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别匡山》李白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别匡山》李白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 对匡山美景的喜爱:诗的开篇“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描绘了匡山早晨如画的美景,山峰碧绿错落有致,藤影随风摇曳,生动展现出匡山景色的清幽秀丽,透露出诗人对匡山美景的由衷喜爱。

- 对匡山生活的留恋:“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写出了诗人在匡山时常与犬相伴漫步野径,傍晚带着樵夫一同归来的惬意生活,体现出诗人对这种宁静闲适生活的留恋。“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进一步描绘了匡山的隐居生活场景,看云的游客倚靠着啼猿的树,洗钵的僧人来到失鹤池边,营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氛围,更增添了诗人对匡山生活的不舍之情。

- 对未来的壮志豪情:尽管匡山景色优美,生活惬意,但诗人在尾联“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表明自己不会留恋这清幽之境,因为已决心将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圣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渴望走出匡山,投身社会,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壮志豪情。

创作背景

《别匡山》创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是24岁的李白离开读书十载的匡山书院时所作。

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当时唐玄宗励精图治,国家欣欣向荣,李白从小胸怀大志,渴望把才能献给大唐王朝,梦想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功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抱负驱使下,李白决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他热爱的匡山,去外面的世界施展才华,实现理想。于是,他写下了《别匡山》这首诗,既表达对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的留恋,更展现出投身社会、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匡山的不舍与眷恋

李白在匡山读书学剑十载,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与他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诗中“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等句,对匡山美景的细致描绘,正是基于他对这片生活多年之地的熟悉与喜爱。长期的隐居生活,让他与匡山的自然景观、闲适氛围融为一体,所以在即将离开时,通过诗句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之情。

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当时唐朝处于繁荣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这为有抱负的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李白自幼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种时代背景与个人抱负,使他在诗中表达出“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豪情壮志。他对离开匡山后的未来充满憧憬,坚信自己的才华能够在圣明的时代得以施展,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所以在诗中虽有对匡山的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积极向往。

对比中的复杂情感

即将告别宁静的匡山隐居生活,踏入充满未知的广阔世界,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让李白的情感更加复杂。诗中描绘的匡山生活“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是如此闲适自在,而未来的仕途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这种对比,既加深了他对匡山生活的留恋,又强化了他追求理想的决心,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深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