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四十七》李白

《古风·其四十七》李白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东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

赏析

描绘桃花的艳丽与娇弱

-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东风荣,生此艳阳质。”诗的开篇描绘了东园之中桃花盛开的景象,它们绽放笑脸,似乎在向白日夸耀自己的美丽。偶然承蒙东风吹拂,得以繁荣生长,拥有这般艳丽的姿质。诗人用拟人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神态,生动展现出桃花盛开时的明艳动人,同时点明其生长依赖于东风,暗示其娇弱、凭借外力的特点。

担忧桃花华而不实与凋零

-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桃花虽有佳人般的艳丽颜色,诗人却担心它华而不实。此句由桃花的外表深入到对其本质的思考,表达了对桃花徒有其表、可能无法结出果实的忧虑,蕴含着对只注重外在而缺乏内在实质的事物的批判。

-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随着时间推移,季节变换,大火星(龙火)移动,夏天来临,桃花很快就会凋零飘落。此句描绘出桃花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即使曾经艳丽一时,也难以抵挡时光流转和季节更替,进一步强化了对桃花命运的叹息。

以南山松作比,凸显坚贞品质

-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诗人笔锋一转,提到那生长在南山的松树,它傲然独立,枝叶在风中发出萧飋之声。与桃花的艳丽却娇弱、短暂相比,南山松展现出坚韧不拔、独立不屈的品质。松树不依赖外界的特殊关照,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坚守自我,象征着一种坚定、高尚的人格。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南山松所代表的坚贞品质的赞赏,以及对像桃花一样虚有其表、易消逝事物的批判,寄寓了自己对内在品质和永恒价值的追求。

整首诗以桃花和南山松为意象,通过两者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虚浮艳丽而缺乏实质的事物的批判,以及对坚韧、独立、有内在品质的赞赏,体现了李白诗歌借物言志、寓意深刻的特点,展现出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品格的思考。

创作背景

《古风其四十七》大约创作于天宝年间(742~756)。当时李白在朝中遭受排挤和打压,深感仕途的艰险和现实的黑暗。

李白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来到长安,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唐玄宗并非真正重视他的治国之才,只是将他作为文学弄臣,让他在宫廷中写诗娱乐。同时,朝廷中权贵当道,小人得志,贤才难以施展才华。在这样的环境下,李白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于是通过诗歌创作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表达对高尚品格的向往和追求。《古风其四十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诗中以桃花和青松为象征,通过对比,讽刺了那些凭借权势和谄媚而得势的小人,赞美了具有高尚品格、坚守自我的君子。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理想与现实落差下的失望

李白一心渴望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实现安邦定国的理想。然而天宝年间的宫廷现实是,他的政治才能得不到施展,只是被当作御用文人。这种落差让他在诗中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如“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以桃花的得意来暗喻朝廷中那些无才却得势之人,对比自身遭遇,凸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与失落。

对权贵当道的批判

当时朝廷中权贵弄权,小人得志,贤才被排挤。这一背景使李白在诗中借物抒情,批判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岂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以青松自比,通过桃花与青松的对比,讽刺了那些凭借谄媚得势的权贵,表达了对他们的不屑与批判。

坚守自我的执着

尽管身处逆境,李白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依然坚守自己的高尚品格和理想追求。诗中的青松象征着他自己,即便“独立自萧瑟”,也不与桃花般的小人同流合污,体现出他在黑暗现实中坚守自我的执着与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