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三十一》李白

《古风·其三十一》李白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赏析

叙述神秘故事

-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诗歌开篇讲述一位郑姓客商西行进入函谷关,一路不停地赶路。简单两句,为故事设定了人物与行程背景,引发读者好奇心,使读者急于知晓后续发展。

-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在平原地带,郑客遇到了骑着白马的华山君。华山君交给郑客一块玉璧,让他转交给镐池君,并预言明年“祖龙”(秦始皇)会死。这一情节充满神秘色彩,融合神话与预言元素,为故事增添奇幻氛围,暗示秦朝统治将面临重大变故。

展现秦人的反应

-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听到这个预言后,秦国人相互说道:“我们可以离开了!”此句表现出秦人对这个预言的相信以及对秦朝未来的担忧,他们预感到秦朝统治的不稳定,从而萌生出逃离的想法,侧面反映出当时秦朝统治下人们内心的不安。

表达对理想之地的向往

-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诗的结尾,人们期望能像进入桃花源一样,找到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纷扰的地方,即便与外界相隔千秋万代,也不愿再回到现实的纷扰中。“桃花源”在这里代表着理想的乐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出对秦朝现实统治的不满与逃避。

整首诗通过讲述一个带有神秘预言的故事,借秦人的反应和对桃花源的向往,影射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展现出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社会现实的独特思考,以奇幻的故事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与思想。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当时唐朝表面上仍维持着盛世的繁荣,但内部政治**现象严重,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贵族和官僚们生活奢靡,贪污受贿之风盛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不堪,社会动荡不安的迹象已经逐渐显现,李白敏锐地预感到了社会即将发生大的动乱。

- 个人背景:李白曾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进入长安,却因权贵的排挤和谗言,在长安仅待了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这次经历让李白对统治集团的**和封建帝王的昏聩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对现实社会感到极度失望,不再对统治者抱有幻想,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讽刺

- 社会的腐朽黑暗,让李白在诗中借“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等句,以郑客的经历为引,暗讽当时社会中人们为了利益奔波,而整个社会秩序混乱,黑白颠倒的现象,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 政治的**和动荡的社会局势,使李白用“洛阳因剧孟,托宿话胸怀”,借剧孟这样的人物来暗示当时社会贤才不得用,而一些投机分子却能横行的现象,讽刺了当时的政治环境。

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与无奈

- 自身的怀才不遇,使李白在诗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但救朱亥心,谁知晏子志”,以朱亥、晏子自比,表达自己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无法施展的痛苦。

- 人生的坎坷经历,让李白在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迷茫。在混乱的社会中,他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体现了他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与迷茫,只能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渴望

- 尽管社会黑暗、个人受挫,但李白心中依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表现出他虽然身处困境,但内心的雄心壮志并未熄灭。

- 这种对理想的执着,也使诗歌在无奈和悲愤中蕴含着一种豪迈的气概,体现了李白即使面对困境,也依然渴望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社会现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