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三》李白

《古风·其三》李白

秦皇扫**,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赏析

开篇颂扬秦始皇的雄图霸业

- “秦皇扫**,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人以磅礴的气势开篇,生动地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如猛虎般雄视天下的不凡气概。“挥剑决浮云”,形象地展现出秦始皇果断决策、武力征伐,像挥剑斩断浮云一样,轻易地使诸侯纷纷西来归降,高度赞扬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

-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这两句进一步强调秦始皇的英明果断仿佛是上天赋予,其雄才大略能够驾驭众多杰出人才,从内在品质和领导才能方面对秦始皇加以称赞,突出他成就霸业的必然性。

继而描述秦始皇的巩固统治之举与奢华工程

-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秦始皇统一后,收集天下兵器铸造成金人,以防止百姓反抗;函谷关向东敞开,象征着秦王朝疆土的稳固。他还在会稽岭刻石记功,在琅琊台骋目远望,彰显其统治的威严与功绩。

-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诗人笔锋一转,描述秦始皇驱使七十万刑徒在骊山脚下为自己修建奢华的陵墓,揭露了他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给百姓带来沉重劳役负担的行径。

最后讽刺秦始皇求仙的荒诞行为

-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秦始皇迷恋长生不老,派人四处寻找不死之药,其行为之茫然无知,让诗人心生悲哀。

-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具体描绘秦始皇为了到达传说中的蓬莱仙山获取仙药,派人用连弩射杀海中大鱼的荒诞场景。诗中对大鱼的夸张描写,突出了这种行为的艰难与不切实际。

-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以徐福带着数千童男童女东渡求仙,一去不返的故事,讽刺秦始皇求仙的虚妄。最终秦始皇只能葬于地下,昔日的雄心壮志和荒诞追求都化为寒灰,深刻地揭示了他求仙梦想的破灭,也表达了对统治者迷信方术、劳民伤财行为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秦始皇一生主要事迹的描述与评价,既肯定了他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又批判了其统治后期的暴政和求仙的荒诞,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关照,体现了李白诗歌雄浑壮阔、寓意深刻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像古代贤能之士一样,辅佐君主,实现天下大治。然而,他虽得到唐玄宗的征召入朝为官,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反而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最终被“赐金放还”。

在这样的人生经历和心境下,李白创作了《古风》组诗,《古风·其三》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借古讽今,通过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穷奢极欲、迷信神仙等行为的描述,以及最终落得家破国亡结局的感慨,来规讽唐玄宗的迷信神仙、追求长生以及奢靡浪费等行为,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借古讽今的批判:李白所处的时代,唐玄宗后期逐渐沉迷于享乐,追求长生不老,大兴土木,这与诗中所写秦始皇的穷奢极欲、迷信方术相似。李白借批判秦始皇的行为,委婉地对唐玄宗的统治进行讽喻,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不满。

- 怀才不遇的感慨:李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却遭排挤打压,无法施展才华。他在诗中塑造了秦始皇这样一个雄才大略但又刚愎自用的形象,对比自己的境遇,感慨自己虽有才华却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的明主赏识,蕴含着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无奈。

- 对历史兴亡的思索:从创作背景看,唐朝表面繁荣,实则已隐藏着危机。李白通过回顾秦始皇的历史,思考王朝兴衰的规律,借秦始皇的结局,暗示唐朝若不引以为戒,也可能面临危机,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