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注释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月亮逐渐西下,已过了巫山峡,但仍好像含着白帝城。“稍下”,渐渐落下;“衔”,含着,形容月亮仿佛停留在白帝城上方。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月光下沉,整个江浦都暗了下来;月亮倾斜,半边楼还被照亮。“气沈”,指月光暗淡;“轮仄”,月亮偏斜。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仿佛在催促黎明到来;月亮如蟾蜍,渐渐西倾。“刁斗”,古代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蟾蜍”,指代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战士们倚着残缺的月影张弓警戒,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汉家的军营。“残魄”,指快要落下的月亮;“汉家营”,借指唐朝军队,这里用汉代指代唐代是古诗常用手法。

赏析

描绘月景,烘托氛围: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月落之景。从“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可见月亮位置移动,已过巫山峡却似不舍白帝城,赋予月亮动态与情感。接着“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细致刻画月光由强变弱,江浦渐暗,半边楼尚明,明暗对比,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略带凄清的氛围,为下文情感抒发做铺垫。

借景抒情,感慨时世:颈联“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预示着黎明将至,月亮渐渐西沉。“皆”字强调战乱时期处处如此,暗示战争环境的紧张与漫长。诗人借月落之景,传达出对战争局势的忧虑,以及时光流逝而国家仍未安宁的感慨。

以点带面,忧国忧民:尾联“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描绘战士们在残月之下张弓警戒的场景,“不独”二字扩大范围,表明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争戒备状态。通过这一画面,诗人展现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影响,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以及对饱受战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升华了诗歌忧国忧民的主题。整首诗借月落之景,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八月十五夜月其二》时,所处的社会与个人境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独特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安史之乱余波未平:安史之乱虽接近尾声,但历经数年战乱,大唐山河破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地满目疮痍。战争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流离失所,社会秩序亟待恢复。在这种背景下,杜甫对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诗中“刁斗皆催晓”,通过描写军中刁斗之声,暗示战争局势依旧紧张,反映出当时社会仍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凸显出诗人对国家能否从战乱中复苏的担忧。

藩镇割据初现端倪:安史之乱期间,为了平定叛乱,唐朝政府在各地设立了许多节度使,赋予他们较大的权力。随着叛乱接近平息,这些节度使逐渐拥兵自重,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构成潜在威胁。杜甫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政治隐患,诗中虽未直接提及藩镇割据,但从“不独汉家营”所描绘的全**事戒备状态,可侧面反映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个人背景

持续的漂泊生涯:杜甫此时仍处于漂泊西南的状态,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居无定所。长期的漂泊使他深刻体会到百姓的苦难,也让他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浓烈。这种漂泊的生活经历,使他在中秋之夜望月时,心中充满了孤独、凄凉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诗中对月景的描写,如“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借月亮的移动暗示自己漂泊的轨迹,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经历的感慨。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杜甫一生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然而现实却是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在这动荡的时代,他虽有心报国,却无能为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他内心充满了苦闷与无奈。在《八月十五夜月其二》中,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间接体现出他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痛苦,让整首诗笼罩着一层沉郁的情感氛围。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其二》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诗中情感的表达,使诗歌承载了丰富且深沉的情感内涵。

社会背景影响下的情感表达

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安史之乱虽近尾声,但余波仍在,藩镇割据初现。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刁斗皆催晓”,借军中催晓的刁斗声,描绘出战争氛围浓厚,局势紧张。诗人借此传达出对国家能否走出战乱、恢复安定的深切担忧。“不独汉家营”则表明战争并非局部,而是全国皆处于戒备状态,凸显国家形势严峻,深刻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走向的深深忧虑。

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长期战乱使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杜甫身处其中,目睹民间惨状。尽管诗中未直接描述百姓苦难,但透过战争场景的描绘,能感受到他对民生的关切。国家动荡不安,百姓必然深受其害,这种对百姓的同情,融入到诗歌对战争局势的描写之中,使诗歌情感更加沉郁。

个人背景影响下的情感表达

漂泊孤独之感:杜甫持续漂泊西南,居无定所。中秋佳节本应阖家团圆,他却孤身一人。“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借月亮移动暗示自己漂泊的行程,以景衬情,流露出漂泊中的孤独凄凉。明月相伴却无法消解孤独,反而更添思乡之情,渴望结束漂泊,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

壮志未酬的苦闷无奈:杜甫一心报国,却仕途不顺,在动荡时代难展抱负。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内心苦闷。诗中对战争局势的忧虑,从侧面反映出他渴望为国家安定出力却无能为力的无奈。“张弓倚残魄”描绘战士戒备场景,而自己只能旁观,空有报国之心,进一步强化了壮志未酬的苦闷情感,使诗歌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