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二》李白

《古风·其二》李白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赏析

-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以蟾蜍蚀月的神话起笔,说蟾蜍逼近天空,侵蚀了瑶台之月,暗示某种邪恶力量对美好事物的破坏。

-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描绘月亮在天空中逐渐亏损,光辉消逝,象征着美好事物的衰落。

-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螮蝀即彩虹,这里指奸佞之人进入宫廷,如同彩虹遮蔽了太阳的光辉,使朝政受到蒙蔽。

-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进一步强调浮云隔开日月,世间万物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寓意奸邪当道,天下大乱。

-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长门宫本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的居所,这里借长门宫的今昔变化,感慨人事的变迁和兴衰无常。

-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桂树被虫蛀,花不结果,寒霜降临,营造出一种肃杀、凄凉的氛围,暗示美好事物遭受摧残。

- “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诗人整夜叹息,涕泪沾衣,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悲痛和无奈之情。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手法,以月蚀、云遮日等自然现象,以及长门宫的兴衰变化,影射当时朝政的黑暗和奸佞当道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自身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创作背景

《古风·蟾蜍薄太清》当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间,唐玄宗以皇后不会生孩子等理由废黜王皇后,而改宠武则天的侄女武妃以后。

诗中以月食、日晕等现象比喻皇后受诬陷被废,天子受壅蔽对朝事失察。也有观点认为,此诗不排除是李白对奸佞蔽君、忠良见疏的感慨。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正统的礼教思想,以及政治上的长远眼光,因为武妃后来确实给朝廷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如鼓动唐玄宗废除并杀害太子等。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朝政黑暗的批判

当时可能存在奸佞当道、蒙蔽君主的现象,如武妃得宠后可能对朝政产生不良影响。诗中“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等句,将奸佞比作螮蝀、浮云,以其遮蔽日月来象征他们蒙蔽君主,导致朝政昏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黑暗现实的批判与不满。

对美好消逝的惋惜

创作背景中皇后被废这一事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诗中借“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等句,以月蚀的景象来比喻皇后的遭遇,表达出对美好被破坏、被毁灭的惋惜之情。

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皇后从得宠到被废,长门宫从昔日的辉煌到如今的萧条,这种变化体现了世事的无常。“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直接抒发了对这种变化的感慨,诗人借古喻今,联想到人生和社会的种种变迁,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惆怅。

对自身命运的忧虑

朝政的黑暗、世事的无常,让李白联想到自身的命运。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处于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不知自己的未来在何处。所以诗中“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不仅是为皇后、为世事而悲叹,也包含着对自己前途未卜的忧虑和悲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