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水槛遣心二首·其二》杜甫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赏析

首联:“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描绘了蜀地天气的独特景象。这里常常夜里下雨,而清晨诗人站在江边的水槛处,却看到雨后天晴的明朗景色。“常”字突出蜀地夜雨的频繁,“已”字则强调了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之快,通过这种夜与朝、雨与晴的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快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颔联:“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进一步描写雨后清晨的景象。经过夜雨的滋润,树叶显得更加润泽,整个树林和池塘周围都显得格外茂密;诗人的衣服干爽,枕席也十分清凉。“叶润”与“衣干”分别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细腻地表现出夜雨初晴后环境的清爽宜人,给人一种舒适之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清幽环境的喜爱。

颈联:“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笔锋一转,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感慨自己难以承受年老多病的困扰,同时反问自己为何还执着于那虚幻的浮名。此时的杜甫已年过半百,长期的漂泊和困苦生活使他疾病缠身。“不堪”二字直接表达出他对老病的无奈与痛苦,而对浮名的反思,则体现出他历经沧桑后的清醒,开始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流露出一种对过往追求的疲惫与厌倦。

尾联:“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诗人表示只能慢慢地斟上一杯清酒,深深地依靠这酒来度过余生。面对老病和对浮名的超脱,饮酒成为他排解忧愁、寄托余生的方式。“浅把”体现出诗人饮酒时的悠然与无奈,“深凭”则表明他对以酒相伴度过余生的一种坚定,这两句诗在无奈之中又透露出一种豁达,是诗人在困境中寻求自我解脱的一种体现。

整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对蜀地夜雨初晴景色的描写,引出诗人对自身老病和浮名的感慨,最后以饮酒度余生表达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超脱后的豁达。

创作背景

个人生活状况

草堂定居:杜甫在友人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结束了之前漂泊不定的生活,有了相对稳定的住所。这使他有机会细致观察草堂周边的自然环境与气候变化,如诗中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这种独特的蜀地气候景象正是基于他在草堂的生**验。

生活的简朴与宁静:在草堂生活,杜甫亲自耕种,生活虽不富足却相对平静。他在《江村》中描述“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展现出家庭生活的简单质朴。这种宁静的生活氛围为他创作提供了条件,使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水槛遣心其二》中对生活环境的描写以及情感抒发,都与这种宁静的生活状态相关。

身体与心境变化

身体状况不佳:长期的辗转流离与困苦生活,严重损害了杜甫的健康。此时他已步入暮年,疾病缠身,身体日益衰弱。诗中“不堪祗老病”直接道出他对年老体衰、疾病困扰的无奈与痛苦,身体的不适影响了他的心境与创作情感。

心境的转变:经历诸多磨难后,杜甫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再像早年那样满怀壮志豪情,积极入世。面对老病的现实,他开始反思人生,对曾经追求的功名有了新的认识,“何得尚浮名”表达出他对浮名的超脱与厌倦,更渴望在宁静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安宁。

社会环境因素

安史之乱的影响: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社会依旧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虽暂居草堂,远离战乱中心,但心系天下,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深感忧虑。这种社会背景下,他在草堂看似平静的生活与外部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使其内心无法真正平静,诗中也隐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担忧。

成都的相对稳定:与北方饱受战乱破坏不同,成都地区在当时受战乱影响较小,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区域环境,为杜甫提供了一个暂时的避难所,让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安心生活与创作。然而,这种表面的平静并不能消除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牵挂,反而使他在享受短暂安宁时,内心更加矛盾与纠结。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生活境遇的影响

安稳生活的欣慰与闲适:杜甫于成都草堂定居,结束漂泊,有了安稳栖息之所。这种安稳使他能享受草堂周边自然变化,如“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描绘出蜀地气候特点,流露出对安稳生活环境的欣慰。夜雨朝晴,环境清新,让他心生闲适,得以从容观察“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展现出雨后清爽宜人之景,表达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与享受。

生活简朴引发的感慨:草堂生活虽安稳但简朴,亲自耕种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这使杜甫在享受宁静时,也会思考人生。在这种境遇下,他意识到人生的平淡与真实,“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感慨老病同时,反思对浮名的追求,生活的简朴让他更能看透虚名,渴望回归本真。

身体与心境变化的影响

老病之苦的无奈:杜甫年过半百且疾病缠身,身体的衰弱让他力不从心。“不堪祗老病”直白道出对老病的无奈痛苦,这种身体状况严重影响心境。曾经壮志豪情因老病消磨,疾病带来的折磨使他对生活更多了几分悲观与无奈,也影响诗中情感基调,让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哀伤。

心境转变后的超脱:历经磨难,杜甫心境从积极入世转为对浮名的超脱。他反思过往追求,意识到浮名虚幻。“何得尚浮名”体现对过往追求的否定,不再执着功名利禄,转而追求内心平静。这种心境变化让诗中情感在无奈之外,有了超脱豁达,如“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以饮酒度余生表达对现实的接受与超脱,在困境中寻得内心安宁。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动荡的隐忧:安史之乱未平,社会动荡,百姓困苦。杜甫虽在草堂暂得安宁,却心系天下。诗中虽未直接描述战乱,但平静文字背后隐藏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这种担忧使他在享受草堂宁静时,内心无法真正平静,“浅把涓涓酒”的闲适背后,是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隐忧,让诗歌情感复杂深沉。

区域稳定的矛盾:成都相对稳定,为杜甫提供创作生活条件,使他能享受自然宁静。但这种局部稳定与国家整体动荡形成矛盾,他既感激当下安宁,又因国家现状而愧疚不安。这种矛盾心理融入诗中,使情感既有对暂时安稳的珍惜,又有对社会现实的责任感,让诗歌情感在宁静与忧虑间徘徊,更具张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