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梦李白二首·其一》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赏析

开篇直抒胸臆,奠定忧思基调:诗的开篇“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以强烈的情感对比,说明死别之痛已让人泣不成声,而生别更是常常令人悲痛不已。这两句直接抒发了杜甫对与李白分别的深切哀伤,为全诗定下了忧思的基调。杜甫深知李白被贬往“江南瘴疠地”,作为“逐客”音信全无,这种生离的牵挂和担忧如影随形。

梦境描写,传递深切关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写李白进入自己的梦境,杜甫认为这是因为自己长久思念的缘故。随后“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他又担心梦中的李白并非生前之魂,毕竟路途遥远,生死难测,进一步体现出对李白命运的极度关切。“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诗人想象李白的魂魄在南方青葱的枫林间飘来,又穿过秦陇黑沉沉的关塞返回,描绘出一种阴森、凄凉的氛围,暗示李白所处环境的险恶。“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对李白困境的担忧,既然深陷罗网,又怎能自由地魂归入梦呢?这几句对梦境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与牵挂,以及对其艰难处境的忧虑。

梦醒后的牵挂,深化情感:“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写梦醒后,看到落月的清辉洒满屋梁,恍惚间还觉得映照的是李白憔悴的容颜。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杜甫从梦境到现实的恍惚之感,说明他对李白的思念之深,即便梦醒仍沉浸其中。最后“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诗人仿佛在对李白的魂魄叮嘱,江水深广、波浪险恶,千万要小心,不要被蛟龙伤害。这里的“蛟龙”既可以实指水中的蛟龙,也可象征那些在政治上对李白落井下石的邪恶势力。此句将杜甫对李白的关爱之情推向**,深化了对友人命运深深担忧的情感。

整首诗以梦为线索,通过对梦境和梦醒后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真挚情谊和深切关怀,情感深沉真挚,读来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梦李白其一》有着特定的时代与个人情感背景,这些因素深刻影响了诗作的诞生。

时代背景:安史之乱与李白的遭遇

安史之乱的动荡: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战乱使唐朝陷入巨大的动荡之中,社会秩序崩溃,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经济遭受重创。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导致文人命运也随之起伏不定,李白与杜甫皆受其害。

李白的流放:唐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卷入政治斗争。永王兵败后,李白获罪,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这一事件使李白的命运急转直下,从一个豪情满怀的诗人沦为被朝廷放逐的罪人。杜甫得知李白的不幸遭遇后,对其命运极为担忧。

个人关系与情感因素

深厚的友谊:杜甫与李白相识于天宝三载(744 年),二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一同游历,饮酒赋诗,互相欣赏。杜甫对李白的才华极为钦佩,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让杜甫赞赏不已。这种深厚的友情使得杜甫时刻关注着李白的安危。

长久的牵挂:李白被流放后,身处“江南瘴疠地”,与杜甫相隔甚远,且音信不通。杜甫对李白的下落和处境忧心忡忡,他深知流放之地环境恶劣,李白又年事已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对友人的牵挂与日俱增。长久得不到李白的消息,使得杜甫的担忧在心中不断积累,最终通过梦境与诗歌表达出来。在《梦李白其一》中,杜甫将这种长久以来的牵挂和对李白命运的忧虑融入诗句,生动地展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梦李白其一》的创作背景从时代的动荡、李白个人的不幸遭遇以及杜李二人深厚的情谊等方面,深刻影响了该诗的情感表达。

时代背景引发的忧国忧友之情

安史之乱下的忧国忧民: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陷入动荡,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杜甫身处这样的时代,心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这种忧国之情融入诗中,虽表面是对李白的牵挂,但背后是整个时代悲剧的映射。如诗中虽未直接描述战乱惨状,但在对李白命运的担忧里,隐含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反映出动荡时代文人命运的无常,使诗歌情感更具深度与广度,饱含着时代的沧桑感。

特殊背景下对友人命运的担忧:李白因卷入永王事件而流放,这一背景下,杜甫对李白的担忧更为沉重。在当时政治环境恶劣、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李白的流放之路充满艰险。“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深知流放之地环境恶劣,又长期得不到李白消息,这种担忧在诗中反复渲染,表达出对友人命运的极度关切与无能为力的无奈。

二人深厚情谊决定的真挚情感

基于友情的深切思念:杜甫与李白有着深厚情谊,相识后一同游历、谈诗论道,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李白的流放使两人天各一方,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愈发浓烈。“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梦境成为杜甫思念的寄托,他认为是自己长久的思念让李白入梦,这种因友情而生的思念在诗中流淌,真挚动人。

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杜甫深知李白的才华与抱负,也明白他卷入政治斗争并非本意。李白的流放是时代与命运的捉弄,杜甫对友人的遭遇深感同情。“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不仅表达对李白生死未卜的担忧,更蕴含着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杜甫理解李白的无奈,这份理解加深了诗中的情感厚度,让读者感受到两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

李白遭遇催生的复杂情感

对友人困境的焦虑:李白被流放,意味着陷入困境。杜甫诗中“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表达出对李白深陷困境的焦虑。他想象李白如被困于罗网的鸟儿,难以自由脱身,这种焦虑体现出对友人处境的揪心,是对李白现实遭遇的直接情感反应。

对未来的担忧与祝愿:“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基于李白流放的遭遇,杜甫对其未来充满担忧。流放途中路途艰险,且可能遭遇各种危险,这里的“蛟龙”象征着潜在的威胁。此句既表达对李白未来命运的担忧,又饱含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度过困境,这种复杂情感源于李白的不幸遭遇,使诗歌情感更为深沉动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