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十》李白

《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赏析

开篇盛赞鲁仲连

-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起笔点明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人物鲁仲连,以“倜傥”突出其风度潇洒,“高妙”则高度评价其才德出众,为全诗定下对鲁仲连钦慕的基调。

以明月为喻,展现其光芒初显

-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将鲁仲连比作从海底升起的明月,一旦升起便绽放出耀眼光芒。形象地描绘出鲁仲连原本如深藏海底的明珠,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一鸣惊人,凸显其才华的卓越和不凡。

详述功绩,凸显其英名远扬

-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具体讲述鲁仲连在赵国被秦军围困时,挺身而出,以雄辩之才说服魏国使者辛垣衍,使其放弃尊秦为帝的主张,成功击退秦军。这一壮举让他的英名远扬,后世之人都敬仰他的光辉事迹。此句高度赞扬了鲁仲连的非凡勇气和智慧,以及他对历史的重大影响。

刻画品性,彰显其超脱名利

-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鲁仲连时,他却轻视这千金之赏,回头对着平原君一笑,飘然而去。通过“意轻”“顾笑”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鲁仲连超脱名利、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品性。

直抒胸臆,表达自我志向

-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人直接表明自己也是一个淡泊名利、洒脱不羁之人,与鲁仲连志趣相投,愿意像他一样,在事成之后拂衣而去,不贪恋功名利禄。此句不仅是对鲁仲连的再次赞颂,更是李白借鲁仲连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他对高尚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鲁仲连事迹和品性的描述,以古喻今,借鲁仲连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志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他对高尚品格和自由境界的不懈追求。

创作背景

《古风其十》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李白一生深受儒、道、侠三种思想影响,思想性格中既有兼济天下之志向,又有独善其身之情怀。他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但在现实中却遭遇诸多挫折。

当时李白游历四方,虽怀有才华和抱负,却未得到施展的机会。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高士,他具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行侠仗义、排患解难、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李白对鲁仲连倾身折服,心摹力追。他借鲁仲连的故事,以鲁仲连自比,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渴望能像鲁仲连一样建立奇功,同时又保持高洁的品格,功成后不受名利束缚,潇洒身退。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时代背景影响

- 渴望建立功业: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充满蓬勃向上的活力,文人普遍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这种时代氛围让李白在诗中流露出对建立伟大功业的强烈渴望,如“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将鲁仲连比作从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芒万丈,表达了自己也期望能如鲁仲连般一鸣惊人,建立不朽功勋。

个人经历影响

- 怀才不遇的感慨:尽管李白才华横溢,但他的仕途却充满坎坷,多次求仕不顺,未得到重用。这种经历使他在诗中借鲁仲连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鲁仲连能凭借智慧退秦救赵,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对比之下,更显其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 追求自由与高洁品格:李白一生追求自由,不愿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他在经历了诸多挫折后,更加向往鲁仲连功成身退的潇洒。“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自己与鲁仲连一样,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高洁之人,即便渴望建功立业,也不会被名利所累,体现了他对自由和高尚品格的执着追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