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赏析

首联:直抒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

-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直言自己生性偏爱琢磨精妙的诗句,不达惊人之境便绝不罢休。此联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展现出他对诗歌艺术的极致追求,凸显其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这种对诗歌语言的严苛要求,贯穿杜甫一生创作,也正是他能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

颔联:表明创作风格的转变

-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诗人称年老后写诗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刻意雕琢,而是随意挥洒。“浑漫与”体现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豁达。同时,他劝春来的花鸟无需为自己的诗而忧愁,言外之意是自己如今创作更随性自然,不会像以往那般为了诗句反复推敲,给花鸟赋予过多愁绪。这反映出杜甫创作风格从早年的精雕细琢逐渐向自然率真转变,也是他人生阅历增长后的一种创作心态调整。

颈联:描绘眼前之景,增添生活情趣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描绘了江边新添了供人垂钓的栏杆,又放置了木筏权当小船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出杜甫在江边的悠然生活状态,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与情趣,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面对江水如海的壮阔景象时,于平凡生活中寻得的一份惬意与闲适。

尾联:表达对前代诗人的钦慕及创作期待

-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诗人感慨怎能得到像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文思,希望能与他们同游,一起创作。陶渊明、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斐然,杜甫对他们极为钦慕,渴望能拥有与他们一样的才华,以更好地描绘眼前如大海般壮阔的江水之势。此联既表达出杜甫对自身创作的更高期许,也体现了他对优秀诗歌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整首诗围绕杜甫面对江水如海的景象展开,既有对自己诗歌创作历程与追求的阐述,又描绘了生活场景,还表达了对前代诗人的敬仰,情感丰富,展现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多元与变化。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

定居草堂相对安稳:此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一段时间 ,生活相较于之前的漂泊辗转,有了相对的安定。在成都,他得到了一些友人的帮助,得以营建草堂,过上了一段较为平静的村居生活。这种安稳的生活环境,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心境去观察自然、思考创作,诗中的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描绘的悠然生活场景,就与此时的生活状态相关。

年岁渐长心境变化:此时杜甫已年近半百,经历了半生的沧桑,岁月的磨砺让他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早年他积极入世,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实现 “致君尧舜上” 的抱负,但历经安史之乱等诸多变故,仕途坎坷,壮志难酬。随着年龄增长,他对人生和创作有了新的感悟,反映在诗中 “老去诗篇浑漫与”,体现出创作风格和心态从年轻时的刻意雕琢向随性自然的转变。

创作历程

长期创作的沉淀:杜甫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有着深厚的文学积累和创作经验。早年他对诗歌语言的锤炼达到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程度,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到写这首诗时,他对诗歌艺术的把握更加成熟。此时他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对诗歌创作有了新的思考和总结,所以在诗中开篇就表明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执着态度,又阐述了当下创作风格的变化。

面对胜景激发创作欲:诗题“江上值水如海势”表明,杜甫在江边目睹江水如大海般波澜壮阔的景象,被这雄伟的自然景观所震撼,内心涌起强烈的创作冲动。然而,如此壮观的景色让他觉得难以用笔墨完美呈现,从而引发了他对自身创作能力的思考,以及对优秀诗人的钦慕,如诗中“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所表达的那样。

社会环境

当时唐朝虽已从安史之乱的重创中有所缓,但社会依旧动荡不安,藩镇割据等问题逐渐显现,国家并未完全恢复往日的繁荣。杜甫虽暂居草堂,但心系天下,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始终萦绕心头。不过在这首诗中,他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自然景观与自身创作,借景抒情、借创作感悟来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从侧面反映出他在艰难时局中寻求精神寄托与创作突破的心境。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经历影响

安稳生活带来的悠然与自得:杜甫在成都草堂相对安稳的生活,使诗中流露出一种悠然闲适之情。“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描绘的日常场景,展现出他在平静生活中的自得其乐。这种安稳生活与此前的漂泊形成鲜明对比,让他能暂时享受生活,欣赏自然,情感表达趋于平和、惬意,透露出对这种简单生活的满足。

年岁增长引发的感慨与豁达:年近半百的杜甫,历经沧桑,心境改变。“老去诗篇浑漫与”体现出他对创作和人生的豁达态度。岁月的沉淀使他不再如年轻时执着于雕琢诗句,而是以更随性自然的方式创作。这种豁达情感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对过往追求的一种释怀,饱含着对时光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

创作历程影响

对诗歌艺术追求的执着与反思:杜甫一生对诗歌创作精益求精,“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展现其执着。长期创作积累使他此时对诗歌有了新思考。面对江水如海的壮观,自觉难以完美描绘,既体现对诗歌艺术的敬畏,也反思自身创作能力,表达出对更高艺术境界的渴望,情感中夹杂着创作的困惑与追求。

创作风格转变的感慨与自信:从早年精雕细琢到如今“浑漫与”,杜甫感慨创作风格的转变。这种转变并非放弃追求,而是基于成熟创作经验的自信表现。他相信凭借积累,能自然随性创作出好诗,情感中既有对过去创作的回顾,也有对当下风格的自信与肯定。

社会环境影响

艰难时局下的无奈与超脱:尽管社会动荡,但杜甫暂居草堂,将目光投向自然与创作,以寻求精神寄托。诗中未直接体现对时局的忧虑,却在享受自然、专注创作中,隐含着对现实无奈后的超脱。这种超脱是在艰难时局下的自我调适,情感复杂,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暂时放下的无奈洒脱。

心系天下的情怀底色:杜甫始终心系天下,即便在看似悠然的诗作中,这种情怀依然是情感底色。他对自然的欣赏、对创作的思考,背后是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虽未直言,但这种潜在情感使诗歌情感更深厚,让读者感受到平静表面下诗人内心的波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