉而得名,为下文的吊古伤今做铺垫。

- 颔联:“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借鹦鹉西飞,暗示祢衡被杀,而芳洲之树依旧青青,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对祢衡的怀念。

- 颈联:“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描绘了鹦鹉洲上明媚的春光,兰叶飘香,桃花锦浪,景色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悲苦形成强烈对比。

- 尾联:“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诗人以迁客自居,徒然极目远望,借孤月之问,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悲愤,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 对祢衡的痛惜:诗中提及鹦鹉洲因祢衡作《鹦鹉赋》得名,以鹦鹉来暗指祢衡,通过“鹦鹉西飞陇山去”等句,暗示祢衡的离去,表达了对祢衡才高却遭杀害的痛惜之情。

- 自身的悲愤与无奈:李白以祢衡自比,联想到自己一生坎坷,虽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屡遭流放,如“迁客此时徒极目”一句,借祢衡的遭遇抒发了自身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与无奈。

- 内心的孤寂:诗中描绘了明媚的春景,却以乐景写哀情,“长洲孤月向谁明”一句,通过孤月这一意象,烘托出诗人作为迁客的孤寂心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之感

全诗意境浑融,情感深沉,通过对鹦鹉洲的描写,将历史与现实、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鹦鹉洲》创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年春天,遇赦的李白经过一冬的巴陵之游后回到并滞留在江夏。

李白一生渴望入仕以实现济世安邦的理想,但命运多舛,先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又因卷入永王李璘事件被流放夜郎。在江夏,诗人览胜访友,面对鹦鹉洲这一因祢衡作《鹦鹉赋》而得名的江夏名胜,想到祢衡恃才傲物,先后辗转于曹操、刘表和黄祖处,最终被黄祖杀害葬于洲上的悲惨遭遇。李白疏旷豪放,常以祢衡自比,联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虽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屡遭流放,心中充满了对祢衡的同情以及对自身际遇的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鹦鹉洲》,借景抒情,吊古伤今。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引发共鸣: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却命运坎坷,先是被“赐金放还”,后又因永王李璘事件被流放夜郎。而祢衡恃才傲物,最终被黄祖杀害。李白以祢衡自比,由祢衡的不幸遭遇联想到自身的坎坷际遇,借对祢衡的痛惜,抒发自己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 烘托心境:诗人创作此诗时虽已遇赦,但仍滞留江夏,内心孤苦。诗中描绘的鹦鹉洲春景明媚艳丽,如“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以乐景衬哀情,更鲜明地烘托出诗人作为“迁客”的孤寂和悲苦,大好春光徒增其内心的索寞。

- 增添韵味:鹦鹉洲因祢衡作《鹦鹉赋》而得名,这一历史背景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诗人通过描写鹦鹉洲,将历史与现实相连,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意境浑融,韵味悠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