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五十三》李白

《古风·其五十三》李白

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

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

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

赏析

描绘战国乱世景象

- “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诗开篇便描绘出战国时期纷扰动荡的局面,战争频仍,兵戈如纷乱的浮云一般弥漫。“纷纷”生动地展现了局势的混乱不堪,“兵戈乱浮云”以形象的比喻,将战争的乱象比作天空中杂乱的浮云,渲染出战国时期动荡不安的氛围,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血腥与混乱。

列举历史事件,揭示权力斗争

- “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这里列举了两个着名的历史事件。“赵倚两虎斗”可能指战国时期赵国利用他国矛盾坐收渔利,类似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而从中获利的策略;“晋为六卿分”说的是晋国被六卿瓜分,最终导致晋国的分裂。这些事件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内部斗争激烈,国家局势复杂多变。

- “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奸臣们妄图窃取高位,他们拉帮结派,结成群党。此句点明了权力斗争的本质,即奸臣为了满足个人私欲,通过结党营私的方式来谋取权力,凸显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与**。

以田成子为例,强调篡权之祸

- “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诗人以田成子为例,田成子(田常)在齐国逐渐掌握大权,最终杀死齐简公,篡夺了齐国的政权。这一事例具体而鲜明地展现了奸臣篡权的后果,强调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对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警示人们要警惕奸臣的阴谋和权力的滥用。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国时期的混乱局势,列举各国权力斗争的典型事件,尤其是以田成子杀君篡权为例,深刻地揭示了乱世中权力斗争的残酷与黑暗,借古讽今,或许意在警示当时的统治者要警惕内部的权力纷争和奸臣的篡权行为,体现了李白诗歌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关注。

创作背景

《古风其五十三》写于安史之乱后的至德二载(757年)。当时,京师沦陷,玄宗出逃,大唐帝国风雨飘摇。

李白写此诗是为了表达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和反思。诗中借吟咏春秋战国的史事,影射唐朝安史之乱前至乱发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国家内部争权夺利、奸臣结党营私会造成社会危机,以及国君不能及时消除隐患会招致国破身亡的后果。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批判现实的锋芒

诗中“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等句,借战国纷争的历史影射唐朝安史之乱前的政治乱象。当时唐朝内部政治**,安禄山等势力拥兵自重,如同战国时的纷争局面。创作背景使李白在诗中对现实的批判更为犀利,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时政治**、藩镇割据等问题的不满。

忧国忧民的情怀

“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诗人借历史事件,将安史之乱前的乱臣贼子比作田成子,担忧他们会篡夺政权,危害国家和百姓。安史之乱使国家陷入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这种背景让李白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为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诗中通过描述历史上的纷争和政权更迭,“周室何隆替,七国称雄君。奈何赵、魏、楚,一旦为秦分”,反思唐朝面临的危机。李白身处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大变局中,看到唐朝因各种问题陷入困境,从而在诗中借古史表达对历史教训的思考,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