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窦氏孤儿 > 第十二章 北寺狱

窦氏孤儿 第十二章 北寺狱

作者:胡马笑西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8 20:46: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之后数日,十一都没有再见到朱瑀上曹节处汇报情况,想来是朱震之事难办,他无从下手。虽说朱震动身为陈蕃收葬前已经主动挂印弃官,但毕竟没有朝廷的正式文书,他如今还算是官衔在身,并非寻常百姓可以随意揉搓。加之他官声甚好,为陈蕃收葬之举又颇富道义,即使洛阳城中也有不少人抱有同情和支持,若是公开搜捕,必然阻力重重。

接下来的许多天,朱瑀在暗中派遣了亲信四处打探朱震的行踪,但都无功而返。朱震仿佛蒸发了一般,消失在洛阳的人海中。而曹节对此事的关注似乎也在逐渐降温,或许是因为他意识到,公开搜捕朱震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荡,甚至影响到他自己的地位。

十一忍不住想象着朱震可能藏身的地方,或许是在某个故交旧友的家中,或许是在洛阳城外的某个寺庙里,又或许他已经远离了这片是非之地。总之,一定有许多人在想办法帮助他。这就是他们儒生爱讲的“得道多助”吗?

在这样的猜测和等待中,十一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虽然身处权力的中心,但随时可能因为权力的博弈而成为牺牲品。他开始考虑是否应该像朱震那样,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一条可能更加艰难,但至少能够让他保持尊严和自由的道路。

就在十一心事重重的时候,传来了新的消息:朝廷下令,为搜捕窦武陈蕃余党,洛阳封城一月,许进不许出,城中所有两岁男童及十七岁青年男子都要登记在册。十一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曹节的意思,但消息一出,洛阳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他们这些宦官自然成了挨骂的对象。

一个月说快也慢,消磨的不只是时间,还有人心。在这漫长的封城期间,洛阳城内的生活仿佛骤然陷入冰封,但每个人的内心却经历着不同的波澜。

对于十一来说,这一个月是漫长而深刻的。他见证了权力的疯狂如何将一座繁华的都城变成人人自危的孤岛。街道上的繁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巡逻士兵的沉重步伐和随处可见的警惕目光。市场冷清,商铺关门,连平日里的欢声笑语也变得稀疏而小心翼翼。

十一在这段时间里,开始更加谨慎地处理宫中的事务,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悄悄收集信息,试图了解这场风波背后的真相,以及自己可能的出路。

对于洛阳的百姓来说,这一个月是煎熬的。粮食和日用品的短缺让生活变得艰难,人们对封城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而那些被怀疑与窦武、陈蕃有联系的士族和官员,则是在恐惧中度日,生怕哪一天半夜敲门声响起,自己的命运就会就此改变。

对于曹节和其他掌权的宦官来说,这一个月是紧张而忙碌的。他们不断地调整策略,试图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巩固自己的地位。窦武陈蕃余党的下落成了他们心头的一根刺,必须拔除才能安心。

当封城令终于解除时,洛阳城虽然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但人心已经不同。十一和其他人一样,走出家门,重新面对这个变了样的世界。他知道,无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己和这座城都将不再是从前的模样。

这日,洛阳城东西南北共计的十二道城门终于大开,天色尚且朦胧,但城门处已开始聚集人群。居民们携老扶幼,带着期待和兴奋,准备出城。城门口,守卫们忙碌地检查着出城者的凭证,确保秩序井然。

正南方向的平门,又称平城门,它是洛阳的正阳之门,与皇宫相连,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天子的威严与百姓的敬仰。每当新皇登基或重大庆典,皇帝都会经此门出城祭天。朝阳初升,阳光便从这门中洒入,照亮了整座城市,仿佛在宣告帝国的永恒。此刻,作为正南门,平城门的人流最为汹涌。人们鱼贯而出,有的前往城外的寺庙上香祈福,有的则是去拜访远在郊区的亲友。

