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三十六》李白

《风·其三十六》李白

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

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直木忌先伐,芳兰哀**。

盈满天所损,沉冥道为群。

东海沉碧水,西关乘紫云。

鲁连及柱史,可以蹑清芬。

赏析

以卞和献玉典故起笔,叹怀才不遇

- “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诗人借用卞和献和氏璧的典故,卞和怀抱宝玉进入楚国,却遭到怀疑,尽管多次向君主进献,宝玉最终还是被遗弃。诗人以此自比,感慨自己虽有才华,却如同卞和之玉,不被赏识,空有一番抱负,却只能徒劳无功,表达了深深的怀才不遇之情。

用自然现象类比,揭示处世无奈

- “直木忌先伐,芳兰哀**。”诗人以自然界的现象作类比,笔直的树木容易先被砍伐,芳香的兰花因其香气而遭焚烧。这暗示了在现实社会中,优秀出众之人往往容易遭受迫害,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反而带来不幸的无奈与悲哀。

- “盈满天所损,沉冥道为群。”诗人认为事物过于圆满就会遭到上天的减损,不如深沉幽冥地与道相伴。这里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思想,是对现实无奈之下的一种自我宽慰,也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领悟与践行。

借古人自勉,表达人生志向

- “东海沉碧水,西关乘紫云。鲁连及柱史,可以蹑清芬。”诗人表示要像鲁仲连和老子(柱史)那样。鲁仲连功成不居,拒绝封赏;老子西出函谷关,超脱尘世。诗人希望追随他们的脚步,拥有高尚的品行和超脱的境界,表达了自己对淡泊名利、超凡脱俗人生志向的追求,同时也是对自己在现实困境中如何自处的一种选择。

整首诗通过典故、自然现象类比,深刻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表达了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高尚境界的人生志向,体现了李白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精神交织的特点。

创作背景

- 人生阶段:这首诗写于李白三四十岁客游江夏之时,正值他人生几乎走过一半的阶段。

- 游历经历:李白在唐玄宗十二年(724年)离开四川开始漫游,曾游历多地,但在仕途上却一无所获。

- 心理状态:这首诗是他这一时期失意但故作旷达的心理写照。他借卞和献玉的故事,以卞和自比,表达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赏识、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怀才不遇的愤懑

李白处于仕途不顺的人生阶段,其游历多地却未获重用,使得诗中借“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表达出如卞和献玉却被怀疑般的委屈与愤懑,是他自身才华不被赏识的情感宣泄。

对现实的批判

当时的社会可能存在着埋没人才等不合理现象,这一背景让李白在诗中通过“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批判了现实中贤才遭弃的不合理状况,抒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坚持理想的执着

尽管遭遇挫折,但李白受自身理想抱负的驱动,在诗中展现出如卞和般的执着,“精诚有所感,造化为我嗔”体现出他坚信自己的精诚能感动天地,表达出不放弃理想追求、坚信才华终会被认可的情感。

故作旷达的无奈

现实的失意让李白在诗中流露出故作旷达的情绪,“玉石若混淆,那用正坚贞”看似有一种超脱和豁达,实则是他在无法改变现实、不被理解重用的无奈之下,故作的一种自我宽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