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五十四》李白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赏析
描绘登高所见之景
-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诗人手持长剑,登上高台,极目远眺,悠然地将目光投向春日的景色。开篇营造出一种豪迈又略带惆怅的氛围,“倚剑”展现出诗人的英武之气,“悠悠送春目”则透露出其思绪的悠远,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伏笔。
- “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映入眼帘的是,丛生的榛树遮蔽了层层山丘,珍贵的仙草隐藏在幽深的山谷之中。这里“苍榛”象征着平凡、杂乱之物,而“琼草”代表着美好、珍贵的事物。美好的琼草被隐藏,平凡的苍榛却到处蔓延,暗示了美好事物被埋没,而平庸之物充斥世间的现实。
以鸟的境遇作比
-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凤凰在西海鸣叫,想要栖息却找不到珍贵的树木;而鸒斯(一种小鸟)却在蒿草下找到适宜的居所,繁衍出众多后代。凤凰本应栖息在珍贵的树木上,却无处可依,象征着贤才之士在现实中难以找到施展才华的地方;鸒斯这种平凡的小鸟却能在蒿草间安居乐业,暗指庸碌之人反而在社会上如鱼得水,通过两者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贤愚倒置的现象。
借典故抒发感慨
-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诗人用阮籍“穷途恸哭”的典故,感慨如今社会风气如同晋代一样日益衰败,自己如同阮籍走到无路可走之处,只能放声痛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极度失望和无奈,面对贤愚不分、世风日下的现实,诗人感到无力改变,只能以恸哭来抒发内心的悲愤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之景,以鸟的境遇作比,结合典故,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贤愚倒置、世风日下的批判与无奈,体现了李白诗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豪迈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愤。
创作背景
《古风其五十四》估计是李白在天宝后期所作。当时杨贵妃与杨国忠家族权势熏天,政治局势愈发恶化,安史之乱一触即发。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渴望“安社稷”“济苍生”,欲以布衣取卿相,却始终未能得志。他虽曾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仅三年便被赐金还山。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眼见天下诸多变迁,然而君子失路、小人得志的悲剧却依旧不断重演,自己怀抱利器,却托足无门,苦闷之情郁结于胸。于是,他创作了《古风其五十四》,以抒发内心的愤懑与感慨。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中“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以杂草恶木遮蔽山丘、香草佳木隐于深谷,比喻小人当道、君子失势。创作背景中,天宝后期政治**,杨贵妃与杨国忠家族权势熏天,李白目睹这一现实,借景批判社会的不公平,抒发对权贵当道、贤才被压制的不满。
怀才不遇的悲愤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凤凰欲栖息却找不到珍贵的梧桐树,象征李白自己怀抱利器却托足无门。他一生以大鹏自喻,渴望“安社稷”“济苍生”,却始终未能得志。这种经历使诗中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更加浓烈,强化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对时代衰败的忧虑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借晋朝世风没落,影射唐朝当时的社会风气日趋浇薄。安史之乱一触即发,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李白对时代的衰败深感忧虑,通过诗歌表达出如同阮籍穷途之悲的心境,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