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五十》李白
宋国梧台东,野人得燕石。
宋人枉千金,去真留其赝。
乃知骊龙颔,中有照夜珍。
赵璧无缁磷,燕石非贞真。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
赏析
讲述燕石典故,讽刺不识真货
- “宋国梧台东,野人得燕石。宋人枉千金,去真留其赝。”诗开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宋国梧台东的故事。一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燕石,宋国人却以为是宝贝,花千金买下,结果丢弃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留下的只是赝品。这一典故讽刺了那些没有见识、不辨真伪的人,他们目光短浅,将毫无价值的东西当作珍宝,却错失真正的宝物,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不识货的现象。
以珍宝对比,强调真伪差异
- “乃知骊龙颔,中有照夜珍。赵璧无缁磷,燕石非贞真。”诗人接着指出,人们应该知道,骊龙下巴下藏有能照亮黑夜的宝珠;赵国的和氏璧品质高洁,不会被玷污,而燕石根本不是真正珍贵的东西。这里将骊龙之珠、和氏璧这些真正的珍宝与燕石相对比,突出了真假宝物之间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强调了识货的重要性,也暗示了世间很多人如同故事中的宋国人,无法分辨事物的真伪优劣。
感慨流俗之误,呼吁明辨真伪
-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诗人感慨世俗之人大多容易犯错,就像分不清美玉(玉)和似玉的石头(珉)一样,难以辨别事物的本质。此句将对故事中宋国人的批判扩展到整个世俗社会,表达了对世人不辨真伪现象的无奈与叹息,呼吁人们要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整首诗通过讲述燕石的典故,以珍宝的真伪对比,讽刺了世俗之人不辨真假的错误,表达了对世人缺乏识见的感慨,体现了李白诗歌借古喻今、针砭时弊的特点,蕴含着对人们提高认知、明辨是非的期望。
创作背景
《古风其五十》创作于李白晚年。当时他经历了多次政治挫折和人生变故。
李白一生渴望入仕,实现政治抱负,但他的仕途极为坎坷。他曾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却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就离开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加入永王李璘幕府,却因李璘争夺帝位失败而受牵累,被流放夜郎。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对世俗的浅薄和无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借《古风其五十》以寓言形式,通过燕石与赵王璧的对比,讽刺那些不识真才实学、盲目崇拜虚名浮利的人,批判流俗的错误观念,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对真正才学和品质的尊重与追求。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强化怀才不遇的悲愤
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却屡遭挫折。诗中“宋国梧台东,野人得燕石。夸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以野人不识燕石与赵王璧的贵贱,来比喻世人不能识别他的才华,结合其坎坷的经历,更强烈地表达了他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的悲愤之情。
加深对世俗的批判
李白在经历了诸多政治磨难和世态炎凉后,对世俗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创作背景使诗中对世俗之人有眼无珠、颠倒贵贱的批判更为深刻,如“赵璧无缁磷,燕石非贞真。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上追逐虚名、不重真才实学风气的不满与批判。
凸显坚守自我的决心
尽管遭遇种种不公和挫折,李白在诗中借“赵璧”自比,表明自己虽不被世俗认可,但依然坚持认为自己拥有如美玉般的品质和才华,不会随波逐流,凸显出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孤高自傲的决心。这种情感在其经历了多次人生起落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坚定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