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赏析
首联:点明地点,营造开阔意境
-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诗人开篇便点明草堂的位置,远离城郭,这里亭轩开阔,四周没有村落,视野极为开阔。“去郭”表明居所与尘世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氛围。“轩楹敞”描绘出居所轩敞的特点,“眺望赊”则强调了视野的辽远,为下文描绘自然景色做铺垫,奠定了全诗开阔、闲适的基调。
颔联:描绘江景,展现自然之美
-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诗人将目光投向远处的江水和近处的树木。澄澈的江水浩浩荡荡,几乎与江岸齐平,给人一种水天相接的开阔之感。幽静的树林在春日的傍晚繁花盛开,“幽”字突出树林的静谧,“晚多花”则描绘出春日傍晚繁花似锦的景象,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颈联:细腻刻画,尽显自然意趣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千古名句。蒙蒙细雨中,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似乎在享受着细雨的滋润;微风轻轻吹拂,燕子轻盈地斜飞在空中,姿态优美。这两句诗通过对鱼儿和燕子细微动作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微风细雨中大自然的生机与意趣。“出”“斜”二字生动形象,使画面充满动态美,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日的清新与灵动。
尾联:对比映衬,突出静谧氛围
-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诗人将热闹繁华、人口众多的成都城与自己所处的清幽之地进行对比。城中十万户人家,热闹喧嚣;而此地仅有两三户人家,显得格外宁静。这种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居所的静谧,表达了他对这种远离尘嚣、宁静闲适生活的喜爱与满足。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尘世喧嚣的一种疏离,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草堂周围自然景色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展现了杜甫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悠远。
创作背景
生活境遇
定居草堂的安稳生活:此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在经历多年辗转流离后,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并定居下来。在友人帮助下,他暂时拥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安身之所。这种安稳的生活为他提供了细致观察自然、从容创作的条件。诗中所描绘的“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的开阔居住环境,以及“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悠然自然景象,都基于他在草堂周边的生**验。
相对平静的物质生活:在草堂期间,杜甫虽不富裕,但基本生活能得到一定保障。他亲自耕种,与邻里交往,生活节奏相对舒缓。这种物质生活上的相对平静,使他有心情欣赏自然美景,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诗歌创作,在诗中展现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心境变化
历经磨难后的宁静向往:杜甫一生历经战乱、仕途不顺等诸多磨难,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身心疲惫。定居草堂后,他渴望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慰藉。《水槛遣心其一》中对静谧自然景色的描绘,如“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体现出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是其内心在历经风雨后追求平静的真实写照。
创作心态的转变: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杜甫的创作心态也有所变化。此时他不再像早年那样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和自身壮志未酬的抒发上,而是更多地关注身边的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这种转变使得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清新自然,《水槛遣心其一》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创作心态。
社会环境
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余波: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百姓生活困苦。杜甫虽暂居草堂,远离战乱中心,但心系天下,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忧虑始终存在。然而在这首诗中,他选择描绘眼前的宁静美好,以自然之美来慰藉内心,同时也是在动荡社会中寻求片刻安宁的体现。
成都相对稳定的区域环境:相比北方饱受战乱蹂躏,成都地区在当时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种区域环境的相对稳定,为杜甫在草堂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了可能,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开战乱纷扰,专注于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与创作。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生活境遇的影响
安稳生活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杜甫定居草堂,生活相对安稳,摆脱了之前的漂泊之苦。这种生活境遇让他能享受宁静环境,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描绘出居所开阔、视野辽远,体现出他对这安稳舒适环境的满意。诗中细腻描绘自然景色,像“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流露出他在这种生活中的愉悦心情,展现了对当下安稳生活的珍惜与满足。
平静生活引发的悠然自得:在草堂相对平静的物质生活,使杜甫有闲情逸致观察自然。亲自耕种与简单生活节奏,让他心态平和。“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对江景和树木花朵的描写,充满悠然之感。他沉浸于自然之美,享受宁静时光,情感表达出悠然自得,暂别尘世纷扰,在自然中寻得内心宁静。
心境变化的影响
历经磨难后对宁静的向往:杜甫一生坎坷,历经战乱与仕途不顺。定居草堂后,渴望从宁静自然获内心安宁。诗中宁静优美的自然画面,是他内心向往的映照。“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平和场景,体现他对喧嚣纷扰的摒弃,追求宁静淡泊心境,借自然宁静表达内心对平静生活的强烈渴望。
创作心态转变带来的清新自然:生活环境变化致创作心态转变,不再专注于社会批判与壮志抒发,更多关注身边自然和日常。《水槛遣心其一》以细腻笔触描绘自然,风格清新自然。这种清新自然风格是其创作心态转变的体现,表达对自然纯粹的喜爱,以轻松笔触展现自然之美,传递内心宁静与对生活新感悟。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动荡中的无奈与超脱: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杜甫虽心系天下,却无力改变。暂居草堂相对安宁,与外界动荡形成反差。诗中描绘的宁静美好,是他在动荡中寻求的心灵慰藉。“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将热闹城市与清幽居所对比,既表达对当下宁静的珍视,也隐含对社会动荡无奈。他选择从自然中寻安宁,表现出一种超脱现实苦难的无奈之举。
区域稳定带来的暂时慰藉:成都地区相对稳定,为杜甫提供创作条件。在这相对和平环境中,他能暂忘外界纷扰,感受自然美好。诗中对自然景色赞美,如“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饱含对宁静生活的感激。这种基于区域稳定带来的创作与生活状态,使诗歌情感在对自然热爱中,带有因暂时安稳而生的慰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