位于平门东侧的开阳门,如同一位迎宾的使者,迎接着每一个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宽敞而庄严,是外臣入城的必经之地,也是洛阳城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许多学子背负着书篓,前往城外的书院求学。

西侧的小苑门,小巧而精致,紧邻着皇家园林,时常有宫中的马车出入。这里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他们正结伴而出,要到城外的园林中谈经雅集。

津门则位于小苑门之西,是通往洛阳城内河港的门户。青龙门码头上,船夫和码头工人忙碌地搬运着货物,准备通过水路将物资运往各地,为帝国带来片刻繁华,也为自己带来一日嚼裹。

耗门位于城东,是洛阳城南面的中门。原名宣平门,后因战乱更名为耗门,意为消耗敌人之力。这里曾是守城士兵与入侵者激战的地方,每一块石板都沾满了勇士的鲜血。它眺望着远方的原野,凝视着帝国的未来。

中东门位于耗门之北,洛阳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它是交通要道,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作为皇城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各种节庆游行的重要起点。

上东门位于中东门之北,因位于城北最高处而得名,它坚固而古老,见证着洛阳城的兴衰变迁。

西面的广阳门,宏伟而壮观,它是西进的门户,来自西域的商人和他们的驼队缓缓进城,带来了异域的珍宝和特产。

雍门位于广阳门之北,因其所在的区域曾是雍州而得名。一些市民们带着家人,前往城外的墓地祭拜先祖。上西门则位于最西端,一些猎人带着猎犬,准备到城外的山林中狩猎。

北面的谷门和夏门,如同两面守护北方的盾牌。谷门东侧,面对着肥沃的谷地,是农人运送粮食的主要通道。夏门西侧,则迎接着夏季的凉风,为炎热的洛阳城带来一丝清凉。

谷门处,一个头发花白的汉子吃力地推着一辆装满柴火的车,排在长长的队伍中。粗布衣,破草帽,脸上还沾着一层灰,粗粗看去与身边卖力气吃饭的苦工无甚区别。他不时擦一把头上的汗,似乎是刚落到这一行,还干不惯这么重的活计,连手指都颇为细嫩。

城门口的守卫们正在仔细盘问每一个出城的人,但对于这些普通的农民和车夫,他们的警惕性并不高,或许也是嫌弃这些贩夫走卒身上肮脏难闻,不愿多与他们接触,只略看一眼就挥手放行。

推柴火车的汉子也没有受到严格盘查,刚一通过谷门,他便迅速找了一个隐蔽的角落,将车上的柴火分散,做出一副临时休息的样子。仔细观察四周,确保没有追兵或可疑之人后,他脱下了车夫的装束,换上一身更普通的行人衣物,将草帽压低,遮住大半张脸,沿着一条小径向东北方向行进。

他没有走宽敞的官道,选择了乡间的小路。这些小路曲折难行,也颇为隐蔽。他穿过一片片农田,翻过几个小山丘,尽量避开村庄和人群密集的地方。

天色渐暗,汉子趁夜色继续前行。在夜幕的掩护下,他加快了步伐。夜晚的乡村小路上几乎没有

行人,只有偶尔的狗吠声和远处的狼嚎,听来令他毛骨悚然。

夜幕缓缓降落在古老城池的边缘,天空中最后一抹晚霞的余晖已被黑暗吞噬。汉子在苍茫的夜色中匆匆前行,衣袂在冷风中猎猎作响。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显得格外孤独而寂寥。

他的目光不时扫过四周,警惕着可能出现的危险。然而,就在他即将走出这片荒凉之地时,突然,一群黑影如同幽灵般从路边跳出,迅速将他包围在中央。这些黑影动作敏捷,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汉子心中一紧,本能地伸手向腰间摸去,那里挂着的是他随身的宝剑。他的手刚刚触及剑柄,便意识到对方人数众多,自己寡不敌众。在这电光火石之间,汉子放弃了拔剑的念头,盲目抵抗只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

