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小至》杜甫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小至》杜甫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0 06:37:41 来源:小说旗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赏析

首联

- 诗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 赏析:首联以议论开篇,点明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天时”指自然节令,“人事”指人世间的各种活动。诗人感慨时光飞逝,季节与人事相互催促,冬至一到,阳气渐生,春天又即将来临。此句既体现了自然的循环往复,又蕴含着对生命律动的深刻认识,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既感慨时光又饱含希望的基调。

颔联

- 诗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 赏析:这一联从生活细节和节气特征入手。“刺绣五纹添弱线”,写冬至后白昼渐长,妇女们刺绣时可以多绣几根丝线。这里通过生活中的细微变化,生动地表现出冬至的到来。“吹葭六琯动浮灰”运用典故,古人用葭莩灰置于律管中测量节气,冬至一到,相应律管中的葭灰就会飞动。此句从节气的专业角度进一步点明冬至,两句话从不同方面描绘了冬至的节令特点,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颈联

- 诗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 赏析:颈联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冬景图。江岸的景色似乎在等待腊月的到来,柳树即将舒展嫩绿的枝条;山峦也似乎要冲破严寒,让梅花绽放。“待”“冲”二字将岸柳和山梅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地表现出大自然在冬至后即将焕发生机的趋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致观察和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尾联

- 诗句:“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 赏析:尾联笔锋一转,由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转入对自身情感的抒发。诗人看到眼前的景物与故乡并无差异,但自己却身处异乡。这种强烈的对比,引发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然而,在这冬至的日子里,面对美好的节令,诗人不愿沉浸在忧伤之中,于是教儿子一起举杯饮酒,以享受当下的欢乐。此句既表达了思乡的惆怅,又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自我宽慰、乐观豁达的情怀。

诗歌主旨

《小至》通过描写冬至时节的节令变化、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依然积极乐观,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岁月和故乡的深沉情感,又有面对生活的豁达与从容,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又不失温情的特点。

创作背景

杜甫作《小至》时,正处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 ,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这一时期杜甫个人境遇与社会环境都对该诗创作影响深远:

- 个人境遇:杜甫已步入暮年,身体欠佳,疾病缠身。多年来他辗转漂泊,生活困窘,一直未能找到稳定归宿,经济上时常陷入困境。在夔州,虽暂时有了安身之所,但内心依旧充满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漂泊的感慨。长期远离家乡与亲人,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这些个人经历与情感,使他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格外敏感。

- 社会环境:当时唐朝刚历经安史之乱,社会元气大伤,藩镇割据现象渐趋严重,国家经济遭受重创,民生凋敝。杜甫虽身处夔州,却心系天下,对国家命运充满忧虑。但在冬至这样一个阳气渐生、蕴含希望的节气,他于困境中仍捕捉到自然的生机与美好,借景抒情,以诗言志。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创作《小至》时特定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光感慨与生命思考:杜甫暮年漂泊,疾病缠身,生活困苦。在这样的境遇下,目睹“天时人事日相催”,对时光流逝更为敏感。冬至标志阳气回升、春之将至,本应是新生与希望的象征,但结合他自身处境,这种时光的循环更引发了他对生命有限、人生坎坷的深沉感慨。历经多年漂泊,一事无成,新一年的到来并未带来生活实质性改变,反而加深了他对岁月无情的无奈。

思乡之情的强化:长期远离家乡,身处夔州的杜甫,在节日之际思乡情绪尤为浓烈。尽管“云物不殊”,眼前的景物与故乡相似,可“乡国异”,身处异乡的现实无法改变。这种反差强烈的情境,极大地强化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在冬至这样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氛围下,他只能独自感慨,思乡之情在诗中溢于言表。

困境中的乐观与无奈交织:杜甫生活困窘,国家社会又动荡不安,但在诗中他仍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如描绘“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从自然生机中汲取希望,体现积极心态。然而,现实的困境又无法忽视,“教儿且覆掌中杯”,在思乡与生活压力下,借饮酒暂得宽慰,透露出乐观背后的无奈。这种复杂情感源于他在艰难处境中努力寻求心理平衡,却又难以摆脱现实困扰。

对国家命运的潜在忧虑: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藩镇割据。杜甫虽蛰居夔州,仍心系天下。诗中虽未直接描述国家局势,但在这冬至阳气渐生、万象待新的时刻,他对自然生机的描绘或许也暗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期许,希望国家能如冬至后的自然般,摆脱困境,重焕生机。这种潜在忧虑与个人感慨、思乡之情相互交织,丰富了诗歌情感层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