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五十六》李白

《古风·其五十六》李白

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

清辉照海月,美价倾皇都。

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

鱼目复相哂,寸心增烦纡。

赏析

开篇凸显明珠珍贵

- “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清辉照海月,美价倾皇都。”诗的开头描述一位越国的客商,从南方海角采得明珠,将其带出。这颗明珠散发着清辉,与海月交相辉映,其价值高昂,足以使整个皇都的人为之倾倒。诗人通过对采珠地点的点明、明珠光辉的描绘以及价值的渲染,突出了明珠的非凡与珍贵,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象征着贤才拥有卓越的才能与高尚的品质。

转折展现献珠困境

- “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当越客带着赤诚之心将明珠献给君主时,君主却手按宝剑,对其充满怀疑与戒备。越客无奈之下,只能怀揣明珠,徒然长叹。这一情节的转折,深刻展现出越客的遭遇,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反映出君主的昏聩无知,不识贤才与珍宝,揭示了社会中贤才不被赏识、报国无门的黑暗现实,流露出诗人对这种不公现象的愤懑。

深化表达遭人嘲笑的烦闷

- “鱼目复相哂,寸心增烦纡。”不仅君主不辨真伪,那些以鱼目混珠之人还对越客加以嘲笑。越客面对这黑白颠倒的状况,内心愈发烦闷忧愁。“鱼目”在这里代表那些无才却妄图冒充贤才之人,他们的嘲笑让越客的处境雪上加霜,进一步强化了社会贤愚不分、是非颠倒的乱象,以及诗人对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越客(象征贤才)遭遇的同情,表达出诗人自身在现实中怀才不遇的无奈与痛苦。

整首诗以越客采珠献珠的经历为线索,运用象征手法,以明珠喻贤才,生动地展现了贤才在现实中遭受的不公与困境,深刻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体现了李白诗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贤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创作背景

《古风其五十六》应作于李白“赐金还山”很久以后。

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三年后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漫游各地。此诗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心情从愤怒恢复到相对平静时所作。此时他每每想起在长安的经历,依然隐隐心痛,有感于自己怀才不遇,如诗中越客采得明珠却不被君主赏识,反遭讥笑,故写下此诗,既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也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批判。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怀才不遇的悲愤

李白在长安时虽曾得唐玄宗赏识,却未能真正施展其政治抱负,最终被“赐金放还”。这样的经历使他在诗中借“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清辉照海月,美价倾皇都”描述自己的才华,又以“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表达出不被重用、理想破灭的悲愤与无奈。

对现实的批判

李白经历了宫廷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后,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中“鱼目复相哂,寸心增烦纡”,以鱼目混珠的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贤愚不分、小人得志、君子受压的现实,抒发了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不满。

孤独与失落感

从受宠到被逐,李白的人生落差巨大,这使他内心充满孤独与失落。这种情绪在诗中虽未直接表述,但从其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批判中可侧面体现,他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能在诗中抒发内心的痛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