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六十四》李白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赏析
以物起兴,引出征人思乡
-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开篇以代地的马不会思念南越,南越的鸟不会眷恋北燕起兴,说明动物因习性和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各自安于故土。借此类比征人,暗示征人也眷恋自己的家乡,为下文写征人的思乡之情和戍边之苦做铺垫。
描述戍边环境,突出艰苦
-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诗人讲述征人过去告别雁门关,如今戍守在龙庭前。“惊沙乱海日”描绘了狂沙漫天,遮蔽太阳的景象,“飞雪迷胡天”则展现出大雪纷飞,天地一片迷茫的塞外风光。通过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突出了戍边生活的艰苦。
刻画征人状态,展现悲惨
-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征人的铠甲上虮虱丛生,而他们的心魂始终追逐着军队的旌旗。“虮虱生虎鹖”形象地表现出征人生活条件的恶劣和战事的长久,“心魂逐旌旃”则体现出他们时刻处于紧张的战斗状态,精神高度紧绷。
抒发不平之情,叹英雄末路
-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征人们辛苦作战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他们的忠诚也难以向人诉说。诗人以李广为例,发出谁会怜悯像李广那样征战一生,到老却在边疆默默死去的感慨。这几句诗深刻地揭示了边塞将士们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抒发了对他们悲惨遭遇的不平与同情,也暗讽了统治者对戍边将士的漠视。
整首诗通过起兴、环境描写、状态刻画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戍边征人的思乡之情、戍边之苦以及他们遭受的不公待遇,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体现了李白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唐朝边疆战争背景
唐朝时期,疆域辽阔,为维护边境稳定与拓展领土,长期面临着诸多边疆战事。在北方,突厥等游牧民族势力时常侵扰,唐王朝需不断派兵戍守边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频繁的战争使无数百姓被迫离开家乡,奔赴边境,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这些戍边士兵长期身处恶劣环境,不仅要抵御外敌,还要忍受思乡之苦以及战争带来的身心折磨。诗中所描绘的“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正是对边疆恶劣自然环境的生动写照,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难,而这一背景为诗歌奠定了基调。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民生的关注:李白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秉持“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他关心百姓疾苦,对于戍边士兵这一群体的悲惨境遇深感同情。其诗歌创作常着眼于现实,通过作品反映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对这些现象的关注。《古风·其六十四》便是他对戍边士兵命运关注的体现,借诗歌表达对士兵的同情,批判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仕途经历的感悟: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却仕途坎坷。他虽胸怀大志,却未能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这种经历使他对世间的不公有着深刻体会,在看到戍边士兵苦战功不赏的情况时,感同身受,借士兵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