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四十八》李白

《古风·其四十八》李白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

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

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岂思农扈春。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赏析

描绘秦始皇的威严与行动

-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开篇描绘秦始皇手按宝剑,盛怒之下威严震慑天地神灵。一个“按”字,生动展现出秦始皇的霸气与权势,“赫怒震威神”则以夸张手法,极言其愤怒时的威势,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宏大且略带紧张的氛围,突出秦始皇至高无上的权威。

- “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秦始皇为追求长生等目的,追逐太阳,巡游到大海西边,传说他驱赶石头以架设跨海桥梁。这两句具体描述了秦始皇的行动,展现出他的野心勃勃与任性妄为,其行为不仅规模宏大,且充满奇幻色彩,反映出他试图征服自然、超越凡人的**。

揭示劳民伤财的后果

- “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为实现其种种宏大计划,秦始皇征调的士卒几乎使天下空虚,建造桥梁致使众多百姓伤亡。“空九宇”强调征调范围之广,“伤万人”突出百姓所遭受苦难之深,深刻揭示了秦始皇的行为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体现出其统治的残暴与无道,批判了他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行径。

- “但求蓬岛药,岂思农扈春。”秦始皇一心只追求蓬莱仙岛的长生不老药,完全不顾及农业生产,不考虑百姓春耕时节的劳作。此句进一步指出秦始皇的昏聩,将个人的长生**置于国家民生之上,导致对农业这一国家根本的忽视,体现出其统治的短视与自私。

感慨其结局与教训

-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尽管秦始皇费尽心力,却未能实现其追求长生、永保统治等目标,其行为只留下千古的悲叹与辛酸。此句对秦始皇的一生及所作所为进行总结,表明无论其生前如何威风凛凛、权势滔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悲哀与教训,引发人们对统治者行为和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述秦始皇的行为及其带来的后果,深刻批判了他的残暴、昏聩与自私,揭示了统治者不顾百姓、追求私欲最终必将失败的道理,体现了李白诗歌借古讽今、关注历史教训与民生的特点,展现出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古风其四十八》约作于天宝初年,李白离开朝廷、赐金还山之后。

当时唐玄宗大力崇道,追求道教长生不老之说。李白身处这样的环境中,看到统治者的行为给百姓带来的负担和社会潜在的问题,联想到秦始皇穷兵黩武、追求长生不老的历史故事,于是借古讽今,创作了此诗,以秦始皇的行为来讽刺唐玄宗,表达对时政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统治者的批判

天宝初年,唐玄宗崇道,这与诗中秦始皇追求长生的行为相似。李白借“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描绘秦始皇的权威,实则暗指唐玄宗的某些行为。通过“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描述秦始皇劳民伤财修建陵墓,批判当时统治者的一些举措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表达了对统治者不顾民生、追求个人私欲的不满。

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李白所处时代与秦朝虽不同,但他看到了相似的问题,借古讽今。诗中“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表达出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荒唐行为的感慨,也暗示了唐玄宗崇道求仙的不切实际,体现出李白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对百姓的同情

创作背景中百姓因统治者的行为而承受苦难,这使李白在诗中流露出对百姓的同情。“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描绘宏大的场景,却也暗示了为满足统治者的**,百姓被迫参与其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则进一步表现出对百姓命运的担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