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六十九》李白

《古风·其六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 ,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赏析

描绘壮阔而萧索的景象

-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诗人登上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天地辽阔无边。秋霜覆盖万物,秋风在广袤的荒野上呼啸,带来阵阵寒意。开篇营造出一种宏大、开阔却又透着萧瑟、凄凉的氛围,“漫漫”突出天地的广袤,“霜”“寒”等字词渲染出秋景的肃杀,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感慨世事无常与荣华易逝

-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 ,浮云无定端。”荣华如同东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世间万事如同波澜起伏,变幻不定。太阳被遮蔽了光辉,浮云漂浮不定。诗人以流水比喻荣华的消逝,用波澜象征世事的无常,“白日”被掩、“浮云”无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变化无常之感,表达出对人生和世事的深沉喟叹。

批判社会贤愚倒置

-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本应是凤凰栖息的梧桐树,如今却被燕雀占据巢穴;而本是低矮多刺、不适宜栖息的枳棘,却成了鸳鸯、鸾鸟的安身之处。这里运用比喻,以燕雀、鸳鸾分别指代无才之人与贤能之士,形象地批判了社会上贤愚倒置的现象,表达出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愤懑与无奈。

表达归隐与感慨行路艰难

-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面对如此现实,诗人无奈之下,决定效仿陶渊明“归去来兮”,选择归隐。同时,他拔剑而歌《行路难》,抒发内心对人生道路艰难险阻的感慨。“且复”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奈与释然交织的复杂情感,表明诗人在认清现实后,虽有不甘,但也只能选择退隐,而“剑歌行路难”则将他内心的愤懑与对人生困境的无奈推向**。

整首诗通过描写登高所见之景,抒发对世事无常、荣华易逝的感慨,批判社会贤愚倒置的现象,最终表达归隐的决心以及对人生艰难的悲叹,体现了李白诗歌意境开阔、情感深沉且富有批判精神的特点。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的影响

仕途挫折: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以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然而,他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本以为能得唐玄宗重用,施展才华,却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会、娱乐等场合创作诗词,充当文学侍从角色,无法参与实际政治决策。天宝三载(744 年),李白又遭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这种从满怀希望到理想破灭的巨大落差,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中“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或许正是他对自己仕途波折的感慨,荣华转瞬即逝,人生充满起伏。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李白性格豪放不羁,充满浪漫主义情怀,他对政治有着理想化的追求。但现实中的政治环境复杂险恶,宫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权贵们争权夺利、结党营私。李白不屑于迎合权贵,不愿参与这些黑暗的政治斗争,这导致他在官场难以立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内心充满愤懑与无奈,“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反映了他对贤才不被重用、小人当道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也是其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体现。

社会环境的因素

社会矛盾凸显:李白生活的时代,表面上是唐朝的繁荣时期,但实际上社会矛盾已经逐渐凸显。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底层百姓生活困苦。同时,统治阶层内部**现象滋生,政治黑暗。这些社会问题使得李白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和忧虑,他的诗歌作为反映现实的载体,自然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判。

文化氛围与文人心态:唐朝文化繁荣,文人普遍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渴望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然而,现实的政治环境却让许多文人的理想破灭。这种文化氛围与现实的反差,使得文人阶层中弥漫着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绪。李白作为文人中的代表,其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古风·其六十九》中体现出的对世事的感慨和对归隐的思考,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文人心态的反映。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仕途经历引发的情感

壮志未酬的愤懑

- 李白一心渴望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却在天宝年间遭受仕途重创,从翰林供奉被“赐金放还”。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他内心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诗中“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将荣华比作东去的流水,感慨自己追求的政治成就如梦幻泡影,世事变化无常,正是他对仕途不顺的愤懑抒发。这种愤懑之情贯穿全诗,为诗歌奠定了一种悲愤的基调。

怀才不遇的无奈

- 李白自恃才华出众,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反而被排挤。“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以燕雀占据梧桐、鸳鸾屈居枳棘,形象地比喻了贤才被埋没、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深刻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无奈。他空有一身抱负和才华,却无法在政治舞台上施展,只能无奈地看着不合理的现象存在,这种无奈感加深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社会环境影响下的情感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当时唐朝社会矛盾凸显,政治黑暗,李白目睹了这一切。他通过诗歌对这种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不仅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更是对整个社会贤愚倒置现象的深刻批判。他对社会的腐朽、权贵的专横和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公感到愤慨,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不合理现实的不满,希望能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 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个人经历的起伏,让李白感受到世事的无常。诗中“白日掩徂辉 ,浮云无定端”,用白日被浮云遮蔽光辉,象征着社会的黑暗和前途的渺茫,也表达出他对世事变幻不定的感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切都充满变数,荣华富贵难以长久,人生道路充满艰辛,这种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使诗歌具有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综合背景下的归隐之情与复杂心境

归隐的无奈抉择

- 结合个人仕途的挫折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李白最终发出“且复归去来”的感慨,选择归隐。这是他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的无奈抉择,反映出他对现实的逃避,同时也包含着对官场黑暗的不屑。他意识到在当时的环境下,自己无法实现政治理想,归隐成为了他保持自身高洁品质的一种方式。

复杂交织的心境

- “剑歌行路难”则进一步体现了他复杂的心境。“剑歌”展现出他虽有归隐之意,但内心仍未完全放下对理想的执着,仍有一股壮志豪情;而“行路难”又表明他深知人生道路充满艰难险阻,无论是在仕途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面临着重重困难。这种归隐与执着、无奈与豪情交织的心境,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