黑影们显然早已习惯了这种打劫的勾当,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制住汉子的手脚,有的迅速搜身。汉子感到一阵羞辱和愤怒,但他尽量保持冷静。不一会儿,他身上的钱财被洗劫一空。

可强盗们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洗劫汉子的钱财,他们之中有人冷笑一声,从怀中掏出一块黑布,迅速将汉子的双眼蒙住。汉子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挣扎着,但强盗们手法熟练,很快便用绳索将他牢牢捆绑。

在一片黑暗中,汉子被强盗们推搡着前行,他只能依靠听觉和触觉来判断周围的环境。脚步声在寂静的夜中回响,汉子感觉自己被带上了马车,车轮滚动,一路颠簸。时间仿佛变得无比漫长,直到马车终于停下,汉子被粗鲁地拉下车,继续被推着走。

不知过了多久,汉子感到周围的空气变得压抑而阴冷,他听到了铁链的声音和痛苦的**。当眼前的黑布被猛地扯下时,刺目的光线让他一时无法睁开眼睛。当他逐渐适应光线,能看清周围的一切时,只见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刑具,老虎凳、烙铁、拇指夹、刑架……每一件都让人不寒而栗。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和腐臭的味道,让人作呕。

汉子心中恐惧,但他尽力保持镇定。他不知道强盗们为何要将他带到这个地方,但他明白,接下来的每一刻,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朱瑀站在汉子面前,眼中闪烁着冷酷的光芒,脸上带着一种病态的兴奋。整整一个月,他终于抓住曹节要他抓的人了。

“陈留朱震,你放着好好的铚县令不做,却乔装打扮成贩夫走卒逃出洛阳,是何居心?”

“你是何人?既知吾乃朝廷命官,怎敢又派人伪装成强盗将朝廷命官劫持到此?”

朱瑀冷笑一声:“你不必知道我是谁。你既然是朝廷命官,为何要乔装逃走?难道不是心中有鬼?”

“你误会了,我并非逃亡,而是有要事在身,不便公开行事。”朱震尽力保持镇定,他知道,一旦承认逃亡,就等于承认了罪行。

朱瑀却不买账,他逼近朱震,眼神凶狠:“要事?我看你是为了掩护陈逸吧。现在,你只有一个选择,说出陈逸的下落,或许我还能给你一个痛快。否则,北寺狱的刑具日日见血,也不在乎多添上一笔买卖。”

听到“北寺狱”三个字,朱震面色瞬间煞白,嘴唇微微颤抖,他努力压制住内心的恐惧,试图用最后的勇气和理智来应对这场危机:“我,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朱瑀冷笑一声,似乎对朱震的反应早有预料:“你不是第一个想蒙混过关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不过你以为你还能保住什么秘密?在这里,没有人能够守口如瓶。你不说,有的是办法让你开口。”朱瑀说着,转身向那些刑具走去。手指轻轻滑过那些冰冷的刑具,仿佛在选择合适的工具来打破朱震的沉默。

最终,他的手停在一把烙铁上,那铁烙已经被烧得通红,散发出灼热的气息。朱瑀拿起烙铁,缓步走向朱震。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说出来,我可以考虑减轻你的痛苦。”朱瑀的声音在阴冷的牢房中回荡。

朱震依旧咬紧牙关,不吐一字。朱瑀的脸色一沉,手中的烙铁猛地贴在了朱震的胸口。瞬间,皮肉烧焦的味道弥漫开来,朱震发出一声压抑的嘶吼,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没有说任何一句话。

朱瑀并不满足,他继续在朱震身上施加各种残酷的刑罚,从鞭打到拶指,从拔指甲到灌辣椒水,每一种刑罚都足以让人痛不欲生。然而,朱震的意志出乎意料的坚定,尽管他身上伤痕累累,痛苦不堪,却始终没有透露陈逸的下落。

朱瑀的耐心逐渐耗尽。在得不到满意答案的情况下,他决定采取更为残忍的手段。朱瑀下令将朱震的家人抓来,包括他的妻子、年幼的孩子以及年迈的父母,打算用他们的生命来逼迫朱震开口。

