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二十三》李白

《古风·其二十三》李白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

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

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赏析

借秋景叹时光

-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诗的开篇描绘了秋天的露水晶莹洁白如玉,圆润地滴落在庭院的绿草上。诗人偶然间看到这一幕,因秋寒来得早而感叹岁月短促。通过对秋露这一典型秋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奠定了全诗伤时的情感基调。

感慨人生,批判不知足

- “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诗人感慨人生短暂,如鸟儿从眼前飞过般转瞬即逝,人们为何还要给自己套上种种束缚呢?此句表达出对人生短暂却被世俗琐事羁绊的无奈与不解。

-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这里引用齐景公在牛山之上,因感叹人生无常、富贵难久,而流下泪水的典故,批判世人像齐景公一样愚蠢,总是不知满足,得了陇地又想着蜀地,无休止地追求身外之物。诗人借此表达对世人贪得无厌、执迷不悟的批判,认为这种不知足的心态让人错失了人生真正的乐趣。

叹世路人心,倡导及时行乐

-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诗人指出人心如同波澜般起伏不定,世间道路也是曲折坎坷。这既是对人心复杂和世事艰难的深刻洞察,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生苦短且充满波折的主题。

-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既然人生如此短暂且充满艰辛,那么每天夜晚都应当拿着蜡烛,及时享受生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倡导及时行乐的思想,鼓励人们珍惜时光,摆脱世俗的束缚,去享受人生的美好,体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从秋景引发对时光和人生的思考,批判世人的不知足,感慨世路人心,最终倡导及时行乐,展现了李白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在表达伤时叹世的同时,又蕴含着豁达的情怀,体现了其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人生转折期的生命哲思

此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诗人经历长安政治理想的破灭,在漫游途中见秋露寒早,触发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人生鸟过目\"的意象化用晋人张协诗句,将政治挫折升华为对生命本体的哲学观照,体现出盛唐诗人在功业追求与生命有限性之间的永恒矛盾。

对时代思潮的双重回应

诗中\"得陇又望蜀\"的典故,既暗合玄宗时期开边拓土的时代特征,又隐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夜夜当秉烛\"的及时行乐主张,既是对魏晋名士\"昼短苦夜长\"生命意识的继承,更是对道教修仙热潮的反讽——李白在炼丹求仙与现世享乐之间的摇摆,恰是盛唐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缩影。

文化基因的深层觉醒

李白西域出生、蜀地成长、漫游天下的特殊经历,使\"秋露庭绿\"等意象承载着复杂的文化记忆。\"人心若波澜\"的动态比喻,既是个体情绪的外显,更是对中原儒家济世理想与道家超脱思想碰撞的隐喻。这种文化身份的撕裂感,在\"三万六千日\"的时空框架中获得诗意化解,展现出诗人将生命焦虑转化为艺术超越的独特能力。

全诗通过\"秋露-人生景公-玄宗\"等多重对照,将个体遭际与时代思潮熔铸为深刻的生命寓言。相较于《古风其二十一》的悲壮与《其二十二》的焦虑,此诗呈现出更圆融的生命智慧: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保持精神超越,于有限时空里建构永恒价值,体现了李白诗歌\"哀而不伤\"的美学特质。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全诗通过\"秋露-人生金光草-烛火\"等意象的并置,将政治失意升华为生命哲学的终极追问。相较于《古风其二十一》的激烈抗争与《其二十二》的焦虑撕裂,此诗呈现出更圆融的精神境界: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保持诗意超越,于生命困境中建构永恒价值,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悲为美,以超越为魂\"的美学特质。这种将时代症候转化为艺术永恒性的创作智慧,正是其诗歌穿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