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三十二》李白

《古风·其三十二》李白

蓐收肃金气,西陆弦海月。

秋蝉号阶轩,感物忧不歇。

良辰竟何许,大运有沦忽。

天寒悲风生,夜久众星没。

恻恻不忍言,哀歌逮明发。

赏析

描绘秋景,营造氛围

- “蓐收肃金气,西陆弦海月。”诗的开篇点明时令,蓐收是司秋之神,他使秋天充满肃杀的金气。“西陆”指秋天,此时弦月如弓,悬于海上之空。此句通过对秋神、季节和月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肃杀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 “秋蝉号阶轩,感物忧不歇。”秋蝉在台阶和长廊处哀号,诗人因这秋景而触物伤情,忧愁难以停歇。秋蝉的哀鸣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悲凉之感,诗人将自己的忧愁与秋景相融合,情景相生,突出了内心的忧虑之情。

感慨时光与命运

- “良辰竟何许,大运有沦忽。”诗人感慨美好的时光究竟在哪里呢?世间的大运也如同风云变幻,忽然沉沦。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感叹,以及对世事无常、命运难测的忧虑。“良辰”的消逝与“大运”的沦忽形成呼应,强化了生命的无常感。

- “天寒悲风生,夜久众星没。”天气寒冷,悲风骤起,随着夜色渐深,众多星星也隐没不见。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寒冷、黑暗的夜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凄凉与迷茫。寒夜、悲风、星没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现实的无奈。

抒发悲痛,长夜悲歌

- “恻恻不忍言,哀歌逮明发。”诗人内心悲痛,不忍诉说,只能以悲歌来度过漫漫长夜,一直唱到天亮。“恻恻”一词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深,而“哀歌逮明发”则将这种悲痛之情推向极致,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忧愁痛苦中彻夜难眠的状态,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

整首诗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悲痛之情,体现了李白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他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 政治:可能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政治上可能存在着**、权力争斗等问题,国运有衰落之象,如诗中“大运有沦忽”或许就暗示了这种社会的变化。

- 文化:当时诗坛存在着绮靡的风气,而李白倡导复古,以《古风》组诗来表达自己对诗歌创作回归古朴、纯真风格的追求,这首诗也是其复古创作理念的体现。

个人背景

- 人生经历:李白一生渴望入仕,实现政治抱负,但却历经坎坷,四处漂泊。写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或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了更深刻的反思阶段,面对秋天的景象,触景生情,感慨时光流逝、命运无常,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

- 思想状态: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等影响,追求自由、自然,面对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困境,可能产生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诗中通过悲秋等情绪来表达内心的忧愁和对未来的迷茫。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时光易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 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使李白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天秋木叶下”描绘出秋天木叶飘落的景象,借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感,暗示社会与人生都在不断变化,如同季节更替般不可逆转。

- 个人坎坷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无常有深刻体会,诗中的悲秋之情,实则是他对自身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生短暂的悲哀,在时光的流逝中,他的理想尚未实现,却已历经沧桑,更添无奈与惆怅。

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无奈

- 李白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诗中流露出的忧愁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悲叹,更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沉忧安可任”直接表达了他内心沉重的忧愁无法排解。

- 文化上的复古追求与当时绮靡诗风的矛盾,也让他在诗歌创作中感到孤独,他以古朴的风格写诗,却可能不被当时的主流诗坛所理解,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深了他内心的苦闷与孤独。

对命运的思考与对未来的迷茫

- 道家思想影响下,李白对命运有着独特的思考,面对社会和人生的困境,他在诗中表现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处,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充满了迷茫之感。

- 个人的漂泊经历使他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我心与秋风,飘飖逐海云”以秋风、海云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漂泊无依和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将何去何从,在时代的洪流中只能随波逐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