每一声哭泣,每一声求饶,都像利刃一样割裂着朱震的心。他的妻子泪眼婆娑,抱着孩子颤抖不已,而他的老父亲,曾经是那么刚毅的一个人,现在却佝偻着身体,无助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震儿,你……你说吧,不要再折磨我们了。”朱震的母亲声音颤抖,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哀求。

朱震的嘴唇颤抖着,他的眼中充满了泪水,但他强忍着不让它们落下。“母亲,我……我不能说。”

“朱震,你这是何苦啊?你看看你的孩子,他还那么小,他不应该承受这些。”朱瑀指着朱震的妻子和孩子,冷冷地说。

朱震的妻子抱着孩子,哭喊着:“震郎,求你了,为了孩子,你就说了吧!”

他的目光落在妻子那曾经温柔而现在却充满恐惧的脸上,她的眼睛告诉他,她希望他开口,但她同样明白他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朱震的内心在嘶吼,他多想告诉她,他愿意用一切去换取她的安全,但他不能,他不能背叛那个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朋友。再看向年幼的孩子,他那无知的眼睛还未能理解周遭的恐怖,朱震的心仿佛被狠狠地揪住。他想起了孩子无忧无虑的笑声,想起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职责,他应该保护他,不应该让他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中。但他的沉默,却成了孩子遭受折磨的***。

朱震的心在滴血,他知道,一旦开口,他就能救家人于水火,但那也将意味着背叛了自己的信念和陈逸的信任。如果不开口,他的家人就会因他而遭受无尽的折磨。

“我……我……”朱震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无法完整地说出一个字。他的目光在家人和朱瑀之间游移,内心的挣扎几乎让他崩溃。

朱震看向老父亲,那个一直教导他要有骨气、有担当的男人。父亲的目光中充满了理解和支持,但也夹杂着一丝无奈和痛苦。朱震知道,他的选择不仅是在捍卫自己的信念,也是在维护家族的荣誉。然而,这份坚持的代价,竟是如此沉重。

“父亲,孟夫子的文章是你最先教我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我不能背叛我的朋友,我不能啊!”朱震终于爆发,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绝望的坚定。

朱震的父亲摇了摇头,他的眼中既有骄傲也有悲伤:“震儿,你,你做得对,我们朱家的人,宁死不屈。”

在内心里,朱震不断地质问自己,他的坚持是否正确,他的忠诚是否值得这样的牺牲。他的心为家人的每一声哭泣而破碎,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在被一点点撕扯,一方面是对家人的深爱和不舍,另一方面是对朋友和信念的忠诚。

“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朱震在心中狂呼,他的眼泪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他知道,无论他做出何种选择,都将是他一生中无法抹去的痛。但在这一刻,他选择了坚守,即使这意味着他将永远背负着家人的死亡和自己的罪恶感。他的心,如同被永冻的冰封住了,痛彻心扉,却只能硬生生地承受。

在朱震的注视下,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在折磨中失去了生命。朱震的心如同被千万根钢针同时刺穿,每一次家人的惨叫都是对他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吸进刀子,朱震的内心被无尽的痛苦和自责撕扯着。他宁愿自己承受所有的苦难,也不愿看到家人因为他遭受折磨。但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他只能坚守,即使代价是家人的生命。

“真是感天动地的情义,将来史书怕是要大书特书。”当家人们的惨叫终于停止,朱瑀不阴不阳的声音又如毒蛇吐信般再次出现,他的语气充满了讽刺和不屑。

朱瑀缓缓走到朱震的面前,俯视着他,嘴角挂着一丝冷笑:“朱震啊朱震,你为了陈逸一个人,竟然害得全家陪你送命。你这是何苦?难道你真的以为这样就能青史留名,被人称颂吗?你不过是在沽名钓誉,自私地为了自己的所谓忠义,牺牲了你的亲人。”

