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六十六》李白

《古风·其六十六》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赏析

描绘碧荷之美

-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碧绿的荷叶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艳丽、鲜嫩。秋天的荷花从绿水中挺拔而出,茂密的荷叶如同青烟般环绕。诗人通过“艳且鲜”突出荷花的色泽明艳,“冒绿水”展现其亭亭玉立之态,“罗青烟”则赋予荷叶一种朦胧的美感,从视觉上勾勒出碧荷的生机与秀丽,展现出碧荷在生长环境中的独特魅力。

感慨秀色无人传

- “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碧荷的秀丽姿容堪称举世无双,散发的香气也是清幽淡雅,然而如此美好的特质却无人传播。“空”字强调了碧荷的绝世秀色无人赏识的遗憾,“竟谁传”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对其美好品质被埋没的惋惜之情,为诗歌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哀愁,也暗示了诗人对自身才华无人知晓、无人赏识的感慨。

叹息碧荷凋零

-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眼睁睁看着秋霜飘落满地,将这正值青春艳丽的碧荷无情地摧残凋零。“坐看”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旁观姿态,面对飞霜侵袭、碧荷凋零的命运,诗人无能为力。“红芳年”指代碧荷美好的青春年华,强调了美好事物消逝的悲哀,借碧荷的凋零,隐喻美好事物在时光和环境的影响下难以长久,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痛与无奈。

表达渴望依托

-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碧荷感慨自己扎根之处并非理想之地,因而希望能依托在华美的池水边。“华池”象征着美好的环境,碧荷对“华池边”的向往,实际上是诗人渴望能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遇到赏识自己的人,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此句表达出诗人对理想境遇的追求,在无奈与失落中,仍抱有一丝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碧荷自比,借描写碧荷的生长、无人赏识、凋零以及对理想生长环境的渴望,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以及对实现理想抱负的期盼,体现了李白诗歌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情感细腻而深沉。

创作背景

个人仕途与抱负的关联

- 抱负难展的苦闷: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以“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为理想。然而,其仕途充满波折。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本以为能得重用,却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会、庆典作诗,无法参与实际政治决策,最终在天宝三载(744年)被“赐金放还”。这种怀才不遇的经历,使他内心充满苦闷。诗中碧荷“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如同他自身才华绝世却无人赏识,借碧荷的遭遇抒发自己抱负难展的无奈与痛苦。

- 对理想境遇的期盼:尽管仕途受挫,李白并未放弃理想。诗中碧荷“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表达了对理想生长环境的渴望,这映射出李白虽历经坎坷,仍希望能找到合适平台施展才华,得到明主赏识,实现政治抱负,反映出他在困境中对未来仍抱有一丝期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社会环境与风气的影响

- 人才选拔弊端的反映:唐朝虽有科举等选才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权贵操纵、任人唯亲现象普遍,真正有才能的人可能因无背景或不愿阿谀奉承而被埋没。李白本人就因不屑于攀附权贵,而在仕途上屡屡碰壁。诗中碧荷美好却无人赏识,暗示了当时社会人才选拔机制不能让贤才脱颖而出,是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一种影射与批判。

- 社会审美与价值取向:当时社会风气可能更注重表面繁华与享乐,对真正有内涵、有才华之人缺乏深入关注。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豪放飘逸、意境深远,但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其才华难以得到充分认可。《古风·其六十六》中碧荷的绝世秀色和清幽馨香无人问津,或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审美和价值取向对人才的忽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