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二十二》李白

《古风·其二十二》李白

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

胡马顾朔雪,躞蹀长嘶鸣。

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

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

袅袅桑柘叶,萋萋柳垂荣。

急节谢流水,羁心摇悬旌。

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

赏析

借景抒情,奠定基调

“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胡马顾朔雪,躞蹀长嘶鸣。”诗的开篇描绘了秦水从陇首离别流淌,发出幽咽悲切之声,胡马回望北方朔雪,徘徊不前且长声嘶鸣。“幽咽”赋予秦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而胡马的“顾”“躞蹀”与“长嘶鸣”,则从侧面烘托出塞外环境的苦寒以及动物的不安,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暗示诗人内心的愁绪。

时光流转,触动归情

- “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眼前的景象触动诗人内心,使其产生深深的归乡之情。回忆往昔曾看到秋蛾飞舞,如今又见到春蚕出生,通过时间的对比,表现出时光的流逝。“秋蛾飞”与“春蚕生”分别代表不同季节,暗示诗人在外漂泊已久,进一步强化了归乡的渴望。

景色描绘,强化羁旅愁绪

- “袅袅桑柘叶,萋萋柳垂荣。”描绘出桑柘叶轻柔摇曳,柳丝繁茂下垂的春日景象。本应是充满生机的美景,却因诗人的羁旅之愁,更添几分惆怅。乐景衬哀情,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 “急节谢流水,羁心摇悬旌。”诗人感觉时光如流水般飞逝,自己羁旅在外的心像高悬的旌旗般动荡不安。“急节谢流水”突出时光匆匆,“羁心摇悬旌”则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不知归期的迷茫。

直抒胸臆,尽显恻怆

- “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诗人挥泪继续前行,心中的悲伤痛苦不知何时才能平息。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将内心的愁苦推向**,表达出对羁旅生活的无奈以及归乡不得的深深痛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结合时光的流转,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羁旅思乡之情,情景交融,细腻地展现出李白诗歌中情感的丰富与深沉。

创作背景

人生转折期的精神困境

此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诗人在长安期间虽受玄宗礼遇,却因权贵排挤被迫离开政治中心。诗中\"秦水别陇首\"以陇西故乡的河流自喻,暗合李白祖籍成纪(今甘肃秦安)的地理背景,\"幽咽多悲声\"既摹写水流之状,更隐喻其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创伤。

时空错位的羁旅体验

诗中\"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以节令更迭暗示时间流逝,结合\"急节谢流水\"的意象,折射出诗人滞留长安期间\"功业未就,岁月蹉跎\"的焦虑。\"胡马顾朔雪\"的意象尤为精妙:胡马本应驰骋北方雪原,却被困于中原踯躅嘶鸣,这种空间错位恰是李白自身\"长安客\"身份的隐喻——既眷恋政治中心,又无法融入权力体系。

文化基因的深层投射

李白家族自西域碎叶迁居蜀地的特殊经历,使\"陇首秦水\"等地理符号承载着复杂的文化记忆。诗中\"桑柘叶柳垂荣\"的对比,既包含对蜀地田园的怀念,又隐含对长安权贵的疏离。这种文化身份的撕裂感,在\"羁心摇悬旌\"的动态意象中达到**,展现出诗人在仕与隐、留与归之间的剧烈精神震荡。

全诗通过\"水马节候\"三重意象系统,将个体遭际与文化基因熔铸为独特的情感图谱,既延续了《古风》组诗\"感时伤世\"的传统,又以李白特有的浪漫笔触,将政治失意升华为对生命本体的哲学观照。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此诗呈现出更复杂的精神光谱:在时空错位中咀嚼孤独,于文化撕裂中寻找自我,最终在自然意象中完成对生命困境的诗意超越。这种将个体遭际转化为人类共同命题的艺术升华,正是李白诗歌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