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登楼》杜甫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登楼》杜甫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赏析

首联:触景生情,奠定基调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诗人登上高楼,繁花簇拥眼前,本应赏心悦目,然而在这“万方多难”的时刻,却只能更添伤心。“万方多难”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仍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如藩镇割据、吐蕃侵扰等。诗人在这样的艰难时局下登上高楼,眼前的繁花与心中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强烈地烘托出诗人的伤痛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哀伤的基调。

颔联:描绘山河,感慨历史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的目光从近处的繁花转向远方的山河,锦江两岸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从古至今变幻不定。锦江春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而玉垒浮云的变幻则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这两句诗意境开阔,将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相结合,在对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中,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沉感慨,既展现了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大,又凸显了人类社会的渺小与无常。

颈联:表达信念,忧国忧民

-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北极朝廷”象征着唐王朝,诗人坚信尽管国家面临重重困难,但唐王朝如同北极星一样,根基稳固,不会轻易覆灭。同时,他对“西山寇盗”发出警告,表达了对吐蕃等侵略者的愤慨和抵御外敌的坚定信念。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信心,又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尾联:借古讽今,自比自伤

-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由眼前的现实联想到历史上的蜀汉后主刘禅,刘禅昏庸无能,虽有诸葛亮等贤臣辅佐,仍导致国家灭亡,但他的祠庙至今仍在。诗人借后主之事,暗讽当时的统治者昏庸误国,同时以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虽有匡扶社稷的志向,却无人赏识、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愤。在日暮时分,诗人只能像诸葛亮未出山时一样,吟唱《梁甫吟》来排遣心中的郁闷。此联借古讽今,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

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社会现实、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怀紧密融合,意境雄浑壮阔,情感沉郁顿挫,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登楼》时,唐朝正处于复杂艰难的局势,个人也历经坎坷,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国家内忧外患

藩镇割据之困: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地方藩镇势力逐渐坐大。这些藩镇拥兵自重,表面上尊奉朝廷,实则在自己的领地内自行其是,掌控军事、财政大权,不服从中央调配,严重威胁到唐朝的统一和稳定。他们之间还时常发生争斗,导致地方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杜甫目睹了藩镇割据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深感忧虑。

边疆战乱之危:此时,唐朝边疆也不得安宁,吐蕃等外族势力不断侵扰。吐蕃趁唐朝内乱、国力削弱之际,多次出兵攻打唐朝边境地区,占领了不少领土,给边疆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边疆战事吃紧,朝廷既要应对藩镇问题,又要抵御外敌入侵,疲于奔命,国家局势岌岌可危。杜甫对边疆战事极为关注,为国家的安危忧心忡忡。

个人经历:漂泊与忧国情怀

漂泊西南的艰难生活:杜甫一生仕途不顺,长期过着漂泊流离的生活。在创作《登楼》时,他已辗转至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搭建了草堂,暂时有了安身之所。但生活依旧困苦,时常面临缺衣少食的困境。尽管自身处境艰难,杜甫却从未停止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的诗歌始终紧密关注着社会现实。

心系国事的情怀:杜甫自幼胸怀大志,渴望能为国家效力,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即便在漂泊过程中历经磨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始终坚定不移。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他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登楼》便是他这种情怀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登楼》的创作背景,包括社会的内忧外患以及个人的漂泊经历与忧国情怀,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使其蕴含丰富而深沉的情感。

社会背景的影响

增添忧虑与悲愤:藩镇割据使国家四分五裂,边疆吐蕃侵扰让百姓生灵涂炭,唐朝面临严重内忧外患。这种社会背景让杜甫对国家命运充满忧虑,诗中“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既表达对唐朝朝廷的坚定信念,又对入侵的“西山寇盗”充满愤慨。目睹国家在战乱中衰败,百姓受苦,他内心悲愤难平,情感表达更为强烈,体现对国家前途深深担忧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国家动荡不安,使杜甫联想到历史上朝代兴衰。蜀汉后主刘禅因昏庸致国亡,而如今唐朝也面临诸多危机。“可怜后主还祠庙”借古讽今,以刘禅影射当时统治者,思考历史教训与现实困境。社会背景促使他从历史角度审视现实,诗歌情感融入对历史规律思考和对现实政治批判,增添了情感深度与厚重感。

个人经历的影响

强化漂泊的伤感与孤独:杜甫漂泊西南,生活艰难,居无定所。这种漂泊经历使他内心充满孤独与伤感,“花近高楼伤客心”,在万方多难时登楼,繁花非但未带来喜悦,反而更添伤心,漂泊的困苦与孤独使他对眼前景色感触更深,以乐景衬哀情,强化内心伤感,让读者深切体会其孤独无助。

深化忧国忧民的情怀:尽管个人生活困苦,杜甫始终心系国事。漂泊中看到社会乱象,对国家和人民苦难体会更深刻,忧国忧民情怀进一步深化。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日暮聊为《梁甫吟》”,以诸葛亮自比,渴望像诸葛亮一样为国家效力,却壮志难酬。个人经历让诗歌情感在对自身漂泊无奈基础上,更凸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同情,展现高尚无私的情怀。

《登楼》因创作背景,情感丰富复杂,有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忧虑悲愤、对历史现实的思考,还有个人漂泊伤感与忧国忧民情怀,全面展现杜甫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复杂内心世界和伟大人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