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三十七》李白

《古风·其三十七》李白

燕臣昔恸哭,五月飞秋霜。

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

精诚有所感,造化为悲伤。

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

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

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

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

赏析

借典故引入,凸显精诚力量

- “燕臣昔恸哭,五月飞秋霜。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诗开篇连用两个典故。“燕臣恸哭”指战国时燕国臣子邹衍尽忠却被燕王囚禁,他仰天大哭,时处五月,天却降霜。“庶女号天”说的是齐国一寡妇受冤,仰天呼号,结果狂风暴雨毁坏了齐景公的宫殿。这两个典故意在表明只要精诚所至,就能感动天地,让自然为之改变,强调了忠诚与冤屈所蕴含的强大情感力量。

自比遭弃,抒发悲愤之情

- “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诗人笔锋一转,将自身遭遇与典故联系起来,感慨自己不知有何罪过,却被远远地排斥在金殿(指代朝廷)之外。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被朝廷疏远的悲愤,自己一心报国,却得不到重用,内心充满了委屈与无奈。

- “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诗人用“浮云”比喻蒙蔽圣听的奸佞小人,“紫闼”指宫廷,“白日”象征皇帝。意思是奸佞如浮云般遮蔽了宫廷,使皇帝难以洞察真相,自己如同被浮云遮挡的阳光,难以得到皇帝的青睐与重用,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以物喻人,叹世态炎凉

- “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诗人以“明珠”自比,以“群沙”比喻小人,以“孤芳”喻自身高洁品质,以“众草”指那些庸碌之人。表明小人如同沙子般玷污明珠,庸碌之辈像杂草一样欺凌孤高的芳草,形象地描绘出贤才被埋没、高洁之士遭排挤的黑暗现实,深刻地感叹世态炎凉,抒发对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 “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诗人感慨古往今来,有多少像自己这样的贤才遭遇如此不公,只能徒然叹息,泪水沾湿衣裳也无济于事。此句将个人的悲愤扩展到历史层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悲剧色彩,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典故、比喻等手法,借古伤今,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被朝廷疏远、怀才不遇的悲愤,对奸佞当道、贤才被弃的黑暗现实的批判,以及对自身高洁品质的坚守,体现了李白诗歌丰富的情感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 朝廷经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但在朝中,李白发现唐玄宗只是因其诗才而欣赏他,让他做一些在玩乐时以诗相和的工作,与他“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相差甚远。

- 遭受排挤:李白性格狂放不羁,得罪了一些权贵。在朝廷中,他受到高力士等权贵的排挤和诽谤,最终于天宝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社会现实:天宝后期的唐明皇身边多是阿谀奉承之人,朝廷上下贤愚颠倒、忠奸不分,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政治环境黑暗,有识之士难以施展才华。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李白创作《古风其三十七》的背景,促使他借古讽今,抒发内心的愤懑。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理想破灭的痛苦

李白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入京,却因被权贵排挤、不被重用而遭放逐,这使诗中“燕臣昔恸哭,五月飞秋霜”借邹衍的典故,强烈地抒发了他理想破灭后的痛苦与悲愤,以邹衍含冤的遭遇自比,凸显自身的不幸。

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奸佞当道。这让李白在诗中借古讽今,如“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直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批判了朝廷的腐朽和黑白颠倒的社会现象。

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与不甘

尽管遭遇挫折,但李白对自己的才华有着高度自信,创作背景中的怀才不遇经历,使他在诗中通过“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表达出渴望遇到明主,能让自己施展才华的愿望,体现出他对现状的不甘,以及仍想有所作为的心态。

孤独与无奈之感

被赐金放还后,李白处于孤独无依的境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报国无门。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如“顾惭西子笑,沉吟为谁容”,以美人自比,抒发了无人赏识、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