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七十》李白

《古风·其七十》李白

燧人钻木出, 顷刻燎原势。

星辰下瑶台, 火德光天际。

阳乌烁万物, 草木尽焦炽。

清风不来云, 赤日何赫炽。

羿弓九日落, 天地始憔悴。

嗟嗟号呶子, 世称谪仙裔。

焉能与嚚讼, 脱身沧浪际。

赏析

开篇描述火的起源与威力

- “燧人钻木出,顷刻燎原势。星辰下瑶台,火德光天际。”诗歌开篇讲述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瞬间引发燎原之势,仿佛星辰从瑶台落下,火的力量照亮天际。诗人以宏大的场景描绘火的出现,展现其强大威力,暗示一种强大力量的诞生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为后文的发展做铺垫。这里的“火”或许象征着某种新生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事物或力量。

描绘烈日炙烤万物的景象

- “阳乌烁万物,草木尽焦炽。清风不来云,赤日何赫炽。”接着描绘太阳如阳乌般炙烤万物,草木都被烤得焦枯炽热。没有清风和云朵,烈日显得格外酷热难耐。这几句诗通过对烈日下万物惨状的描写,渲染出一种焦灼、困苦的氛围,暗示强大力量不受控制时,给世间带来的危害,表达对这种失控状态的忧虑。

叙述后羿射日及影响

- “羿弓九日落,天地始憔悴。”讲述后羿张弓射落九日,天地开始呈现出憔悴之态。虽然烈日的肆虐因后羿射日得到遏制,但天地万物已遭受重创,呈现出衰败之象。这表明对强大力量的调节虽然必要,但即使是适度的干预,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引发人们对事物发展和平衡的思考。

表达自身态度与选择

- “嗟嗟号呶子,世称谪仙裔。焉能与嚚讼,脱身沧浪际。”诗人感慨自己被世人称作谪仙人后裔,怎能与愚顽之人争辩,不如脱身于尘世之外,前往沧浪之畔。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尘世中纷争和愚昧的不屑,决定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争,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体现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整首诗借燧人氏钻木取火、后羿射日等典故,从火与烈日对世间的影响,引申到对世间纷争和愚昧的看法,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志向,展现出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借古喻今、意境深远的特点,同时蕴含着对事物发展规律及处世哲学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与思想的映射

仕途坎坷后的感悟:李白一生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以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而,他的仕途却充满波折。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奉诏入京,本以为能大展宏图,却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为宫廷创作娱乐诗词,无法真正参与政治决策。天宝三载(744 年),他又遭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这样的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官场的复杂与黑暗,如同诗中强大力量失控带来危害一样,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也因种种阻碍而难以实现。诗中表达的对失控局面的忧虑以及最终选择超脱,可能正是他在仕途受挫后对人生和理想追求的反思。

道家思想的影响: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自由、超脱的境界。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为世俗所累。诗中“焉能与嚚讼,脱身沧浪际”体现了他不愿与世俗中愚顽之人争辩,渴望摆脱尘世纷争,追求一种宁静、超脱生活的心态,这与道家思想相契合。他在经历人生起伏后,愈发向往道家所倡导的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这种思想在诗歌中得以体现。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矛盾的反映:李白所处的时代,表面上唐朝仍处于繁荣时期,但实际上各种社会矛盾已逐渐显现。统治阶层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政治**现象滋生,这可能导致社会秩序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就像诗中描绘的火失控后引发的燎原之势以及烈日炙烤万物的混乱与焦灼。李白作为一位关心社会现实的诗人,通过诗歌以隐喻的方式反映了对这种社会现状的担忧,借火与烈日的意象来暗示社会潜在的危机。

文化氛围的熏陶:唐代文化多元,诗歌创作繁荣,文人之间交流频繁,对各种思想和文化的探讨也较为深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李白的诗歌创作既受到传统文化中神话传说的启发,如诗中运用燧人氏钻木取火、后羿射日等典故,又融入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些神话典故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成为他表达思想情感的有力载体,使他能够以一种更具想象力和隐喻性的方式,传达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基于个人仕途坎坷的情感抒发

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无奈

- 李白一心报国却仕途不顺,从满怀期待入京到无奈被逐,这种落差使他内心积郁愤懑。诗中强大力量如“火”般虽有燎原之势,却未能带来理想结果,如同他的政治抱负,开始时满怀激情,最终却失控而无果,反映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而面对“天地始憔悴”这般局面,就像他面对自己仕途的破败,充满无奈,虽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力改变现实。

超脱尘世的决然

- 仕途的挫折让李白对尘世纷争深感失望,“焉能与嚚讼,脱身沧浪际”表明他决然选择超脱。在经历官场黑暗后,他不再留恋,毅然决定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情感是他在仕途绝望后的自我解脱与对高洁品质的坚守。

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情感体现

追求自由超脱的向往

- 道家思想崇尚自由、自然,追求超越世俗的束缚。李白受此影响,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境界的向往。他不屑与“嚚讼”之人同流合污,渴望“脱身沧浪际”,这正是道家思想在情感上的映射,体现出他对自由超脱生活的憧憬,试图摆脱尘世烦恼,回归自然与自我。

对自然与平衡的敬畏

-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事物的平衡。诗中从火的燎原到烈日炙烤,再到后羿射日使天地憔悴,暗示了事物失去平衡会带来危害,反映出李白对自然与平衡的敬畏。这种情感源于道家思想,让他认识到世间万物应遵循一定规律,不可过度,否则将引发不良后果,这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哲学思考。

反映社会矛盾产生的情感

对社会混乱的忧虑

- 当时社会矛盾逐渐显现,政治**、权力斗争等现象频出。诗中以火的失控和烈日的炙烤隐喻社会的混乱局面,如“阳乌烁万物,草木尽焦炽”,表达出李白对社会混乱的深深忧虑。他看到社会在种种问题下如万物被烈日煎熬,内心充满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担忧。

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 尽管诗中表达了超脱的想法,但李白内心深处仍关心社会。他以后羿射日的典故,暗示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整治的渴望。就像后羿射落九日拯救万物,他希望能有力量改变当时混乱的社会局面,恢复社会的平衡与稳定,这种情感体现了他虽失望但仍未放弃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