朱震抬起头,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了泪水,只有深深的悲痛和坚定。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声音虽弱,却异常清晰:“你错了。我并非为了名垂青史,我之所以坚守,是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是陈逸,也不是我,而是你们这些阉竖。是你们滥用权力,颠倒黑白,陷害忠良,株连无辜。是你们,是你们的暴政和贪婪,逼得我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的家人之所以遭受折磨,不是因为我忠于朋友,而是因为你们的残忍和无道。”

朱瑀轻蔑地笑了笑,正准备再次开口,却见朱震突然用力挣脱了束缚他的绳索,他的手中不知何时握住了一块尖锐的石头,那是他在地上摸索时悄悄藏起的。在所有人反应之前,朱震毫不犹豫地将石头狠狠地刺向了自己的心口。

鲜血瞬间染红了朱震的衣襟,他的身体缓缓倒下,眼神却异常平静。他深吸一口气,胸口传来的剧痛让他意识到自己即将与死去的亲人团聚:“陈蕃与我,皆以维护朝纲之公正、百姓之安宁为己任。倘若我今日因维护家小而背弃陈逸,方为真之私欲。吾宁捐躯赴难,亦不愿与尔等宵小为伍。”

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天日昭昭,历史必将铭记尔等之罪行。吾虽今日命丧,纵使史册不录,亦无愧于心,盖因吾守护者,乃天理与公义是也。尔等可夺吾命,然吾志永不可夺。”

朱震这番话,如同利箭一般射向朱瑀,让他的脸色变得铁青。即使是朱瑀,也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汉子,有着他永远无法企及的尊严和勇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没有后悔,只有对家人的深深歉意和对陈逸的无声承诺。

在朱震被酷刑折磨得几乎丧失意识的时候,陈逸已经按照朱震的精心安排,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洛阳。朱震的牺牲并非徒劳,他的计划如同精密的棋局,每一步都是为了确保陈逸的安全。

在洛阳城的另一端,津门处,年轻的陈逸穿着一身破旧布衣,背着一个小包裹,混在出城的人群中。他的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朱震提前安排了一名可靠的亲信,假扮成商贩,与陈逸一同出城。他们在城内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客栈中会面,之后便一同前往津门。为了不引起怀疑,他们故意保持一定的距离,只在必要时交换眼神,确认彼此的位置。

津门的守卫相对较少,但检查同样严格。陈逸的亲信先行一步,与守卫攀谈,巧妙地分散了守卫的注意力。趁着这个机会,陈逸低着头,紧随其后,顺利通过了城门。陈逸在亲信的掩护下,也成功地混出了津门。

陈逸在夜色的掩护下,穿过了重重关卡,躲避了追捕的兵马,最终抵达了甘陵。在那里,他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帮助,隐姓埋名,暂时躲避了朝廷的追捕。陈逸心中充满了对朱震的感激和对未来的决心,他知道,只有活下去,才能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

随着时间的流逝,黄巾之乱爆发,天下大乱。朝廷为了稳定局势,大赦天下,解除了对党锢之祸中禁锢人士的处罚。陈的才华和之前的声望使他很快被重新任用,获得了官职。

陈逸在任上勤勉尽职,他深知自己的使命,不仅要为朝廷效力,更要为百姓谋福祉。他的政绩显著,逐渐得到了上层的赏识和百姓的拥戴。最终,陈逸因其卓越的贡献和正直的人格,被任命为鲁相,掌管一地的政务。

在鲁相的职位上,陈逸始终不忘朱震的牺牲和他们共同的信念。他推行仁政,减免赋税,发展教育,使得鲁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陈逸的名字也因此被载入史册,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贤臣。

而在朱震的墓前,陈逸每年都会亲自祭奠,他会在朱震的墓前诉说自己的政绩和改革,仿佛朱震依然在他身边,倾听着他的述说。陈逸知道,没有朱震的牺牲,就没有他的今天。他发誓,要将朱震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天下谋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朱震的名字,虽然未能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的忠诚和勇气,将永远铭记在陈逸和那些知情人的心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