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二十四》李白

《古风·其二十四》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赏析

描绘权贵奢华,渲染骄纵气焰

-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诗的开篇描绘达官贵人乘坐的大车疾驰而过,扬起漫天飞尘,以至于中午时分,田间小路都被尘土遮蔽得昏暗无光。通过对大车扬尘的夸张描写,渲染出权贵出行时的威风与气势,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骄纵与跋扈。

-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指出那些得宠的宦官(中贵)拥有大量财富,他们建造的宅第高耸入云,极其奢华。“连云”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宅第的高大宏伟,凸显了中贵们的富有与权势,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奢靡之风。

刻画斗鸡者骄态,凸显世风日下

-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诗人在路上遇到斗鸡者,他们的服饰和车盖光彩夺目。这些斗鸡者骄横跋扈,鼻子呼出的气息仿佛要冲犯天上的虹霓,行人见了都惊恐畏惧。通过对斗鸡者神态和行人反应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斗鸡者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人们对这些得势小人敢怒不敢言。

以古讽今,抒发愤懑之情

-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诗人感慨当今世上已没有像许由那样品德高尚、不慕名利的人(洗耳翁),以至于无法分辨谁是像尧那样的圣君,谁是像盗跖那样的盗贼。这里以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社会贤愚不分、黑白颠倒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懑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写权贵和斗鸡者的骄纵、奢靡,深刻地揭露了唐朝天宝年间统治阶层的腐朽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借古喻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贤明政治的渴望,体现了李白诗歌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的特点。

创作背景

社会政治环境

唐玄宗后期,政治由开明转向**。他宠任宦官,使宦官势力膨胀,这些人凭借权势大肆勒索,占据了京郊一半的甲第、名园、良田。同时,唐玄宗喜好斗鸡之戏,王公贵族也纷纷效仿,以斗鸡为乐,一些人甚至靠斗鸡本领获得高官厚禄,如被称为“神鸡童”的贾昌,因得皇帝爱幸,“金帛之赐,日至其家”。

诗人自身经历

李白曾两入长安,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前人有认为作于天宝初,今人多认为作于开元年间首次入长安时。诗人在长安期间,目睹了宦官的显赫与斗鸡徒的骄横,上层统治者的**、朝廷用人忠奸不明、贤愚不辨的现象令他深感愤慨,于是创作了《古风其二十四》,以宦官和斗鸡者为典型,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进行无情揭露和谴责,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贤明政治的渴望。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权贵的批判与讽刺之情

在当时宦官专权、斗鸡者得宠的背景下,李白看到这些人凭借不正当手段获取荣华富贵,作威作福,如诗中“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生动描绘了宦官和斗鸡者的奢华与显赫,表达出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揭露了权贵们的丑恶嘴脸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与不平

李白胸怀壮志,渴望得到重用以实现抱负,但看到朝廷被这些无能之辈充斥,贤能之士得不到任用,自身也在长安仕途不顺,因此诗中蕴含着他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与不平,借古讽今,如“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感慨世上没有像许由那样不慕名利的人,来分清善恶、辨别贤愚,抒发了自己不被赏识的郁闷。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关切

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让李白预见到了国家潜在的危机,他担忧这种局面会导致国家衰落,所以在诗中通过对现实的描写,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希望统治者能够警醒,改变现状,使国家重回正轨,展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